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資訊 2019-06-16 22:14 老字號內參
為增強全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推動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部署開展了2018年度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十大模范傳承人的評選活動。并于2019年6月6日,公布了2018年度山東省十大模范傳承人獲評名單。
他們分別是:
1、 李艷珍(柳子戲)
2、 劉慎海(陰平毛筆制作技藝)
3、 權福健(福山大面傳統手工制作技藝)
4、 魏耀琳(柳疃絲綢技藝)
5、 杜新磊(二仙膏制作技藝)
6、 李永喜(海洋漁號)
7、 邢葆東(日照黑陶燒制技藝)
8、 楊進邦(臨沭柳編)
9、 陳仲魁(運河船工號子)
10、孟昭力(聊城梅花樁拳)
今天,我們來走近他們和非遺傳承的故事
李艷珍:柳子戲代表性傳承人
李艷珍老師是柳子戲的第一批女性旦角。
1963年,尚小云先生專程來濟南物色徒弟。李艷珍為他演出了《紅羅記》,他看后十分贊賞,點名收李艷珍為徒。當時,便舉辦了拜師儀式。
李艷珍從年輕時就特別珍惜練功的時間。開會時,她一邊聽別人發言,一邊練習轉扇子;吃飯時,她一邊吃,一邊壓腿。在所有的劇中,不管是青衣還是花旦,不管是刀馬旦還是閨門旦,只要是女性角色,均由李艷珍扮演。
毛主席在看過李老師的《玩會跳船》后曾有這樣的評價:“人人都說山東的代表劇是呂劇,依我看應該是柳子戲,它比呂劇早,名氣也大?!敝劣诮影嗳?,李老師先后收了獲得梅花獎的陳媛,和宋東青為徒。
2006年,柳子戲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5歲癡迷戲劇,到成長為新中國歷史上柳子戲第一代女演員,再到如今國家級非遺(柳子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艷珍60余年的藝術人生,正是柳子戲時代變遷的鮮活見證。
劉慎海:傳統手工毛筆技藝的守望者
劉慎海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氏筆業第9代傳承人,至今堅守108道傳統手工制作工序。家鄉在素有妙筆之鄉之稱的嶧城區陰平鎮。
陰平毛筆起源于東漢,自清代乾隆年間,魯筆制作逐漸進入高度繁榮的鼎盛期,這一時期以陰平劉氏魯筆為主要代表。劉氏魯筆秉承黃庭堅倡導的“非為貧而作筆,故能工”的文化理念,探索出一條精益求精、扎實穩健的藝術之路。1996年,劉氏毛筆的第九代傳人劉慎海將制筆工藝與家傳技術相融合,極大提高了制筆技藝。傳統手工制作的魯筆,需要有選料、撕毛、墩毛、脫脂、上毛、去絨、起毫、壓亳、對寸等108道工序。
為傳承非遺技藝,2017年專門成立了魯筆博物館。融合南、北兩派和劉氏技藝的新型陰平毛筆技藝成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了大眾,得到了普及。
權福?。焊I酱竺鎮鞒腥?/strong>
“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庇谩睹尜x》中的這段話來形容權福健做的大面應該是毫不為過的。誰能想到這個外表粗獷的山東漢子,近30年來一直執著的,竟然是做一碗有家的味道的大面。2013年成為“省級非遺”。
土生土長的福山人權福建說,他母親做的手搟面堪稱一絕,那味道一直留在了他的腦海里。2006年,權福健決定開面館。他說,“母親做的面味道令人懷念”,因此他為了紀念母親,把面館命名為“權家大娘”,并注冊了商標。
2007年,他拜90歲高齡的第二代福山大面傳承人周元芳為師,成為了周老的關門弟子,也正式開始了傳承福山大面之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爱敃r做夢都在練習做拉面,經常半夜醒來,跑進廚房叮叮當當研究?!睓喔=≌f,當時把入睡的妻子和孩子吵醒是常事。
2008年-2013年,權福健先后將福山大面、福山燒小雞和福山三不粘成功申報為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魏耀琳:柳疃絲綢技藝傳承
昌邑有個鎮,鎮名為柳疃。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開拓南洋諸國絲綢市場,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柳疃鎮成為聞名遐邇的“絲綢之鄉”和“華僑之鄉”。而如今,柳疃鎮如繭綢般流光溢彩的年代已成明日黃花。桑田變廣廈,織機落塵埃,神秘的技藝隨著老藝人的離去也成了黃土,那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在。
2006年底,柳疃絲綢技藝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柳疃絲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昌邑市華裕絲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魏耀琳也是干了大半輩子絲織:17歲高中畢業就進了絲綢廠,當時還是臨時工,從最初級的學徒工、擋車工一點一點干起,到維修工,一線干了20年,再到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廠長。
1956年昌邑絲綢廠建廠,和眾多老字號一樣,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諸多艱辛和坎坷,但也正是這樣的磨礪使得華裕絲綢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只是,現在老的柳疃制絲工藝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而且也沒有市場。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和一個企業的力量,難以改變整個絲綢行業的現狀。傳承成了很難完成的事情,“老工藝何去何從,我也不知道答案?!蔽阂諓澣坏?。
杜新磊:二仙膏制作技藝傳承 以膏濟世天下先
16年前,他接手瀕臨破產的中藥廠,通過對傳統中醫藥技術挖掘和傳承,讓百年老店重新煥發活力。他就是山東廣育堂國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新磊。
杜新磊曾發誓:“從我進廠開始,不欠職工的工資,不欠職工的養老保險,不欠銀行利息,不欠國家的稅收,不欠客戶的資金?!苯涍^全體職工的堅守,一年后完成了GMP認證。并且,杜新磊意外發現了一個讓他振奮的“秘密”。
山東廣育堂國藥有限公司總經理杜新磊:“了解到我們企業的前身叫廣育堂,創建于明朝萬歷六年,由御醫徐春甫的弟子李廣瑜先生到濟寧創辦。我感到非常震驚,像我們有400多年歷史的企業在我們國家可以說太少了?!?/span>
杜新磊立即組建老字號廣育堂復興小組,著手進行品牌保護,申報注冊“廣育堂”商標,將這一品牌價值重新發掘和保護。最終,二仙膏制作技藝因為獨特性和唯一性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入選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李永喜海洋漁號:膠東人的精神文化情結
傳承人李永喜,1951年生,俚島鎮瓦屋石村人。從李永喜的爺爺那一輩開始,他們家就是職業的“??凇保êQ鬂O號的領唱者),因從小耳濡目染,李永喜成為李氏家族第四代“??凇眰魅?。
海洋漁號(榮成漁民號子)又叫漁家號子、海洋號子。是過去漁民們在經年累月的下網、捕魚、入倉等勞動過程中,需要集體發力時用來協調大家力量時產生的。隨著時代變化,漁民號子不斷發展,由最初簡單的音節、無調子的形式,逐步演變為有調式和唱詞,且內容豐富的漁民號子。
2007年,漁民號子作為漁民生產和勞動中傳唱的古老歌謠和精神號令,被列入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雄壯蒼涼的旋律,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透過祖先縱橫滄海的勇氣及歷史沉重的呼吸,將漁家漢子無所畏懼傲然不屈的精神,淬打成鐵骨錚錚的號子,在歲月的潮汐中經久不息地回響。
日照黑陶師傅邢葆東:讓“土”脫胎換骨
邢葆東,字陶山人,號黑陶邢。自幼隨祖母學習民間藝術,師承著名藝術家汪易揚先生、黑陶大師寇維君先生,致力于黑陶事業的復興、傳承、弘揚和創新,在研制黑陶技藝、窯型、工具發明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
其作品融聲、色、形、藝為一體。創辦了“日照黑陶邢文化博物館”“日照黑陶邢藝術廠”,榮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黑陶藝術大師”等稱號?,F任中國黑陶文化博物館館長、中國黑陶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務。
黑陶是中國的傳統陶藝,陶器以素為主、以造型比美,通體透黑、表里如一、薄如蛋殼,帶有原始文化氣息古樸的美。邢葆東在制陶燒制技藝中大膽創新:精選陶土、精細加工、使陶體不易斷裂,成品率90%以上;他改進刻制工藝,從單刀刻制、發明雙刀刻制、刻制出的圖案線條更流暢,效果也更突出立體。
他經常說:盡全力把黑陶技藝傳承下去、把黑陶文化傳播出去,讓全國、全世界人知道,日照是世界黑陶文化圣地、是世界黑陶藝術之鄉。
臨沭柳編楊進邦:“織龍造鳳”的藝術人生
楊進邦,1954年7月出生在農村長大,自幼酷愛繪畫與造型藝術。1973年他開始在臨沭縣工藝美術廠正式上班,被單位派往臨沭縣工業局舉辦的 “石刻培訓班”學習,邁出了他藝術人生的重要一步。
1978年臨沭縣工藝美術廠與臨沭縣白旄柳編廠合并成立了 “臨沭縣工藝美術公司” ,他擔任草柳編織設計創新員。30多年間,他設計創作的草柳工藝品在歷屆省選樣會、設計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草柳編織工藝品,參加廣州交易會,國內外展銷會、博覽會,累計出口貨值十幾億美元。
他不斷探索新材料、新編法、新工藝、新造型、新用途,始終以“五新”為設計理念,以藝術為創作追求,精心創作了色彩艷麗逼真化、造型獨特具像化、編織技法藝術化、裝飾實用一體化的“水果系列產品”。獲得了很高的個人榮譽,取得了全國首屆民間名藝人 佳品獎等獎項。
楊進邦表示要再接再勵,積極探索,將藝無止境地沿著草柳編織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讓古老的柳編文化藝術再創新、再升華。
陳仲魁:讓船工號子再唱起來
今年76歲的陳仲魁是武城縣李家戶鎮魏莊村人,曾在武城縣司法局、縣文化局和文化館工作,擅長文學、音樂創作。陳仲魁10歲時第一次聽到船工號子,就被時而明快、時而激昂的喊號聲深深震撼。
2006年武城縣文化局對運河船工號子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退休在家的陳仲魁主動申請加入,開始走訪運河武城段沿岸,搜集運河船工號子的種種過往,對這一項目進行保護和傳承。期間,他找到了85歲高齡的梁永和——被稱為“末代號工”的運河船工號子的傳人,并拜他為師,開始學唱、整理出了原汁原味的武城運河船工號子。
船工號子,是在行船過程中,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過程而傳唱起來的音樂形式。他不僅能把運河號子用樂譜完整記錄下來,還能在此基礎上改編再創作。
在陳仲魁的帶動下,2008年武城運河藝術團成立,很多人加入到了學唱運河號子的隊伍中來,如今團員已經發展到了160多人。
孟昭力:一個武術傳人的執著追求
孟昭力,聊城市水城中學高級教師。中國武協會員、國家一級武術裁判、梅花樁第十八世傳人。他自幼就開始習文練武,順利通過在湖南長沙舉行的 “武術國考” ,晉升至高段位七段(青龍),該段位為目前聊城獲得中國武術段位人員中的最高段位。
孟昭力出生于習武之風盛行的陽谷縣,受環境影響,他自幼就酷愛武術。16歲開始拜到梅花拳一代宗師、民間武術家韓清歧先生門下,學習梅花拳。
梅花拳清朝就在聊城流傳,逐漸延及東、直、豫邊區一帶。清末的義和拳運動,義和拳就來源于梅花拳。清光緒時,梅花拳14代傳人,組織梅花拳弟子抵制外國教會勾結官府,抗議德國侵占我膠州灣。
談及梅花拳未來的傳承和發展,孟昭力感覺重任在肩,認為武術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需要我們更好的保護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