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新聞網 2008-03-30 14:01:20
陳家風箏
陳善庭(1822―1874),俗名陳啞巴,清代同治年間著名風箏藝人。年輕時曾在濰坊“永盛扎彩鋪幫工,跟一位姓丁的師傅學花燈、風箏的扎制。丁被召進京城,陳善庭便繼承了扎彩鋪,制作風箏,并兼繪朝堂壁畫,名氣很大,人稱“陳扎彩”。他把自己擅長的人物風箏改造成家禽走獸風箏,如“十二生肖”等等,很得群眾喜愛。至今民間仍存有他創作的“雷震子”和“仙鶴童子”風箏書稿,可惜其原作已無處可尋。
唐家風箏
唐家扎風箏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傳于青州、萊州、沂州三府。到清咸豐年間“唐家風箏鋪”正式開張。其第三代傳人唐洪飛(1874―1934)、唐洪亮(1872―1938)兄弟,開過竹器店,同時兼制風箏。他們將購進的毛竹先選出適宜的制作風箏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器,所以他們的風箏材料很好。其祖上曾傳下一部《扎彩圖譜》,其中介紹了21種串式、桶式、硬翅風箏和彩燈的扎制方法,可惜現已失傳。唐家風箏的第四代傳人是唐延壽(1929―),其父唐洪飛、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膽創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風箏”兩翅加寬,使之更加吃風、宜飛。唐延壽還創造了像形風箏,他的“雙燕”被稱為一絕。
張家風箏
張衍祿(1899―1988),濰坊城關人。10歲起跟鄰居牟恒邦學扎制風箏,后自立門戶,開起了風箏店,經營40余年。他賣風箏有個特點,就是邊賣邊講風箏的典故和扎制技術。因張衍祿善于經營,對風箏鑒別有獨到之處,所以其他風箏世家均跟他交好。外地客商來濰坊選購風箏,也常先與張家接頭,無形中,他這里成了濰坊風箏的集散中心。張衍祿扎制的風箏常由職業畫家張國干繪畫,畫面美觀大方。他還根據北方春季風力情況,運用力學原理,發展了拴中線的技術。他設計的拴一根線、兩根線和三根中線的技術,使各種風箏放習時易于保持平衡,為各名家所采用,對后世影響很大。
牟家風箏
牟丹(又名牟秀蘭)(1854―1914),著名民間藝人牟恒邦之女,因其代表作桶子風箏中的彩繪牡丹是她的絕招,故人們送她美稱“牟(牡)丹”。牟恒邦原是濟南魏家胡同扎彩作坊的畫工兼裱工,空閑時扎制風箏。因作坊倒閉,攜女兒流落濰坊,在扎彩店當畫工兼扎風箏,因風箏銷路好,便自開了店鋪。女兒牟丹擅畫工。以后父扎女畫,曾制作出八百對判官風箏,在濰坊盛行一時,并遠銷濟南等地。牟丹制作的風箏以桶子和板子為主,她獨特的“牡丹仙子”風格別具,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滿牡丹的花籃,放習時先把人物送上天,然后用“蝴蝶碰”將花籃帶到空中??上渲谱鞣椒ㄒ咽?。
郭家風箏
郭乃馨,字蘭村,年輕時跟濰縣名畫家丁啟吉學國畫,擅工筆彩繪人物,尤擅畫馬。解放后調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1957年參加全國第一屆手工業藝人大會并獲得“老藝人”稱號。他的風箏繪畫完全采用國畫工筆技法,著色重遠觀效果,喜用大塊對比強烈的透明顏色。他制作的風箏可以拆卸、折疊,并非常講究起飛效能。因而他的風箏在20―40年代名噪一方。
胡家風箏
胡敬珠,字次陶(1893―1964),11歲時即學扎制風箏,后與兄弟胡敬明放風箏時,拾到一只斷了線的小龍頭蜈蚣風箏的頭,引起極大興趣。他把這只龍頭折開,重新組合,反復琢磨,終于模仿著扎制成了一只龍頭蜈蚣。從此他便迷上了這種風箏。有時他一次攜帶四種不同造型和扎制方法的龍頭作試驗,采節用料也十分講究,用秤計量,標準統一,并注意竹節對稱,蒙面松緊適度。因而他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形態優美,工藝精巧,彩繪鮮明,起飛高穩。他的研究豐富了濰坊串式風箏的制作,其獨特制作方法,廣為流傳。
楊家埠風箏
楊同科。楊家埠風箏楊家埠是中國三大年畫的產地之一,也是濰坊風箏的重要產地。楊家埠風箏將木版年畫的特點融合到彩繪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代表人物是楊同科(1902―)。他9歲便隨伯父楊振盛和楊振甲學扎風箏,同時學木版年畫。11歲進本村一家風箏店學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種傳統題材100多種風箏和10多種扎制方法。后來,他總結老式木版三色風箏的傳統技法,并多次去蘇州、北京、天津學習觀摩,大膽創新,終于樹立了嶄新的楊家埠風箏風格。為解決楊家埠風箏起飛難的問題,他改變了雙翅的比例,減輕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夠“一級風起,五級風不折”他制作的風箏,大的有300多米長的龍頭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楊家風箏
楊萬善(1911―1979),曾用名華南、達善,濰坊城里人。初中畢業后,便以扎制風箏為業。當時人們稱楊家埠風箏為“婆婆鞋”,稱他的風箏為“萬善風箏”。他的風箏多是像形類,以板子、桶子為主,很受群眾歡迎。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創新和發展了“濰坊風箏碰”。他家收集了南北方風箏碰20多種,在多方借鑒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他制作的風箏碰能上天散花,還能返回地面。他首次扎制鷹風箏出口的老藝人之一。曾長時間與郭蘭村合作,專制出口風箏,在扎制方面有許多獨到之處。1963年,他的風箏曾在天津和北京放飛表演,受到好評。他去世后,次子楊汝柏繼承了他的事業。
韓家風箏
韓連溪,濰城人,曾在首飾作坊學銅匠和牟恒邦風箏鋪幫工,后獨自開了風箏鋪。他將首飾制作技術與牟家風箏相結合,另辟蹊徑。他制作的硬翅風箏,構圖奇特,代表作有“蘇武牧羊”、“鐘馗捉鬼”等。他的飛機風箏亦有獨到之處,平面造型、繪畫用大色塊,很受孩子們的歡迎。1933年春,濰坊首屆風箏大賽,韓溪連的硬翅風箏轟動全場,從此名聲大震。
孫家風箏
孫永春(1924―),出身于民間手工藝家庭,祖父孫文彩是扎制藝人,父親孫道紹則是有名的風箏藝人。1928年孫家開了“慶春風箏社”,在社會上漸漸有了影響,有好幾家商店在北京、濟南銷售他們的風箏。以后孫永春繼父業,技藝大進,16歲時,就有不少作品遠銷外地。他的風箏,以串式為主,取材廣泛,造型成功,色彩絢麗,很講究畫工,能采用中國寫意畫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現實生活,而注重神韻。他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尤為出色,起初為平板式,后改為平板加立體,如今是立體的。1961年他與北京畫家馬晉一起設計了兩只巨龍風箏,龍頭由他扎制,腰節由北京人扎制,在天安門廣場放飛,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78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他的龍頭蜈蚣風箏又一次得到了好評。他的次子孫錫起,繼承父業,已嶄露頭角。
王福齋(~―~)清代同治年間一位有相當造詣的民間畫家,擅長繪畫人物,專扎人物風箏。他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畫工特別精細,風箏造型也美觀,使濰坊風箏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聽老人講,王福齋扎制出“雷震子背文王”風箏,雷震子展示兩個大紅翅膀,格外耀眼,整個畫面色彩鮮艷,構圖飽滿,十分醒目。他的風箏因為做工精細,構圖別致,掛在居室內也是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從此濰坊的風箏登堂入室,身份倍增。
裴沁泉(1843―1890),是當地一位聲譽很高的民間藝人、畫家、工藝美術家。因其乳名叫“羅”,都叫他“裴羅”,很少有人知道他叫“裴沁泉”。裴沁泉以畫人物為主,有《招財進寶》、《二十四孝》、《竹林七賢》等。還有花鳥畫《事事如意》、《寶貴滿堂》、《喜上眉梢》等,多是喜慶吉祥的內容。他的風箏畫也是以人物為主。他的人物畫功底深厚,線條古樸大方,瀟灑自如,近似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
張國干(1885―1959),是當地一位能扎善畫的世間藝術家,張國干不僅風箏扎得好,畫得也好。他的畫渾厚古樸,用墨多、用色少,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擅畫走獸花卉,尤擅長畫貓和虎,落款多題“樂軒”二字。
康萬香(1899―1964)。濰坊市東關后門街人,一直以扎彩鋪為生,是一位有名的扎彩藝人。他能創作出各種造型不同、色彩不同的龍頭,不少民間藝人贊揚他創作設計的龍頭“構思獨到,色彩相宜”。他制作的風箏大多是龍串。從他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造型和色彩上,似乎可見民間風箏大色塊、重彩的工夫,又有濰坊風箏高手們的寫實風格,被人們稱為“康派”。
張鵬云(1927―),幼時住濰坊市后門街,與老風箏藝人胡敬珠、康萬香相鄰,受到不少影響。他的串式龍頭蜈蚣,既吸取了胡敬珠扎工細的長處,又接受了康萬香注重神韻的特點,并參照北京九龍壁的龍的造型,龍眼突出,腰節掛鱗,背脊隆起,獨具一格。他還擅長扎制鳥類、昆蟲類題材的軟翅風箏,其代表作“鳳凰”曾獲得全國工藝品優秀創作百花獎榮譽證書?,F為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工藝師,市風箏協會理事。
康寶忠(1940―)。10歲時在白浪河放風箏時被“康派”風箏老藝人康萬香收為徒弟,學藝了年,深得其真傳。其代表作為“龍頭蜈蚣”,以扎制簡練、造型粗獷、色彩強烈、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起飛角度高、平穩為主要特點。他在“康派”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設計制作了“龍飛鳳舞”風箏,俯首翹尾的世龍前掛展翼綻尾的鳳凰,世龍還能噴吐煙火,龍鳳在煙霧之中隱現,遠遠看去如同活的一般。他的作品在濰坊國際風箏會上五次獲獎,兩次奪金牌,一次獲銅牌,還有兩次獲“世界風箏十絕”獎。他現在國際風聯風箏研究室工作,是市風箏協會理事。
韓福齡(1934―)年幼時失去父母,10多歲便自謀生計,擺攤藝煙,恰與著名“龍頭蜈蚣”風箏藝人胡敬珠的煙攤相鄰。胡老一邊賣煙一邊扎風箏,韓福齡便細看默記,晚間馮記憶仿之,竟慢慢摸出門道。15歲時,扎制成功36節的“龍頭蜈蚣”。以后年年扎放,功力漸深,人們稱之為“胡派蜈蚣傳人”。除蜈蚣外,還擅扎制飛機和鷹。他的作品在全國比賽中三次奪魁。他的“龍頭蜈蚣”風箏,曾赴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新加坡等地參賽或放飛表演,在荷蘭國際風箏會上獲最高獎。他現在濰坊化工廠工作,市風箏協會理事。
姚志興(1934年――)濰坊市人。他的風箏富有創新精神,代表作為“鵲橋相會”。他將板子與串式、軟翅風箏相結合,牛郎織女為板子,40只喜鵲,每只喜鵲均為軟翅,再用線串在一起,牽在牛郎織女前后。風箏放飛在空中后,40只喜鵲上下翻飛,牛郎織女恍如站在傳說里的鵲橋上,十分逼真。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劉海戲金蟾”、“二龍戲珠”等。他現在濰坊無線電廠工作,市風箏協會理事。
解匯泉(1953―)擅長立體式巨型風箏。1985年,他設計的“鯉魚跳龍門”,高、寬各8米,厚15米,龍門由兩座盤繞著立體龍的華表組成,龍門中間掛有兩盞彩燈,三條金鯉魚躍躍欲試。這龐然大物需24人才能放飛。1986年,他又推出新作“大鬧天空”,前牌坊后宮殿,中間有云橋相連。將孫悟空設計為風箏碰,天宮起飛后,再將孫悟空順線送上去,簋有直搗天宮的意味。他的巨型立體風箏,能放飛平穩,實屬難得。他現在濰坊鋼廠工作,市風箏協會理事。
孫友橋(1948-)。自幼愛好風箏和繪畫,主要靠自學,他的作品以龍頭蜈蚣為主,大小均有,小的可裝在火柴盒內,大的700節,420米長,可稱為龍頭蜈蚣之最。他的龍頭蜈蚣也是自成一格。還有九頭蜈蚣等。他的作品曾三次獲濰坊國際風箏會及全國風箏邀請賽第一名、金牌。獲獎作品均為龍頭蜈蚣。除蜈蚣外,他還喜歡扎制軟翅飛禽昆蟲。曾攜風箏去新加坡、美國訪問?,F在國際風箏研究室工作,代表作:龍頭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