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孫濤
2017-11-29孫濤,山東高密人。生于1981年,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現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錢幣協會山東分會副會長、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館館長。自幼愛好古泉學,精研收藏二十余年,曾在各類錢幣雜志發表論文多篇,參與編纂《開元泉友會集拓》初集、二集等。同時愛好家鄉高密文化研究,勤訪地方鄉賢作品、遺著及各類本地文化藏品,雖片紙只字,從不遺漏,參與多部家鄉文獻的編輯、校訂工作。
銀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稱量貨幣,在我國貨幣史上長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周的鼎文及先秦時期的《禹貢》《周禮》上均有記載。春秋時即有銀制空首布和銀貝,戰國時楚有銀版,漢代有銀五銖,這段時間的銀制貨幣,多用于上層社會的饋送、交流。至唐代,銀在社會支付方面有了大的發展,出現了固定形式船型銀鋌和銀餅,用途也進一步擴大,逐漸發展成民間流通貨幣。從船型鋌上刻的文字看,有“進奉、和市、稅山、端午、丁課、貢銀、窟銀、賀冬”等等,代表著各種地名和用途等,根據這些記載和大量出土實物來看,銀在唐代已經逐漸成為流通貨幣之一。宋金元時期,銀鋌的形式發展為銀板束腰式,元代更是第一次改稱銀鋌為“元寶”。從此元寶成為銀質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式,直至民國中期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唐代五十兩船形銀鋌
南宋“京銷鋌銀”五排戳二十五兩銀鋌
清代鴉片戰爭后幣值大亂,一時各省所鑄元寶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備受今日之收藏者追捧,其中猶以山東寶因其形式精美、品種多樣受藏家喜愛,歷來拍賣成交價格不菲。山東寶常見品種有五十兩、十兩兩種,有關銀稅銀,如:東海關、臨關、山東鹽課、土藥局等;有商號錠,如:萬寶來、永吉、恒聚爐等;再就是地名寶,銀錠面上一般三排字(濰縣例外,常見的為一排,有“濰縣官爐”四個字),如對聯和橫批般排列,上面橫著一排為縣(地)名,兩邊豎著兩排或為吉語,或為年月,或為銀爐商號,或為銀匠名號等等。而山東各地所鑄地名元寶中,尤以高密寶最為稀少。
濰縣官爐五十兩元寶
近幾十年來,錢幣界公認比較權威的清代銀錠研究工具書主要有臺灣陳鴻彬的《樹蔭堂藏元寶千種圖錄》(1988年出版),臺灣張惠信先生的《中國銀錠》(1988年出版),中國錢幣協會陜西分會主編的《元寶圖錄》三種。其中《元寶圖錄》上載元寶1500種,山東各地地名寶近60種,但無高密縣元寶圖樣及介紹。臺灣二書大陸存世稀少,且歷來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故價格不菲,市場極難見到,偶爾現于各大錢幣拍賣會上,拍賣價格常在五位數以上。早年我曾在中國嘉德拍賣預展上翻閱看過二書,高密縣元寶《中國銀錠》上無載,《樹蔭堂藏元寶千種圖錄》有二品,五十兩、十兩各一,這也是各類工具書籍對高密縣元寶唯一的介紹資料記載,可見其稀少程度。多年來我一直關注市場、拍賣會上出現的銀錠實物,并委托不少外地朋友代為留意,經多年打探終于覓得高密縣五十兩、十兩元寶各一,得以看到高密銀錠的廬山真面目。
銀錠工具書三種
高密縣十兩錠,重355.8g,造于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銀匠為付方,“付”字應為“傅”的俗體字。五排戳,形制極少見,常見山東寶為三排戳,樣式是典型的山東早期小寶。高密縣五十兩錠,重1888.8克,上排字“高密縣”,左豎排“銀匠傅申”,右豎排“光緒年月”,是光緒年間鑄造的五十兩銀錠。兩個元寶的銀匠均為傅姓,有工匠名而無銀爐號,多系當時高密官府安排工匠按照山東寶形制直接鑄就而成。傅姓,清代為高密大姓,今南關立新街中段舊時稱傅家大街,兩邊居住傅姓極多。據家原住南關的鄒治方老師講,故老相傳高密官方沒有官辦銀爐,只有在南關傅家大街西首仙人橋附近,有幾家傅姓銀匠鋪,相傳是專為官府打造銀子的。今日以實物見之,銀匠傅姓,與傳說吻合,可見舊時老人所言不虛。
光緒高密縣五十兩元寶
同治高密縣十兩元寶
史載舊時高密城南蔡園莊(今膠河生態發展區菜園村)西有銀礦,而制銀業一直為本地傳統工業,至清末民國,尤為發達。據民國版《高密縣志》記載:“本縣工業,銅錫等工只能做家常器具,鐵工只能做粗重農具。惟銀工近來頗稱進步,所有獎章、銀盾、牌樓鑲石及碗碟壺瓶杯箸,并各類首飾等,均極精巧……”。自清末以來,民間用銀需求量日益增大,銀樓遍及高密。至民國中期,有銀樓十二家,多在東關和南關,并有不少小型作坊。清末《高密縣鄉土志》記載,當時有“銀工之肆九十二:城六十,鄉三十二?!庇钟涊d“……銀工最多,向惟造婦女釵環,年來象物造型,重十余兩或七八兩,運至青島,西人購作玩具,多獲利焉?!辈簧巽y樓的產品制作精美,很受歡迎,小東西用模具打制,精美飾品則需要純手工制作,比較費時,造成供不應求,不少銀樓另起分號。如東關王姓在東門外大街開設的怡華銀樓,因生意火爆,于是又在南門外神仙巷設立分號。這些銀樓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定制產品,而不是拘于以往的形式。產品本地需求多以脖鎖、手鐲、項鏈、戒指、頭冠、飾品、紀念章、碟碗杯筷等日常用品居多,很多精美的銀器發往青島等地。一般大的銀樓上面打有銀號印記,而普通銀匠打制的多不帶戳記,至今歷經百年動蕩,帶商號戳的已不易見到。清末德人駐膠東,不少德國的士兵、軍官及其家屬見到中國的精美手工打制銀器,驚嘆不已,常購買及定做一些自己需要的品種帶回國去,今天在國外經常還能看到。如 “大清國高密縣”香煙盒,國外回流,銀質精良,制作小巧,工藝精美。德國朋友還曾發我一銀制龍紋腰帶扣,背后“高密縣”三字,兩邊穿龍洋為腰帶。另有銀制赑屃印章,上載“光緒丙午年高密縣永成樓造”,亦為國外回流,均價格昂貴,留圖為念。這些銀器雕刻精美異常,用料考究,均反映出當時高密的制銀業是非常發達的。
清末德國人定制的香煙盒,有字“大清國高密縣”
清末德國士兵定制銀質腰帶扣,有“高密縣”三字
清末高密縣永成樓為德國人制作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