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發表時間:2019-07-21
泥塑藝術是我國的一種古老而常見的民間藝術。泥人作為泥塑藝術的一部分,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它以泥土為原料,以人物造型為主,用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形象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這些最為平常的泥土,經工匠們的精心雕塑,制成了千姿百態、個性鮮明的藝術珍品。2013年,安丘泥人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傳統的泥人制作是一項古老的工藝,它與現代泥塑的工藝要求和流程全然不同。傳統泥人制品需要長久保存,因此對工藝要求很高,制作過程非常復雜。泥人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黏土,一般選用那些黏性、細膩、含沙量少的泥土用來做泥人。
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安丘地域合乎制作泥人的黏土僅在景芝、擔山一帶,色澤、吸水性也有一定局限,一般到鄰近的荊山洼或去濟南、東營一帶采購黏土。制作泥人的工具很簡單,通常喜歡用自己做的工具,以求順手,有泥塑刀和竹制、木制的泥塑工具,泥塑刀通常用金屬材料,如鐵條、不銹鋼等制成,用來切泥、刮泥和塑型。另外還有木槌、木棒用于泥團的拍打、壓緊。準備好了工具和材料,就可以制作泥人,泥人的制作一般選用帶些粘性、細膩、含沙量少的渠河泥、荊山洼泥或黃河泥,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按一定的比例在泥土里加些棉絮、寧紙、麻纖或蜂蜜,攪勻后生成黏土,以增加抗性和防裂。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一般用樹脂或石膏來饒注成品,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還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搟成片狀,然后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于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安丘泥人分粗貨、細貨,粗貨為模制,細貨為純手工捏制。安丘泥人的細貨制作純手工捏制,頗有技巧,如在制作“泥老虎”、“泥孩兒”時,藝人巧妙地將其分成兩部分,中間用皮革連接,內裝鋼絲、彈簧和哨兒,哨的聲音根據所制物而定,如“老虎”之類聲較粗,“泥孩兒”之類聲便較脆。若用手促動,“泥老虎”便發出“吼叫”聲,若月手搖動,“泥孩兒”便嗽嗽而叫,故亦稱為“搖拉孩子”。泥塑玩具生動形象,著色鮮艷很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