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流傳于圣城街道崔家村,主要講述的是斑鳩、老雕、鴛鴦之間的故事。鴛鴦本成雙成對,公鴛鴦死后母鴛鴦無依無靠。媒婆斑鳩百般說合想將母鴛鴦與老雕說成一對。母鴛鴦因為好女不嫁二夫推辭數次,無奈斑鳩巧嘴,終于說成。但母鴛鴦實在看不上老雕,故意為難,三番兩次說要吃雞。老雕下山偷雞,終被人類捕捉。
該故事融歌舞、戲曲于一體,其演出隊伍龐大,道具奇巧,表演豪放,亦歌亦舞,語言風趣、幽默。主要角色12人,其他角色60人。劇中“五彩祥云”由24人組成,手舉48塊彩云,分甲、乙兩隊,頭云手舉“日月同輝”“歡度佳節”云彩,上下飛舞,做出“夜叉探?!薄昂J藤”等多種圖形,再配以打擊樂、民樂,表現人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期盼。
2008年7月,列為壽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4月,為濰坊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5月,被列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鏈接
壽光“百鳥朝鳳”傳統歌舞流傳上百年
2017-04-02 10:32:48 來源: 新銳大眾
提起壽光圣城街道崔家村流傳的“百鳥朝鳳”,附近十里八村可謂家喻戶曉?!栋嬴B朝鳳》這支民間傳統舞蹈融歌舞戲曲于一體,演出場面龐大,寓意深遠,帶有強烈的感染力。它產生于清朝咸豐年間,距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地域特征獨特,在崔家村世代口口相傳,流傳至今。
“鳳是鳳凰的簡稱, 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 是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 頭似錦雞、 身如鴛鴦, 有大鵬的翅膀、 仙鶴的腿、 鸚鵡的嘴、 孔雀的尾。 居百鳥之首, 象征美好與和平?!贝藜掖灏嬴B朝鳳第四代傳承人崔仰賢介紹。清朝咸豐皇帝繼位后, 特別喜歡戲曲、 歌舞, 幾乎每天都要聽歌看戲。
當時,朝廷設立專為皇帝演出的“升平署”,不能滿足皇帝娛樂的愿望。咸豐十年,皇帝下旨, 號召各地的舉人、秀才、 知識名流創作新的劇目, 從中選優進殿獻演, 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文藝創作熱潮。當時, 壽光縣的崔氏家族第十四世祖崔永文邑庠生“ ( 庠” 是古代鄉學之名)參加了文藝創作的行列, 他以“百鳥鳴奉之王” 為題, 寓 “百官叩拜天子” 之意, 借古曲 “百鳥朝鳳” 之名,用當地 “民間歌舞” 之戲, 在家鄉編創了以“百鳥朝鳳”命名的大型文藝節目, 節目雖未選入宮內, 卻在崔氏家族中生根發芽, 流傳了百年之久。 從崔永文第一代到現在, 已經傳承了五代。
80歲的崔仰賢,是百鳥朝鳳第四代傳承人,擔任百鳥朝鳳的導演、組織和傳授等工作。 他從18歲開始表演百鳥朝鳳中的 “彩云”?!?956年, 仰賢叔騎著高頭大馬到胡營村報信演出, 被嬸子一眼相中, 成就了一段好姻緣?!?崔家村黨支部書記崔錫仁笑稱。 上世紀五十年代, 各村文藝演出匱乏, 百鳥朝鳳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到附近村巡回演出, 觀看者云集, 村里的好小伙也很受歡迎。 由于演員人數多達百余人, 現在除重要節日外很難組織。 記者在崔家村幾位藝術骨干的陪同下, 觀看了百鳥朝鳳的服裝、 道具和演出視頻。
據同是第四代傳承人的崔心廣介紹,“百鳥朝鳳” 講述了一段 “鴛鴦嫁老雕” 的故事, 公鴛鴦死后, 母鴛鴦無依無靠, 媒婆斑鳩百般說合, 想將母鴛鴦與老雕說成一對。 母鴛鴦因“好女不嫁二夫” 而推辭數次, 無奈斑鳩嘴巧, 最終說成這段婚姻。 但母鴛鴦實在看不上老雕, 便故意為難, 三番兩次說要吃雞, 老雕下山偷雞, 終被人類捕捉?!鞍嬴B朝鳳” 故事跌宕起伏, 其中有舞蹈, 有唱詞, 還有小戲,很受群眾歡迎。
據了解,百鳥朝鳳的演出,分“串街”和“廣場”兩部分?!按帧?,是在彌河岸邊,河水清凌、 綠樹成蔭, 在陣陣激烈的鑼鼓聲中, 一隊形象各異的群鳥, 在 “彩云” 和 “花仙子” 的簇擁中從遠處走來。 群鳥展開雙翅, 時而高飛、時而低俯?!安试啤?與 “花仙子” 列于群鳥之中, 時而漫游、 時而快跑、 時而直線、 時而交叉, 形成一幅鳥語花香的美景。
“廣場”,是當到達演出的廣場后, 全體演員跑 “龍擺尾”、“雙斜街”、“擰麻花”、“梅花陣” 等, 然后由 “鳳凰” 帶領群鳥, 向遠處飛去, 隱身于綠樹叢林之中。 整個演出唱詞簡練、 曲詞動聽, 具有娛樂性、 民族地域性和民俗教育性?!鞍嬴B朝鳳” 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個隊形代表著不同的寓意, 如 “編辮子” 抒發內心的喜悅;“剪子股” 如同行云流水,恰似彩云追月;“夜叉探?!?表現了勞動人民不畏艱難、 不辭勞苦的質樸本色以及期盼 “糧滿囤、 魚滿艙” 的愿望;“葫蘆藤” 意味著富裕萬貫、 長久美好的生活。
“舞蹈中所用道具全部由村民手工制成, 整場舞蹈演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 從我記事兒起, 已經演了七十多年了?!?據崔仰賢介紹, 百鳥朝鳳的傳承, 充滿了堅守和不易。 據回憶, 上世紀三十年代, 日本占領壽光城后,鬼子用武器威脅村民, 把村民趕到壽城鬼子院, 荷槍實彈, 逼迫演出。 后來兵荒馬亂中, 村民流離失所, 百鳥朝鳳一度停演。 建國后的五十年代, 第三代傳承人崔賢堂、 第四代傳承人張培義等靠著原始本將百鳥朝鳳重新組織起來, 進行演出, 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演出較少, 直到 2008 年后,隨著國家非遺保護政策的實施, 百鳥朝鳳再度登上舞臺, 回到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中, 2011年,“百鳥朝鳳” 成功入選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 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