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發表時間:2019-08-24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屬于隨金石學而興起的一種集文物知識與青銅冶鑄工藝為一體的地方特殊手工藝,涉及到繪畫、雕塑、鑄造等相關技藝。所仿器物的種類,以禮、樂、兵、錢幣與雜項為主。主要有鼎、尊、彝、爵、觚、佛像、鳥獸等。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馬踏飛燕”等,這一技藝使古代眾多珍貴文物再現于世,同時為眾多文物修復做出了具大貢獻。2009年,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包金“馬踏飛燕”
濰坊仿古青銅器這一概念的歷史定位和完善應該肇端于舉世公認的大博物家、大收藏家、金石學家和古文學學家陳介祺先生(1813—1884)。根據老濰縣歷史資料記載,清光緒初年,濰縣有一叫胥倫的銅器工匠,生性聰敏手藝精巧,并擅長書畫,曾鑄造假制鋼漢印和仿古銅器貨售于市,當金石收藏家陳介祺買走并發現是贗品后并沒有責難,反而盡其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古印墨等與他共同研討、觀摩、反復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銅器的有關歷史和工藝知識,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錄著作。胥倫由于開拓了眼界和對中國青銅文化的深層次理解。以后制作的青銅器內涵充實、惟妙惟肖,以至亂真境地。從此名揚四海,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仿古青銅”工藝,晚年進京為國子監祭酒王榮等鑄造銅印及仿古銅器而受器重。從此,濰縣“仿古銅工藝”廣為傳播。
仿古銅工藝發展至1916—1936年形成了老濰縣仿古銅的鼎盛時期。作坊有“古齋”、“法古齋”等二十多家。產品至三百多個品種,部分產品曾選入山東省國貨陳列館展出。同時銷往上海、天津、北京、青島以及日本、歐洲諸國。
濰坊仿古銅器的鑄造,采用獨特的“豎箱翻砂法”法,需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焊接、著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翻砂鑄造,工藝過程復雜,用料講究;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有序;著色,根據原件銹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形象逼真。濰坊仿古銅器表面處理有出土銹、家藏銹、墨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獨具特色的技法,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有兩種:仿制和復制。仿制要求相對比較簡單,復制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征、神態,小到一個斑點也要一模一樣。復制的銅器多用于博物館展覽,仿制的銅器主要用于收藏、藝術品擺設等。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多用“豎箱翻砂”法,圖紋凹凸感強,經多道工序完成。
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需要經過五個步驟:
一、先用泥塑出青銅器模具,做成石膏模、錫模。
二、用黃流沙土,翻出器件。
三、用液銅進行澆鑄,制成半成品銅件。
四、打磨、鏨花紋、焊接。
五、用中藥水與銅件起反應,生成銅銹,再進行后期手工加工處理。
仿古青銅器制作工藝復雜,光銹色一項就需要用幾種中藥水上多遍,經過多道工序后,一件完整的仿古銅器就從歷史的塵埃中被藝人們“呼喚”出來。
來源: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