信息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發表時間:2019-07-04
在濰坊境內的青州的黑山與臨朐的老崖崮,出產紅絲石,其色如晚霞、刷發如絲、絲如雞血,故名,歷代采石制硯者不斷。西晉張華撰的《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庇纱丝梢宰C明,紅絲硯的制作最晚從西晉已經開始,至今最少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唐朝對紅絲硯已非常推崇。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喜用紅絲硯。他在《論硯》中稱,“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論端、歙。192年在青州曾出土一方唐代紅絲硯(現存山東省博物館〉,是箕形硯;后陸續出土和傳世的唐代紅絲硯,基本以履式、簸箕式、蓮蓬式等為主,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很講究以形施藝,制硯特點簡潔明了。宋代是紅絲硯制作的興盛和繁榮時期。宋歐陽修《硯譜》云“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宋蘇易簡《文房四譜》曰“天下名硯四十余品,以青州黑山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歇州龍尾石為第三”等等,都對紅絲硯給予了高度評價。歷代文化名人對紅絲硯的推崇,不僅奠定了紅絲硯的歷史地位,也從側面證明了工匠美侖美奐的制硯工藝。
把紅絲石制成硯臺需要進行一系列工藝。首先準備制硯的主要工具有:紅絲石原料、錘頭、鑿子、鉛筆、磨石、刻刀、玉米骨頭、豆秸、谷秸、絲綢、筷子、棉花等。最好的硯石部分留作墨堂,鑒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部分(石眼除外),經過采石、維料、設計、起名、雕刻、磨光和配盒,制成以實用為主觀賞性強的歷史名硯。采石、開采硯石是制作硯的重要一環,經制硯高手制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因紅絲硯大多不抗震,硯石開采至今仍以手工開采為主,不能以機械代替,因此采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全硯材的完整。開采出來的硯石并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后再將其分好等級,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將有瑕疵、裂痕、爛石、石皮等去掉,剩下“石肉”,就作為硯之材料。硯材做好后,首先要進行設計,設計要根據石的形狀、石的紋理、石的顏色、石眼分布等,因石構圖。
雕刻是制硯過程中極其巧妙精細和重要的工序。首先要選上等精質好刀料,再按大、中、小各個規格,打造刀具。工匠將石材用刀具和錘打造成硯的丕胎,進行雕刻。雕刻一般用刻刀進行陰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通雕等手法,現在又有透雕,這些雕刻手法或單一或并用,完全因材施藝,使硯石的天然品質得以完美體現。然后用磨石加幼河沙粗磨,磨去鑿口刀路,需平整的部位用大刻刀將其刮平,用滑石打磨。然后再用玉米骨摩擦至光滑。玉米剝去粒后的芯,當地人叫“棒槌骨頭”。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制硯匠人發現它既具摩擦力,又較為柔軟,不會在磨光過程中留下劃痕,反而可以將磨石的細小痕跡消除殆盡。
于是,紅絲硯上面積較大部分就用玉米骨作為磨光材料,如墨堂部分。同時硯臺的邊邊角角和細微之處,則采用豆秸與谷梧;因玉米骨的外徑較大,其細微部位難以得心應手進行磨光處理,于是改用豆秸或谷秸做表面的線性摩擦。豆秸與谷秸特質與玉米骨相仿,均是既具摩擦力,又比紅絲石石材硬度低,所以是最為理想的磨光材料。最后再采用棉花和絲綢進行拋光,精心反復摩擦;其細小部分用接子裹入絲綢或棉花,輕輕打磨,直至將紅絲石硯的亮度與光感全部挖掘出來,使其細膩滑潤、線條清晰,更加起伏分明、玲瓏浮突。
紅絲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一般用硬木制作,這樣既避免與硯碰撞造成損傷,又不燥硯,還可以防塵、使墨汁不易蒸發。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傊?,配好盒后的紅絲硯更顯古樸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