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 ——專訪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信息來源::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周報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贝汤C,講究做工精細、色彩考究、人物逼真、細節生動,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這幾年,伴隨機器繡花的廣泛應用,手工刺繡工藝越來越少見。但在濰坊,卻有這樣一個人,盡情陶醉在刺繡的世界里半個多世紀,用堅守讓刺繡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近日,記者走進丁培玲工作室,傾聽了她與刺繡難解難分的故事。
自小與刺繡結緣,十幾歲就能繡披肩、戲服
8月18日下午,在勝利街與鳶飛路交叉口的濰坊市文化館培訓中心非遺傳承教室里,一位頭發花白、戴著眼鏡的老人正專心在繡架旁飛針走線,她就是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看到記者,丁培玲忙放下手中的刺繡作品,“快進來,屋里有點亂?!庇浾呖吹?,這間教室面積不大,緊湊地擺著幾個繡架和一些完成或待完成的刺繡作品,“現在能有個專門創作、刺繡的地方,真好?!?/span>
隨后,丁培玲向記者講起了她小時候的故事。1949年出生的丁培玲,自幼受到家人熏陶,喜歡刺繡。六七歲拿起針線跟著大人學習刺繡,十幾歲便可以繡披肩、靠墊、枕套、戲服等。那時候,家里街坊鄰居都知道丁培玲手巧,“這孩子的刺繡活兒,精美著呢?!?/span>
不僅刺繡做得好,丁培玲還畫得一手好畫。1965年,丁培玲考入濰坊工藝美術學校學習繪畫。而隨著學習的深入,丁培玲發現,刺繡像畫畫一樣,有很多可以改進、創造的地方。于是,她丟棄了此前刺繡只能照搬原圖顏色的做法,將刺繡中的色彩運用隨意搭配,針法也根據繡品的紋理開始有所變化。這樣一來,丁培玲的刺繡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刺繡技藝方面,她柔美細膩、靈動傳神的個人風格逐漸形成。
1969年,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丁培玲被調入這里工作。進入研究所后,不少當初和丁培玲一起做刺繡的工人都轉了行,但丁培玲卻一直堅持著。這個時期,她完成了刺繡《金雞報曉》,麻布絨繡《革命圣地》《東方紅》等多幅刺繡作品,還因此受到過不少嘉獎。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1993年,我為著名作家峻青老先生繡了三幅照片。繡好后,我直接坐火車到上海送到了峻青家中,當時老先生沒在家。沒想到回到濰坊后,我收到了峻青寄來的親筆信,他特意寫信來贊賞我的刺繡技藝。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也成了我一輩子的驕傲?!倍∨嗔嵴f。
“好的繡制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
采訪丁培玲當天,她正在繡一幅山水風景畫。記者看到,畫面中,樹葉立體、逼真而有層次,山體渾厚俊美、色澤飽滿,整幅畫面靈動傳神。
為什么丁培玲的刺繡作品會看上去如此厚重飽滿呢?原來,同樣對照—副作品刺繡,丁培玲往往要比別人多花—倍的時間。她刺繡從來沒有死板的針法,而是會順著刺繡對象的紋理落針?!袄C—枝牡丹,就要知道葉子和花都是從哪里長出來的;繡—只小貓,爪子、腦袋怎么歪,在刺繡時也都有它獨特的紋理?!倍∨嗔嵴f,她的—幅作品往往要繡上好幾層,才能達到自己的要求?!昂玫拇汤C作品色彩要凝重,物象要真實,顏色與針法要交錯、要銜接?!?/span>
在刺繡方面有了較高的技藝水平后,這幾年,丁培玲將更多精力放在了麻布絨繡上。為了更好地完成繡品,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她還在家里開起了染坊,自己染線。
“看,這些都是我從澳大利亞定制的羊毛,上色后色度飽滿、柔軟耐用?!倍∨嗔嵴f,雖然絨繡看起來不像刺繡那么精細,但其實做起來一點都不少費工夫。一幅較為簡單的絨繡作品,從設計大樣、配色、染線到繡制成功,都要用上四五個月的時間。
“比如用絨線繡制一朵花,首先要在底上畫出花的大致輪廓,然后用相應顏色的毛絨線相互重疊繡出來。一個花瓣的顏色就要換上七八次線,這樣才能達到像國畫一般有濃有淡、層次分明的效果?!倍∨嗔嵴f,現在濰坊市場上的絨繡作品非常少,所以她才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絨繡上,“像我繡制的這些水墨風景、人物動物等,使用的不僅是墊、浮、勾、勒、通等刺繡工藝,還根據物象的結構、色彩來隨時換用針法,填補了濰坊絨繡技藝的空白。而研究這項技藝期間的酸甜苦辣,很少有人能體會?!?/span>
已整理出百余種刺繡針法,期待“指尖”技藝得到更好傳承
這些年,丁培玲的繡制作品獲得了不少獎項。她參與制作的刺繡作品《十笏園》,榮獲“指尖上的記憶”首屆濰坊刺繡技藝大賽特別獎;絨繡類作品《無名女郎》獲第九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民間民俗藝術展最佳作品獎……丁培玲告訴記者,在這些作品中,她最喜歡的還是《十笏園》《石門坊》《老龍灣》《沂山》《云門山》這組“家鄉五景”。
“這組作品帶有濰坊特色,我就是想通過它們傳承和延續濰坊的歷史文脈,保留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讓濰坊刺繡不僅美觀、精致,而且還具有創新特色,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刺繡、喜歡刺繡?!?/span>
半個世紀里,丁培玲用自己的堅守繡出了萬千世界。她告訴記者,其實學刺繡不難,難就難在要把刺繡學精的同時還要具備一顆匠心?!皩Τ鯇W者而言,僅熟練掌握刺繡的針法技巧,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而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刺繡人用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來完成。很多學刺繡的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便會陸續放棄?!倍∨嗔嵴f,每一幅繡制作品的背后,都是她們無數個日夜的寂寞和艱辛,只有守得云開,才能見月明。也只有將興趣、勤奮、悟性、堅持集于一身,才能成為優秀的繡工。
現在,丁培玲每周一到周五都會在濰坊市文化館培訓中心上課,免費向刺繡愛好者傳授技藝。為避免刺繡針法失傳,她還花費時間整理出百余種刺繡針法。至今,她已成為1000多位“繡花女”的師傅。
“擇一事,忠一生,守一藝,傳一世?!倍∨嗔嵴f,她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刺繡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喜歡刺繡,大家一起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丁培玲 :1949年生,山東濰坊人,擅長刺繡、絨繡。作品《長城秋色賦》《金雞報春》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受到業界好評;《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山東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市首席技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王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