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昌邑 2018-06-11
磚雕是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一種裝飾工藝,是在青磚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主要用于裝飾寺塔、照壁、門、窗、墻和屋頂等建筑物的構件。磚雕與木雕、石雕合稱為建筑三雕,并在工藝和造型上相互借鑒。
磚雕是曾經遍布中國漢族及眾多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一種裝飾藝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傳統建筑,尤其以民間建筑最為花樣繁多。青磚上的刻花人姜占元,昌邑磚雕第五代傳承人,自小受其父輩影響,深愛磚雕,畢生致力于磚雕事業。他帶領團隊從事昌邑綠博園景區仿古建筑,先后建筑了四合院、狀元樓、天音閣、伽藍殿、崇圣塔等等多處仿古建筑,大型磚雕400余副、小型磚雕2380余副、異形煙囪60多個,提升了綠博園景區的文化內涵。
昌邑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受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制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30多個環節。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選用當地穩定性好的黑粘土,然后碾壓過篩)、制泥(攪拌5遍)、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一般燒一窖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成磚出窖時,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雕磚成品,手彈磚聲音清脆為好磚,然后根據圖案需要進行方磚。
昌邑磚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將磚磨平,接著進行“打稿”,“打稿”包括畫稿與落稿兩道工序,在雕刻時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然后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鋸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圖,景物輪廓、層次,確定景物具體部位,區分前、中、遠三層景致,這道工序最能檢驗雕磚人的技術水平。磚雕的手法多種多樣,正刻、反刻、深刻、淺刻、露底雕、透雕等等,這中間要“打窟窿”,即用鏨子將圖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將底部剖平、以顯示出圖案的大抵形狀。最后的修飾是對細部進行進一步加工,對粗糙不光潔的地方,用糙石磨光。雕刻完成后用糯米湯清洗、浸泡,糯米湯能增加磚的強度以后再不吃水。
昌邑磚雕從實用和觀賞的角度出發,形象簡練,風格渾厚,遠近均可觀賞,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題材上,昌邑磚雕以武狀元宋占魁、御醫黃元御、新春納福、龍鳳呈祥、人間八喜、錦繡富貴、金玉滿堂等寓意吉祥和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為主。
2015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昌邑磚雕被列入山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精益求精的昌邑磚雕,不光廣泛應用于傳統建筑,而且正在逐步成為家居裝飾的“新寵”,走進追求復古風格的現代人家中,為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開拓了前景無限的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