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發表時間:2019-03-15
壽光市臺頭鎮三座樓村,是一個擁有近三千人口的村莊,在這里,許多村民沿襲傳承著村中代代相傳的鄉繡手藝,她們用靈巧的雙手,一針一線繡出虎頭鞋帽、枕套、遮巾、掛件等用品。近年來,三座樓村的鄉繡制品已遠銷到廣東、江蘇、新疆等地,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鄉繡手藝代代相傳,年齡最大傳承者已80多歲
來到三座樓村村民張桂蓉的家中,此時她正在認真地繡著作品《年年有余》。
“我現在做的掛件主要有4個部分,從下往上依次繡上蓮藕、一對金魚、荷葉,再做出荷花,最后把它們組合起來。這個作品的寓意是‘年年有余’?!?2歲的張桂蓉戴著老花鏡,一邊介紹作品,一邊拿著針線、布料,仔仔細細地繡著,手上的作品五顏六色,深淺相宜,頗具立體感。
張桂蓉是三座樓村年齡最大的鄉繡傳承者,從記事時起就知道鄉繡了。在三座樓村,這門手藝代代相傳,至少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拔医衲?2歲了,現在沒事就喜歡在家里拿起針線、做做鄉繡來打發時間。做鄉繡能鍛煉手和大腦,拿起繡花針來,什么煩惱都沒有了?!睆埞鹑卣f,去年,她做了大大小小100多件鄉繡作品,不光擺在家里自己欣賞,她還會拿出一些送給鄰里鄉親。
△張桂蓉是村里年齡最大的鄉繡傳承人
“最早,鄉繡是三座樓村婦女人人都會的‘基本功',勤勞手巧的她們根據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在縫制衣服和釘線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鄉繡'這一刺繡形式,她們拿起針線為家人制做枕套、鞋墊、遮巾、氈帽等生活用品。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制作生活用品,她們更多的是制作掛件、布老虎等裝飾品?!比鶚谴妩h支部書記劉瑞祥說,鄉繡作品的特點是以針代筆,用精致的走線在織物上繡制圖案,這些圖案大多色彩艷麗,寓意喜慶祥和,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因此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在當地被稱為“遺落鄉間的‘明珠'”。
●鄉繡作品銷往全國各地 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
今年70歲的張秀香,是三座樓村的另一位鄉繡傳承人,她17歲時就學會了繡制各種圖案?!?7歲那年,我跟著我大姑學做鄉繡,一直做到現在?!睆埿阆阏f,她的鄉繡圖案和小樣大多數都出自自己的創作?;?、鳥、魚、蟲……每次她看到感興趣的內容,都能用手上的一針一線做成精美的鄉繡作品。
和以鄉繡為樂的張桂蓉不同,張秀香做鄉繡不光是為了解悶,鄉繡還為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
△村民劉雪梅和張秀香展示自己的鄉繡作品
“鄉繡看起來簡單,但是制作工序還是比較復雜的。首先要在紙板上畫出圖案,再剪出小樣,然后用花色布料包起來繡好、用各種顏色的線鎖邊,最后點綴上彩色亮片、串珠……小件一天能做五六個,大件至少得用10天的時間做完?!睆埿阆阏f,她最得意的鄉繡作品有《麒麟送子》《年年有余》《鴛鴦戲水》等。她的一對金魚掛件,售價是100 元,一幅裝裱好的大件鄉繡掛件作品價格則在500元至600元不等……
張秀香的“客戶”除了周邊村鎮的村民,一些廣東、江蘇、新疆甚至連國外的鄉繡愛好者也時常來聯系訂購。
在三座樓村,還有不少像張秀香這樣的鄉繡藝人,她們在農閑時通過售賣自己制作的鄉繡,獲得了可觀的收入。
●要為鄉繡申報“非遺”,將這門指尖上的手藝繼續傳承
2018年夏天,張桂蓉、張秀香、鄭連芳、花蘭英、劉雪梅等鄉繡藝人的名字被寫人三座樓村村志。據介紹,像她們這樣的鄉繡藝人,目前在三座樓村有近百人,她們的年齡大多都在60歲以上。
“有了鄉繡,就有了對三座樓村鄉愁的寄托?!眲⑷鹣檎f,鄉繡是個需要耐著性子去做的技術活,它制作精美,其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是機器生產制品所不能具備的。劉瑞祥說,傳統的鄉繡藝人大多是單純將鄉繡作為自用,組織較為松散,沒有將這一地方色彩濃厚的傳統手工制品推向市場,這是個遺憾。想讓鄉繡藝術后繼有人,就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去改變,讓精巧的手工制品體現出更高的市場價值。近年來,村里通過一些活動倡導年輕人多去關注鄉繡藝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目前已經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師從老藝人學習、傳承這門手藝。
“下一步,我們想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村民因鄉繡而自豪。此外,我們還將策劃鄉繡藝人的作品系列展覽,并開展鄉繡制作培訓?!眲⑷鹣檎f,為了鼓勵更多人熱愛鄉繡,村里也將會組織制作隊伍,對鄉繡進行二次創作,讓作品更加符合現代審美,以提升鄉繡的社會認可度,讓這一傳統手藝煥發新的生機,助力三座樓村的鄉村振興建設。
記者:焦凱
《濰坊廣播電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