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2019-9-19
濰坊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是東夷文化的典型代表,歷史積淀厚重,文化特色鮮明,傳統手工藝豐富多彩。諸城派古琴和高密剪紙,先后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濰坊核雕、聶家莊泥塑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傳承、歷久彌新,成為濰坊精神記憶的精彩篇章和城市發展的持續動力。
那么,除了大家熟知的濰坊風箏,一起看看家鄉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哪些......
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是一則以向、禿尾巴老李出世、出走、上墳、守墓、大戰白龍等為主要情節結構的民間傳說。
該傳說在諸城久傳不衰,故事的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之前。沒尾巴老李的傳說,在山東各地流傳甚廣,后有山東人移民東北各地,故東北各省也多有沒尾巴老李的傳說,且傳承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故事是這樣講的:
有個莊稼漢子姓李名憨,人稱李憨,別看人叫李憨,其實是個能人,聰明著哪!李憨力大如牛,莊戶地里的活那可是行家里手,什么時候耕種,哪種物品賺錢,八九不離十。由于算計周到,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媳婦叫桃紅,聰明伶俐,俊俏賢慧,人見人夸。兩口子本應幸福美滿,歡天喜地,但怎么也看不出心滿意足的樣子,整天眉頭緊皺,少言寡語,吃飯不香,睡覺不甜,打不起半點精神。啥事牽心?原來兩口子有塊心病,都四十掛零了,一個炕上睡覺二十多年,身邊仍沒個一男半女,日子再殷實有個啥用?兩口子整天是睜眼盼兒,閉眼想女,求醫問藥,拜佛叩天,都無濟于事。左鄰右舍都說兩口子邪門了。
這年春天,桃紅直想嘔吐,身子越來越笨重,肚子一天天鼓起來,真的懷孕了。李憨一聽媳婦懷上了,那個高興勁就甭提了,就像做了個飛天夢。
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商壹t已過月多日仍不見動靜,兩口子焦急萬分。說也怪,第十一個月上,這年正是龍年,嬰兒出世了。李憨近前一瞅,這哪是個嬰兒,分明是個肉球,肉球圓溜溜,滿地亂滾。李憨想這是個怪物、災星,留著是個禍害,順手拿起準備剪臍帶的剪子,一狠心剪了下去。突然,一條小長蟲崩出肉球,飛到屋脊。李憨一心想壯年得子,沒想到生了條小青長蟲,氣不打一處來,拿起把鐵锨,一蹦尺把高,朝著屋脊就鏟了下去,把小長蟲的尾巴鏟了下來。小長蟲從屋脊上掉了下來,正好掉到他娘懷里,眼淚還叭嗒叭嗒往下滴。
桃紅先是一驚,接著又后怕,同時又氣丈夫不問自己死活,驚、氣、怕襲身,又是月子里,接著就得了重病?;仡^一看,半截小長蟲就爬在自己身邊,一曲一伸痛疼難忍。桃紅想:不管是妖是怪,畢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順手攬過傷殘的小長蟲摸了又摸,親了又親,在他的傷處舔了再舔。小長蟲在他娘懷里一動不動,一直讓娘抱著過了三個時辰。小長蟲不吃不喝,見風就長,三個時辰已經長到四尺有余。這時,他對娘說“娘!我已經能自立了,今天就要離開娘?!闭f完朝著他娘點了三下頭,一道電光,眨眼間飛的無蹤無影。桃紅一看小長蟲飛走了,頭一歪沒氣了,這天正好是古歷的五月十三。
小長蟲姓李,因沒有尾巴,后來人們叫他“沒尾巴老李”。沒尾巴老李一道電光飛到黑龍江,當時黑龍江里有一條白龍占居,白龍無惡不作,整天翻江倒海,淹沒莊稼,欺男霸女,民不安寧。沒尾巴老李來后,要為民除害。他聽說當地很多山東人,就托夢山東人,他和白龍打斗時,江面翻出白浪就投放石灰,翻出黑浪就投放餑餑。因沒尾巴老李是一條青龍,在水里邊青和黑難辯,后來說沒尾巴老李是條黑龍。沒尾巴老李和白龍打斗時,岸上的人們一看見白浪就投入大量石灰,嗆的白龍睜不開眼,喘不動氣。一看到黑浪,就投放大個白面餑餑,沒尾巴老李吃了白面餑餑后,勁越來越大。打斗正好三天三夜,白龍饑餓力乏,被沒尾巴老李打敗。從此沒尾巴老李成了黑龍江的主人,當地再沒洪水泛濫過,黑龍江也由此得名。這就是為什么山東和東北各地都流傳沒尾巴老李的傳說原由。
傳說五月十三日是沒尾巴老李的出生日,又是他娘桃紅去世的日子。自此,沒尾巴老李年年五月十三日回來祭母,必有雨來,當地便有了“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的諺語。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諸城市
項目保護單位:諸城市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治國(市級)
民間文學:柳毅傳說
柳毅的傳說在寒亭區朱里鎮柳毅山周邊地區流傳很廣,自唐朝迄今,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形成了博大深厚的歷史民俗文化底蘊。
柳毅的傳說主要內容是:柳毅五世祖柳明倫于隋煬帝九年由四川遷至濰東梅花村居住。柳毅的父親柳行芳行善積德,每日在巖溪河渡人救急,此事被天上神仙聞知,為試其真心,變化為母女在河邊求渡。柳行芳命中本該無子,神仙感其真誠,因行善積德特賜生貴子柳毅。柳毅少時家貧,聰慧孝敬,苦讀書,舉孝廉,做塾師,娶發妻廑娘。柳毅小時候曾因家貧求貸于姥娘家,姥娘家妗子待其不好,于是有了“餓殺不吃貓剩食,凍死不烤燈頭火”的故事。柳毅成年后游學天下,在山陰嶺遇雨借宿訂喜偶娶虎女。后赴長安趕考,落第回家遇龍女,為之渤海傳書娶龍女。時唐太宗征高麗,路過此地,柳毅及龍女保駕有功,被唐太宗敕封為唐河平王,龍女為贍國夫人。壯年以后柳毅倦于仕途,入山修道成仙,屢顯靈跡普惠眾生,禱雨輒應。因此衍生了關于柳毅顯靈的許多民間傳說,如天池祈雨說,海眼淘池說,民間祭拜說,告貧報應說,評書系列說,除夕守歲說,生日過節說,黃河擺渡說等等,信眾遍及魯東魯北地區。柳毅山廟會千年延續,信眾廣泛,至今香火鼎盛,民眾信仰篤誠有加。
柳毅山在寒亭區朱里鎮境內,因唐朝時該山腳下梅花村內有柳毅其人而得名。據柳毅山腳下的亓家莊《柳氏族譜序》記載:柳毅是唐朝年間亓家莊柳氏先祖。亓家莊《柳氏族譜序》節錄:“念我始祖,明倫自隋煬帝九年由西川遷于山左濰東梅花村居住,后遷于柳家店子,至清明祖,又遷于亓家莊。初明倫祖生元海,元海祖生太來,太來祖生行芳,行芳祖家貧樂善,每日在巖溪渡口濟人救急,五十歲生毅。毅祖天性聰慧,才學兼優,又有辰、寅兩仙女為內助,當日夫婦榮貴,固不待言。辰祖妣生萼,萼祖系本支宗派。寅祖妣生華,華祖系都昌柳家莊柳氏宗派。毅祖夫婦修真養性,得道成真,升仙后于梅花村西十里許龍池附近屢顯靈跡,以救兆民,遇有旱災,禱雨輒應。蒙大唐代宗皇帝敕封毅祖為唐河平王,于龍池后建廟塑像,以承祀典,香煙綿遠,永垂不朽……”
柳毅傳說在濰坊的流傳在地方史志多有記載,說明其流播之廣、影響之大,即使不聞窗外事的仕途學子都耳熟能詳,可見一斑。其一記載如下:
“柳毅,相傳濰州太平村人,業儒,弱冠應試京師,途中遇一女子,牧羊澤中,見毅與語。懇挽寄書一封與渤海龍王,因授以牧羊杖。言至海濱,有橘樹,三擊可入。毅至此地,如言果入水,見城郭宮室,巍然一大都府。龍王貌甚偉,延入,見書嘆曰:老夫過也!此女已許配涇河龍王,子弟怪怒,因謫在彼。遂欲以女妻毅。毅力辭,宴罷送出。逾年,毅娶盧氏女;又逾年,生一子。一日婦曰:吾即牧羊龍女也,君德報矣,奈思親何,君肯偕往乎?吾掘地為池,須臾可至。毅許之,即掘池,攜子入海。后池水橫溢,居民苦之,設祭立祠,水乃不溢。唐太宗征朝鮮,歷其地,父老備述其事,太宗曰:‘此真龍女也!’封毅為河平王,龍女為膳國夫人。后遇天旱,禱雨輒應。今邑東四十里有池,名雙廟池,水色青黑,潮汐味與海水同,即其地也?!保駠稙H縣志稿?雜稽》)
在柳毅山當地,以柳毅山上的廟落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范圍極廣的柳毅文化圈,其中以柳毅信仰為支撐,形成了固定的廟會與相關風俗,柳毅傳說正是在此文化圈內生生不息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們。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市寒亭區
項目保護單位:濰坊市寒亭區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寶輝(省級) 孫樂華(市級)
民間文學:舜的傳說
大舜,號有虞氏,所以也稱虞舜,姚姓,生卒于原始社會末期,因目生雙瞳,故又名重華。舜是中國古代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會晚期部落聯盟首領。史傳他仁義孝道、溫良謙讓,終因四岳推舉,輔堯王攝政。攝政期間,忠于職守,深得民心,堯王禪讓位于他。舜是遠古社會人類明德的集大成者。
“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就誕生在諸城城北諸馮村。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之德可謂至矣”。舜所具備的優良品德,對后人尤其對家鄉的后人產生了巨大影響。舜的治國理念、禮儀教化,在故鄉諸城演變成各種故事、傳說、詩歌、典故。這些故事、傳說流傳千年不衰。
大舜的傳說自秦朝以來就在古城諸城廣為流傳。故事里所體現的大舜美德,忠孝雙全的感人情節,千百年來為人所傳頌。宋朝大學士蘇軾知密州(今諸城)時,留下著名詩篇:“西望穆陵關,東望瑯琊臺。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飛埃。相將呼虞舜,遂欲歸蓬來……”并在每年的古歷六月十一日這天(傳說大舜生日),帶領府衙人員去諸馮祭舜,以彰顯大舜的美德?!疤斓睾榛挠莸鄢?,千年人說諸馮村?!痹诖笏吹鄣某錾刂T城,千百年來,人們把大舜帝的故事加以發揮、充實、演繹、細化,故事曰益完善,傳說的情節曲折動人。因此,大舜帝的傳說越傳越廣,越傳越奇,越傳越深,久傳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
大舜的傳說在諸城流傳甚廣,以前大多數是口頭傳承,屬民間文學的基本性質。尤其諸馮村人口耳相傳,老幼皆會?!按笏吹膫髡f”,其故事具體分類如下:一是披虹而生。重點介紹大舜出生時的天象,四面出現四道彩虹,七色鮮艷,霞光四射,祥云繚繞,四虹相接,預示大吉大兆,這時舜降生人間;二是孝感動天。主要說大舜五歲喪母,后娘壬女及異母生弟象三次陷害舜,一次叫舜修糧倉,舜上到倉頂,后娘叫象抽掉梯子點上火,想把舜燒死。第二次叫舜去淘井,舜下到井下,后娘叫象提上繩子,并向井里扔石頭。第三次假請舜喝酒,想在舜唱醉時殺死他。每次都想置舜于死地,但舜都巧妙的化險為夷,但舜稱帝后,仍對其后娘孝敬有加;三是堯王訪舜。大舜之德廣為流傳,堯王聽后親赴諸馮訪舜,看到舜在歷山耕地,打栲栳(類似梆子)不打牛,堯王問為啥?舜說牛拉犁,我打栲栳時,黃牛認為我打黑牛,黑牛認為打黃牛,兩牛就會同時使勁,這體現了人畜和諧。堯很受感動,在以后的日子里,堯對舜又進行了多次考驗,舜一一過關,堯把帝位讓賢于舜;四是千古賢德。舜稱帝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拜見父母,使糊涂爹瞽瞍和后娘知錯改錯,重做新人,并把弟弟惡象教育后,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自食其力。還有瞽瞍量地,教育爹公平處事,同等對人,聽說最早的度量衡初形,就從舜開始。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諸城市
項目保護單位:諸城市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苑鳳廷(市級)
傳統音樂:諸城派古琴
諸城古琴稱“山東諸城派古琴”,又稱“瑯琊派古琴”,出自“虞山”派,形成于19世紀中葉,歷經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發展,形成了具有諸城特點、風格、技巧和特有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19世紀初,王溥長、王作禎、王露祖孫三代以虞山派為基礎,另有王雩門和他的學生王賓魯以金陵派為基礎,兩者匯流,融入了當地民間音樂風格,形成了具有山東地方風格的諸城派。2010年,諸城派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獎牌。
古琴的立調體系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以三弦為宮五音(宮、商、角、征、羽)命調,即傳統調名,稱為“正調”,即F調。另一類是以一弦為宮音以均命調。一弦為宮音的稱“黃鐘均”,一弦為商音的稱“無射均”,一弦為角音的稱“夷則均”,一弦為征音的稱“仲呂均”,一弦為羽音的稱“夾鐘均”。諸城古琴的立調體系采取以上兩類立調的折衷辦法,即以三弦為宮而以律呂命調之法,形成了諸城派古琴特有的立調體系。即:三弦為宮的稱“黃鐘調”(F調〉,七弦散音位順序是:5612356;一弦為宮的稱“林鐘調”(C調),即1235612;二弦為宮的稱“無射調”(bE調〉,即6123561;四弦為宮的稱“太簇調”(G調),即3561235;五弦為宮的稱“仲呂調”(bB調),即2356123。
諸城古琴的藝術風格大體歸結為:細致、含蓄、質樸、流暢。含蓄性、概括性大,重內在不務外表華麗,緩急有變,剛柔兼備;節奏固定,標準統一,可數琴齊奏,劃分節奏并附有簡譜。右手彈弦剛勁有力、干凈利落,力度強;是中國首次列入大學的專業課程,開古琴進入高等學府之先河。
諸城古琴有其獨有的曲操,即以《長門怨》、《秋風詞》、《關山月》三曲為獨有曲操,其他琴譜均未載。
《長門怨》:陳阿嬌為漢武帝妻,漢武帝另愛上了衛子夫,便把陳阿嬌貶居長門宮,她在愁悶之中以黃金百兩相贈司馬相如,請其寫一篇解愁文章。司馬相如為她寫了那篇有名的《長門賦》。當漢武帝讀了此賦時,竟深受感動。后人將此賦改作了琴曲《長門怨》。全曲共6段,采用“黃鐘調”(F調),多用高音滑奏以表現女性之哀怨。
《秋風詞》:由王既甫、王心源所傳。該曲在《桐蔭山館琴譜》系黃鐘調(F調)記譜,在《梅庵琴譜》系林鐘調(C調)記譜,調雖不同,音高卻一樣。
《關山月》:曲由山東民歌“罵情人”移植為古琴曲譜。宣統二年(1910),山東李見忠至大汶口(今泰安)一帶查稅,在店中因雨不能外出,適有歌妓來帶柳琴唱一俗曲《罵情人》,李便用工尺譜記下來帶回濟南。后岑體仁又將工尺譜譯為古琴譜。后由王賓魯修改,增加了幾個輪指,更名為《關山月》,系黃鐘調(F調)。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諸城市
項目保護單位:諸城市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高培芬(省級) 姜燕、趙梓皓、鐘珊(市級)
傳統戲?。焊呙苊?/strong>
高密茂腔是產生于高密一帶的地方劇種,最初是哼唱的小調,據說因有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周姑調”,又有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而演唱而得名“肘鼓子”之說,在清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于高密、諸城、膠州一帶。它在流傳過程中,融合了本地秧歌,形成了“本肘鼓”聲腔系統,也稱“噢嗬罕”或“老拐調”。當地“本肘鼓”藝人也吸收了柳琴戲的唱腔,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人們稱之為“打冒”。20世紀40年代初,人們漸漸不大喜歡“冒肘鼓”每番句末“打冒”的唱法,隨著劇種發展和唱腔變化,演員在演唱中也因此而逐漸減少了八度翻高次數,只在花腔演唱段中使用“打冒”,使唱腔形式更趨合理,人們根據“打冒”諧音并取茂盛之意,“茂腔”的叫法也逐漸為戲班和群眾所接受,從此,茂腔便取代了唱腔每番“打冒”的冒肘鼓。
最初的茂腔唱腔曲調低沉、旋律簡單,唱腔并不發達。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對唱腔美的要求,茂腔工作者們在創作和演唱實踐中,廣泛吸收了京劇、梆子等音樂元素,將其恰到好處地融進了茂腔演唱當中,并將京胡、二胡、月琴京劇三大件樂器搬進了茂腔音樂的伴奏中,還獨創了一種新的京胡演奏技巧:勾、抹、抿(因茂腔女腔伴奏每個音符都需滑音而又無法記譜,故演奏者獨創拉法,俗稱勾、抹、抿”?!肮础奔磧认疑匣?“抹”是外弦上滑音,“抿”息幅度很大的一種下滑音)。
茂腔音樂在改革創新的實踐過程中,首先感到的問題是板式不夠用,當表現人物的不同情緒或對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應時,其內在節奏,往往與原板、二板原來的節奏格格不入。在這種情況下,茂腔工作者就向其他劇種學習其板式結構形式,來豐富自己,根據板式派生規律,首先以原板為主體,做不同節奏和速度處理,先后創造了原板類的各種板式,如“慢原板”“原板”“快原板”“快板”“散板”等,同時又在二板的基礎上,創造了“慢二板”“二板”“快二板”“導板”“回龍”“緊拉慢唱”等不同板式。經過長期的實踐,使各類板式在節奏、速度、字位、旋律的簡繁等方面趨于規范,基本上確定了茂腔原板類、板類各種板式的規則,并在行腔和咬字上做出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使唱腔更具時代氣息,聲調更趨完美。
被譽為“膠東之花”的茂腔,其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柔怨、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尤以女腔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俗稱“拴老婆撅子戲”。其唱腔以慢板為主,花腔甚多,旦角下句尾音向上翻高八度,形成獨特的音樂聽覺沖擊。樂器在武場有鼓鑼、鈸等,司鼓是樂隊指揮;文場以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為主。唱詞淺顯易懂、平白如話,語言用民間詞匯,念白用本地語,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聽來倍感親切,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唱腔質樸無華、親切動人。茂腔唱腔旋律及音韻調值,極符合當地方言習慣,易聽易懂、易學易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高密市
項目保護單位:高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夏美華(國家級) 焦桂英(省級) 商詠梅(市級)
傳統美術:濰坊核雕
濰坊核雕始于清代中葉,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濰坊核雕主要是以桃核為主,巧妙地利用核桃上的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麻紋,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如馬拉車、核舟、器皿、首飾、人物、動物、花鳥魚蟲等立體造型。濰坊核雕技藝是一種精湛的微雕工藝,為濰坊的特種工藝之一,在全國民間工藝中獨樹一幟。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市
項目保護單位:濰坊市文化館(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緒德(國家級) 劉斌、談萬海(省級) 都傳恭(市級)
傳統美術:高密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最初,民間藝人在臨摹文人畫和廟宇壁畫基礎上,對其進行借鑒、創新,從而產生了最早的撲灰年畫。撲灰年畫在發展傳承過程中吸取楊柳青等地年畫藝術的長處,為己所用,逐漸形成寫意味極濃的年畫樣式。其畫面夸張樸拙,線條勾描粗獷豪放,著色板塊鮮明艷麗,人物造型簡單舒暢,畫面寓意深刻,人、景、物陪襯逼真適當,細膩點一絲不茍,粗放處大筆涂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但屬于手繪年畫,真正掌握起來并不難。其精髓就是撲灰起稿,手繪畫面,信筆揮灑,吉祥紅火。
1、立意構思。撲灰年畫屬民間寫意年畫,首先是民間的,其次是寫意的。藝人們在立意構思時,首先考慮的是老百姓喜歡不喜歡,能不能賣出去。因此,撲灰年畫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神像類,如文武財神、和合二仙等;②喜慶吉祥類,如金魚滿堂、龍鳳呈祥、福祿壽喜、麒麟送子等;③神話故事、戲曲人物類,如許仙游湖、二十四孝、水滸人物、張青賣線等;④現實題材類,如姑嫂閑話、踢毽子等。
2、構圖撲灰。撲灰年畫的構圖看上去簡單,可細研究起來卻有不少針線在里邊。撲灰年畫的要旨可以說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大都是平面構圖、二維空間布局,人物畫多無背景,除“家堂”、“族影”外,幾無群體人物,均不超過三個人物。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對人物的刻畫上。撲灰年畫的起稿手段很有些原始味道,就是用一根燒成木炭的柳條棒在畫紙上當筆用。既可毫無拘束的揮灑,又可作為底稿一撲數張。撲,自然是拿這張底稿往多張畫紙上撲抹,底稿上的灰線就撲抹到正規畫紙上,若用這張畫紙再撲一張,就成為了對稱的兩張。因此,許多撲灰年畫是對稱的。構圖完成、撲灰起稿后,便是勾線著色。撲灰年畫的線雖不像中國寫意畫那樣墨水淋漓,但也有相似之處,即一揮而就,多種技法并用,效果自然獨特。像“鴛鴦筆”就是將一支粗毛筆分成粗細兩個筆鋒,固膠后即成。一筆下去,即出現一寬一窄一粗一細兩條平行線,用在褲線、衣袖、衣領處,自然增加厚重感和裝飾味,又是信手揮就,看上去還有一種飄動感,不由讓人佩服起民間藝人的“巧”來。更巧的是,高密撲灰年畫藝人還發明了一種磕花工具,就是用咸菜刻成圖案花模,蘸著顏色磕在衣服上,以增加裝飾味。藝人們叫它“咸菜磕花”。至于撲灰年畫的著色,與其他畫種相似,只是用的顏料是民間土色,也有自己研制的石色,現在則用國畫顏料中的石色和部分品色如大紅、朱紅、桃紅、明黃、嫩綠等。撲灰年畫的主色調除墨色為主外,不外乎紅、綠、黃、紫四種,只是在運用中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罷了。
3、粉臉。這是撲灰年畫特有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所謂“粉臉”就是用特制白粉加透明膠調合后均勻地刷在畫中人物面部,大多是女性和娃娃,再在腮部稍事桃紅潤染,加以精細的眉眼勾畫,再施以“明油”(一種用酒精和松香泡制的發光液),以罩涂畫面,增加光亮和透明感。經過粉臉和涂明油之后的畫面頓然增加了彈性和肉感。這種效果是其他年畫畫種所沒有的。最后,通觀畫面,認真調整、補充,便完成了一幅完整的撲灰年畫作品。對以上技法,民間藝人總結出一段順口溜概括:“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細心粉臉,眉眼巧畫,待要好看,咸菜磕花?!?/p>
高密撲灰年畫是世界上獨特的畫種,被譽為“世界一絕”,在畫壇上被稱為“民間寫意畫”,代表作《姑嫂閑話》、《踢毽子》、《財神》等在國內外引起反響,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鑒賞和收藏價值。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高密市
項目保護單位:高密市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呂蓁立(國家級) 王樹花(省級) 王俊波、石建亭、張初華(市級)
傳統美術:聶家莊泥塑
聶家莊泥塑起源于明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起初是聶福來自河北泊鎮,逃荒攜全家來到聶家莊,因人生地疏,為了全家度日,聶福來便試著用當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間裝上火藥,頂部留一小孔,安上芯子,制成一種可燃放的“鍋子花”,外形像反扣的鍋底,無任何顏色裝飾而且很粗糙,這就是聶家莊泥塑最早產生的雛形。
而它的起源同時還應追溯到當地民俗民風的需求,當地民俗中有新娶媳婦如三年不育,便在第三年正月十五這天,由婆婆領著到娘娘廟里,把穿著古銅錢的紅線拴于一個自己喜愛的泥娃娃的脖子上,然后虔誠地燒上三炷香,跪拜禱告,祈求娘娘送子。之后,便把拴上紅線的泥娃娃罩塊紅布抱回家,藏在新媳婦房內的壁龕里,一日三時供飯,晚間上香。如新媳婦一旦懷孕,那泥娃娃封于壁龕,叫作“押命娃娃”,上方掛幅撲灰年畫《張仙射狗》,意思是押住它讓孩子“長命百歲”。正是這種民俗的需求刺激了泥塑胖孩的制作,以滿足群眾需要。
到清康熙年間,由于受當地民俗的影響,聶家莊的藝人們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禽、獸、魚等供祈望美好生活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其中窮苦人家還用它代替蠟臺,每逢年節供于桌上。在外皮裝飾上,由有色代替無色。到清嘉慶年,聶家莊泥塑有了較大發展,藝人們在制作泥玩意時加上了葦哨,使動物有叫聲,在“叫虎”“搖猴”“叫獅”等腰間用紙皮粘接,使之可以活動。
聶家莊泥塑逐漸由“呆”玩意發展到會動、會叫、會逗趣的“活”玩意,進入了成熟期。聶家莊泥塑歷史久遠,藝人眾多,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閑暇時節捏這種泥玩意,代代相傳,所以曾有段民謠廣為流傳:“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p>
聶家莊泥塑是全國泥塑藝術中獨具形、色、聲、動四大特點的泥塑品種,造型大膽夸張,稚拙憨厚,著色鮮艷目,加之能動、會叫的獨特技藝,被譽為高密“三絕”。
聶家莊泥塑,形象多樣、造型優美、大膽夸張,注重神似寫意,手法簡約概括。色彩運用上,借鑒年畫的色彩特色,相互溝通,追求鮮艷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突出大紅大綠,用黑色提神,紫色點綴。用色少而精,色彩艷麗,對比鮮明。有的精品還要上明油和描金,泥老虎還在耳朵、嘴角上粘上熟好的雪白的兔毛,煞是好看;能叫能響,有拉動或搖動,泥塑品能發聲,有哨有“鼓”。如在叫虎、叫獅、叫狗等動物的腰部粘一圈軟羊皮,體腔內裝葦哨,拉合它身軀的前后部分就會發出叫聲;又如叫雞,用嘴一吹即可發聲,這是聶家莊泥塑區別于其他泥塑的最大特征。設計上巧妙有趣,如身有紙“鼓”,手搖能“吧嚐”“吧嗒”響的“吧嗒孩”;腰部有軟皮,腹內有葦哨、彈簧,搖動能響的“母子猴”(又稱“搖猴”)。
聶家莊泥塑作為供人玩賞和某種希冀的寄托物,曾經輝煌幾百年,作為一個藝術品類,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高密市
項目保護單位:高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聶希蔚(國家級) 聶臣希(省級) 張清先、張清民、聶配斗(市級)
傳統美術: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藝術風格的形成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南、河北、江西等地遷入高密,剪紙藝術經過交流融合,形成了高密剪紙簡約而不單調,粗獷而顯質樸的風格。
高密剪紙集大江南北剪紙的藝術特點,融玲瓏剔透與淳樸深厚為一體,用陽剪與陰剪的手法,巧用黑、白、灰、面、線,善用鋸齒紋和光滑面,剪制紋樣有定規而不拘束,稚拙中藏精巧,粗獷中含淳樸,具有簡約而不單調,質樸而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頗具金石味,被譽為『高密三絕』,在全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高密市
項目保護單位:高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范祚信(國家級) 曹兆愛、齊秀花(省級) 任春花、李金波(市級)
傳統美術:楊家埠木版年畫
明清以來,濰縣(今濰坊市)一直是山東東部經濟文化的中心,貫穿山東東西的交通樞紐。濰縣城東北三十里的西楊家埠村是濰縣年畫的發源地。據當地《楊氏宗譜記載》,楊家埠楊氏于明洪武初年(約1368年后)從四川省梓潼縣遷到浞水兩岸。楊氏遷居濰縣,遂將四川雕版技術傳入,根據山東風情,創造了全部木版套印的木版年畫,俗稱“摸畫子”?,F存明代“同順德”畫店所刻《三代宗親》年畫,人物衣著裝束全系明代打扮,且繪畫形象與刻版技巧已十分嫻熟,是楊家埠木版年畫源于明代的有力佐證。
楊家埠木版年畫程序化的形式服從定型化了的居住環境,是它的一個重要經營定位和特征。臨街大門有武門神,堂屋門有文門神,房門上有房門畫,而且婆婆房、媳婦房、姑娘房又各有不同。豬圈門上有攔門判,影壁墻上有福字燈,炕頭畫分別有橫披、豎披、方貢箋、毛方子、炕圍子,窗戶上有窗旁、窗頂、月光,堂屋正北有中堂、配軸、條屏、桌圍,灶旁有灶王像,就連牛車都有專用的牛子圖。
而每一種形式都有多種題材和內容可供選擇,多寡由己,自由搭配組合,張貼時只需“對號入座”“各就各位”即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各地風俗均有差異,藝人們還為東西南北各地準備了不同的“貨色”。每家作坊臨街都設“望屋”,將自家生產的年畫樣張懸掛展示,供各路年畫客商隨意選擇,每家作坊都備有供遠路客商住宿用的“吊鋪”,提供免費食宿,方便客商等齊印貨再各處販賣。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制作要經過“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幾道工序。藝人先用朽筆(柳枝炭條或香灰等)起草畫稿,再用毛筆勾成墨線,并依據墨線設色即成“畫樣”,也是雕版和印刷的藍本,然后用毛邊線拷貝成線稿,翻貼于梨木板上,進行雕刻。藝人多數集朽稿刻版于一身,所以刻版的過程要進行再創作,以完善稿樣的不足。雕版采用“反正刀,開心法”,即先用主刀沿線稿稍外傾刻一刀后,再從相反方向離原刻刀口不遠處再順刻一刀,然后用立刀跟部一角剔出刀口,因此稱為反正刀;“開心法”是指從內向外,先重點后一般,人物先頭臉后手足,再身軀,刻頭臉又是先刻眼、眉、鼻、口,再刻發須與輪廓。為求畫版耐用,還要裁線,用窄而短的小平刀沿主刀刻好的線條,垂直向下順打一遍,一般深兩三毫米,然后剔空打版,先用挖刀剔除大的空間,再用大小不等的平刀打平,并剔除細小部位。線版刻成后,印刷數張,對照色稿分刻不同的色版。
刻版用的木料,原先是用野生棠梨木,后來多用梨木。原木要經漚泡浸透后晾干,由木匠拼接推平成待用的還板,叫作“聚縫”,刻版用的工具有刻刀、立刀、挖刀、打刀、圓刀,另有鋸、刨、鏟、刷等。印畫的工具有案子,起先是坐印用的案子,后改為站著印的大案子,另有把子、搪子、支子、夾子、色盆、裁刀、底版、杠子等。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由農民創造的又為農民服務的繪畫藝術,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藝人在不斷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積累了許多美的法則,他們擅長用吉祥的內容、飽滿的構圖、單純的線條、鮮明的色彩,刻印出熱鬧愉快的畫面,他們的畫經樸實生動:“畫畫無正經,好看就中”;“遠看色彩,近看戲。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因為追求的是“意”,是“情”,是“美”。又如人物造型的口訣是:“年畫待要好, 頭大身子小,不要一只眼,七分八分才湊巧;眉眼清楚,頭臉俊俏;身架四稱,顏色花哨?!睘榱吮憩F不同人物的性格,他們很注重人物臉型的刻畫,如“男子漢,四方臉;姑娘媳婦,瓜子臉;胖娃娃,大圓臉;戲出人物,化妝臉”。眼睛的細部特征則是:“青壯年,螞蚱眼;胖娃娃,杏核眼;姑娘媳婦,含情眼;老人要畫丹鳳眼?!睏罴也耗景婺戤嬘兄鴩栏竦脑煨头▌t、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美學價值。
年畫是一種視覺藝術,通過人們的眼睛去感知和欣賞。楊家埠木版年畫還把不同的內容配上詩歌,民間美術與民間文學巧妙結合,內容形式完美統一,既能看,又能說能唱,這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又一重要特征。如表現過年的《過新年》,上首題有:“臘月里,制搬(置辦)年,好畫子,揭幾聯,請門神,買對聯,丹紅紗綠捎個全。天地下,擺香案,百般神靈都來過大年?!币藗儗⑦^年的風俗按固定模式傳承,又是一首極妙的推銷年畫的廣告詩?!缎Q姑》的配畫詩寫道:“墻下樹葉多茂盛,采來喂蠶真可夸。人食桑葚甜如蜜,蠶食桑葉吐黃紗。二姑看蠶多勤謹,蠶盛戶戶第一家?!苯逃藗兦谥斒且环N美德。由于朗朗上口易記易懂,坐在曖烘烘的炕頭上看畫、誦詩,多么愜意??活^畫多半采用這種形式,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市寒亭區
項目保護單位:濰坊市寒亭區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洛書(國家級) 楊明智、楊乃東(省級) 楊海軍、楊福源、楊付濤、楊志濱、尹國棟(市級)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青州花毽
宋代高承在《事務紀原》中記有這樣一段文字:“今時小兒以鋁錫為錢,裝以雞羽,呼之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鴦膝、凸肚、佛頂珠、剪刀、拐子諸名色?!边@一段文字記載說明,現代毽子的制作技術和踢毽技巧大都繼承了唐宋時代風格。那個時期,踢毽已成為一項有廣泛群眾基礎并具有相當技巧水平的民間體育活動形式。清朝前期的雞毛毽又有改進,上用雞毛捆扎,下用皮革為毽托,中間夾一銅錢制成。其與現代花毽基本一致,青州花毽的基本技法也源于清代,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017年,青州花毽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踢花毽講究身形架步優美、心意相隨、眼到腳到、反應靈活、人隨毽舞、毽隨人轉;低踢毽如彩蝶飛舞,高踢毽如凌空飛燕。平時踢毽健身,比賽時以花樣多少、難度高低、時間長短、動作優美程度為考核標準。
青州花毽分單人踢和多人踢,多人踢難度更高,花樣更豐富,但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也更強?;佑?0多種(暫列10種):1、懸空葫蘆:用右手將毽子扔起1米以上,右腿飛起在空中繞毽一周,后用足尖將毽踢起。2、老虎下山:當毽從高空來時,先用膝蓋將毽頂出,再用足面將毽踢起。3、頂臥脖:先用右膝蓋將毽頂起,從右向左從頸部后繞過,毽落下時再用左膝接住,然后左膝發力頂起,使毽再返回落在右膝。4、正臥脖:用腳內側盤踢,使毽子從脖子繞過去,也稱過脖。5、反臥脖:用右腳盤踢,使毽從左邊繞脖子一周轉到右邊落下。6、鴛鴦拐:當毽子來時雙腳起跳1米以上兩腿變曲成彎形,將毽子踢起,或左或右稱雙飛拐。7、小羊啃草:當毽來時,右腿向左前方斜跨半步,左腿順勢從右腿后伸出,用右腳內側將毽踢出。8、飛機扔炸彈:用右腳將毽踢起1米以上,迅速反轉身,用腿腕將毽夾住,后猛伸腿將毽彈出。9、腳底藏花:用左腳或右腳內側將毽接住,腳腕發力,將毽踢起約30公分,同時左腳迅速從右腳底下將毽踢出。10、掀門簾:用右腳面將毽踢起,使毽從左肩上繞過向身后落下,同時用手作掀門簾姿勢。
青州踢花毽以花樣多,技巧難度大為主要特點。如:張飛蹁馬、二郎擔山、蘇秦背劍等,既有武術的陽剛之氣,又有舞蹈的柔韌之功。青州花毽還具有極強的靈活性;每一個動作的完成主要控制于踢毽過程中花毽的走勢、方向、高低程度甚至自然環境如風向等,其多人踢毽更需要心意相通、配合默契,而且這一系列的過程必須在一瞬間那來完成,踢毽者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青州花毽表演動作優美,其高難度花樣驚險剌激、扣人心弦。還有很多動作名稱與當地民俗相結合,表演過程生動詼諧,具有很強的趣味性、觀賞性和藝術性。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青州市
項目保護單位: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賢臣(市級)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孫臏拳
孫臏拳傳于安丘,可推至清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據《安丘鄉土志》、《安丘文史資料》記載,自清朝光緒年間,安丘城及鄰鄉有很多武林名人,有任繼昆、任繼峨兄弟二人及曹四龍、張崔等,當時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任繼昆的桿子,張崔的刀,曹四龍的神拳沒法招”。這些絕招大都淵源名正,唯獨曹四龍的神拳不知拳理拳名。只知他是東阿出徒,亦說為少林寺出徒,但民間流傳的“四龍神拳一陣風,袖子里頭藏真功,翻手是云覆手雨,正面不打側面攻”的民謠與孫臏拳拳理極為相通。
流傳于安丘的孫臏拳具有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以孫臏智慧為文化內涵,吸收了兵法思想。孫臏拳共計三百六十手,有三套拳路,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八手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來。2011年,孫臏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孫臏拳的主要手型有拳與掌兩種。拳分為平拳、立拳與象鼻拳,又稱錐子拳和通臂拳。掌型除同長拳類拳術的形狀相同外,還有自然掌型。其掌法與拳法有:推、劈、托、拍、按、抓、挑、甩、砸、蹦、彈、抓、鉆、拉、擂、擺、抄、砍、截、攔、點、捅、旋、堵等。孫臏拳的基本步型有雞腳步、麒麟步、站立步、尋步、馬步、四六步、虛步、歇步、獨立步等。步法有上步、跟步、滑步、叉步等?;镜耐确ㄓ刑?、碰、瑞、蹬、踩、掃、掛、跪、挫、截等。
身法要求吞吐含展,伸屈俯仰要靈活自然,能與四肢協調,發力放長擊遠?;炯挤ㄔ谌V中有“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之說。練習時要求“靜”似單腿獨立的雄雞,要輕翔、安靜;“動”像吞吐伸縮靈活的龍腰;“靈”似機警敏捷的潑猴;“神”似凝神敏銳的鷹眼;“放”要松肩抖腕甩手,似放長擊遠的猴臂,“上”達于突出的肢端。孫臏拳在練法上有“三節胳膊”、“兩節腿”之說,以“十字勁”、“深墜勁”方法為主,以腰發力,讓肩、肘、腕三個關節依次屈伸,這與通臂拳的發力也有類似之處。動作大多以組合形勢連發,發拳要擰絞纏旋鉆,套路練習時要求直來直往,進退起落,轉折在一條直線上運行,動作走弧線,圓中帶方直,發力走直線,方直之中帶圓,剛柔相濟,其他要求同長拳。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安丘市
項目保護單位:安丘市青云山武術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海港(國家級)
傳統技藝:濰坊風箏
濰坊風箏扎制技藝起源于明代初期,是人們在清明時節自娛自樂的活動。濰坊風箏的扎制多就地取材,最初利用高粱秸和葦子,至清代改為竹制。近現代以來,濰坊風箏逐漸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長串蜈蚣為最,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風箏體系。濰坊風箏的造型不重自然形似,而是以形寫神,講究圖案美。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市寒亭區
項目保護單位:濰坊市寒亭區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韓福齡、張效東(國家級) 楊紅衛、郭洪利(省級) 王永訓、張秋香(市級)
傳統技藝:鹵水制鹽技藝
壽光傳統制鹽技藝,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據有關文獻記載和“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群”考古發現,壽光制鹽起源于商、周時代,距今有四千余年的歷史。壽光位于渤海萊州灣以南,富有269平方公里的沿海灘涂,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制鹽鹵水資源。而且氣候適應,土質良好,對生產原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山東省原鹽生產的重要之地。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
據《史記·夏本紀》載:這一帶“海濱廣瀉,厥田斥鹵……厥貢鹽絺?!鄙讨軙r期,用陶罐收鹵水納入其中薪火煮熬,水分蒸發后,剩余白沫為鹽,稱之為“煮海為鹽”;漢代,壽光置縣,同時置鹽官(漢武帝元年),改為煎鹽。煎鹽首先淋鹵、制鹵,后用盤煎,盤分為銅、鐵兩種材質,直徑丈余,深尺許,置盤于灶上,每晝夜為一伏火,可煎鹽6盤,每盤得鹽百斤;《元史·食貨志》載:“山東所隸之場,凡一十有九,曰官臺、王家崗、固堤……”,壽光的官臺場居其一;到明代,改為用鐵鍋熬鹽,仍沿用場制。當時,官臺場在十九場中為“大課場”,至明末,官臺場有鍋灶百余口,年產鹽360萬斤;清初,開始由煎鹽制改為自然陽光曬鹽。凡曬鹽者,先是人工挖一口大鹵井,上大下小,口寬約百余米,深十余米,鹵水自然生成,再選平地,修筑用紅泥做底的曬鹽池,然后再將鹵井之水人工用荊條編制水斗分兩級打上水盤引入曬鹽池,經過晾曬、蒸發,結晶成鹽。那時,因工藝較之簡單,條件差,全靠眼、手、口感覺,使鹽的成份不純,質量欠佳,這種傳統制鹽技藝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出土盔形器
20世紀50年代后,制鹽技藝大有改進,先是在大齒井邊改制了畜拉水車、八帆臥式大風車、四帆木立式風車、四帆鐵制風車等,用來提取鹵井,取代了人工量水,又改制了鹵池和鹽田,風車提取的鹵水先引入鹵池,待蒸發到20鹵度左右,再放入結晶池晾曬至25鹵度即結晶為鹽。這階段已用上鹵度汁量表,對鹽的質量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現階段制鹽技藝尤為先進,先是廢棄人工大鹵井,改制為磚管井、水泥管井,開始用柴油機、軸流泵,后用電機提取鹵水,鹽池分為蒸發池(鹵庫)、調節池、結晶池,鹵水提取后先送蒸發池,按鹵度再進調節池,后入結晶池。近些年結晶池又改為塑膜苫蓋,流程規范,管理科學,晴天能曬鹽,雨天能保鹽、保鹵,保護了鹵水資源,大大地提高了鹽的生產和質量。
同時,政府設立了鹽務局、科研機構、鹽校等部門,對鹽業生產進行了嚴格而有序的管理和科學的指導,并培訓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人才,對鹽業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古時制鹽用“鹽灶”
壽光傳統制鹽技藝,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勞作、改進,由民間手工制作、人工操作到半人工半機械化,再到現代化管理;由合伙、互助組、合作社,又發展到聯營、國營、私人承包、股份制等組織形式與體制,不斷地促進著鹽業的大發展,書寫著壽光傳統制鹽的豐碩詩篇,為國家和當地人民的經濟收入起著支柱和龍頭的巨大作用。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壽光市
項目保護單位:山東默銳鹽盟化工有限公司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樹仁(市級)
傳統技藝:濰坊嵌銀髹漆技藝
濰坊紅木嵌銀髹漆是以名貴紅木、天然漆和金銀絲為主要原料,在紅木器具上精工雕刻、鑲嵌金銀絲的獨特制作技藝。2011年,濰坊嵌銀髹漆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清朝道光年間,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銅匠手工藝人姚學干在為金石學家陳介祺修復文物,為古玩配制底座、撐架等的過程中,盡見了歷代精美的文物制品,眼界大開,技藝水平日有精進,凡陳介祺“所蓄鼎彝古文及花紋,皆能一一摹勒”。同治年間他參考漢錯金銀器,刻意出新,與拓裱藝人田雨帆一起,獨創了在木質器具上鑲嵌金銀絲的獨特工藝。他根據各種文物的色澤和造型,用紅木制作的嵌銀底座和撐架與古文物珠聯璧合十分喜人。他還能用紅木仿制出嵌有金、銀絲的“鼎彝形?!?,其制品與青銅器鼎彝文飾一般無二,因而更受到人們的贊賞。
姚學干、田雨帆在制作紅木嵌銀漆器上的創新,引起了陳介祺的極大興趣,陳介祺就與他們一起為提高嵌銀漆器的技藝進行切磋研究,他的著作中就記述著對嵌銀制品從選材、制作、鑲嵌到上漆磨光等的許多心得:“做布(幣)櫝,先物色紫檀癭(細花者),其次黃花梨癭,必不得已,則豆瓣細花,楠與老紫檀亦可……得異材,則以制外櫝,其次做內櫝?!蓖瑫r他針對紫檀等木質堅硬的特點,強調制作時“須用明榫、密榫,勿使不用榫,只用魚瞟粘合“滿蓋無縫”。對關鍵的磨光和上漆工藝,陳介祺認為:“做成須用細石磨,極光方能去腐鑿痕,不可用蠟……以四兩香油合一兩生漆試,令漆干入木紋中再拭再磨,使極光見木紋絲為度?!痹陉惤殪鬟@種細致入微的參與、指導、幫助下,紅木嵌銀漆器工藝慢慢地發展起來了。原來的銅匠嵌金藝人也紛紛摹仿,到光緒年間,濰坊嵌銀漆器的制作已是相當普遍的了。
制作工藝
作為獨特的民間工藝品,嵌銀漆器有一整套完整復雜的制作工藝。首先是選材,必須用硬度較高,木質細膩的木材,多為紅木,所以叫紅木嵌銀漆器。最早用本地棗木,云南的檀木、楠木,海南的黃花梨。近代多為從東南亞國家和非洲進口的紫檀、黑檀、花梨、雞翅木、酸脂木等紅木系列木材。
其次是胚胎制作。對選擇好的紅木,用鋸、刨等木工工具按器具的圖形進行分割,為防止紅木浪費,要計劃好木頭的方寸。本著大件優先,中件次之,剩余紅木做小件的原則進行分割,然后用鑿開榫、下卯,它是做好紅木嵌銀漆器的基礎。
第三是精雕細刻。將設計好的平面畫稿圖案貼在胚胎的紅木上,運用幾十種雕刻工具進行立體的雕刻,是畫稿的再創造。雕刻師不但要富有想象的審美理念,還要有精湛的手工技藝,否則,一有閃失就會影響整體效果,造成廢品。
第四是鑲嵌金銀絲。藝人們用小刀按貼好的紋樣在紅木器具上刻畫出細槽,將幾縷經過鍛打后拔成不同規格的細細的金絲或銀絲,鑲嵌在劃出的細槽里,再用小錘砸緊砸實。金銀絲嵌好后,對已雕刻和嵌絲的制品進行反復打磨,直至磨光。最后是上漆。先對器具上色上灰,再涂以七遍大漆,最后金銀絲上的漆色除去,使器具顯出固有的本色。
濰坊嵌銀工藝自創始后近二百年來,經過了傳承者的辛勤努力,使這一文化遺產日臻完善,在繼承前人絕技嵌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粗細絲配嵌、金銀絲配嵌、砸尖等嵌法,根據題材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嵌法,達到了完美的藝術效果。
紅木嵌銀漆器將傳統的雕刻、嵌銀、木工技藝有機地融為一體,產品造型古樸典雅,其中的嵌銀藝術采用中國畫的白描形式,所勾勒出的山水、鳥獸、花卉、人物灑脫簡練,明快飄逸,于是在栗紅、深褐的底色和光亮如鏡的大漆的襯托下,金絲銀絲那種流光溢彩的裝飾效果就充分顯示出來了,它使整個器具更加典雅古樸,更加珍重高貴,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其原料為紅木,異常堅固,不易變形,上漆工藝講究,不易褪色,收藏價值極高。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市
項目保護單位:濰坊市文化館(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于洪祥、王德培、陳增(省級) 劉延倫、王冬云(市級)
民俗:東鎮沂山祭儀
東鎮沂山祭儀,是歷代帝王對東鎮沂山的“望秩之禮”。商周之前,祭祀時間為陰歷二月,隋唐以后為陰歷的“立春”。民國以后,帝王的“望秩之禮”,演變為大型的民間沂山祭祀典儀,時間為陰歷四月初八。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東鎮沂山祭儀場景
沂山又名東泰山,古稱“海岳”(見《明史》)、“神岳”(見《齊都賦》),素享“五鎮之首”之美譽。它是泰沂山脈的東主峰,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南部,是沂河、汶河、沭河、彌河的發源地,也是“龍山文化”的發源地。
據《史記?封禪書》載,黃帝最先登封東泰山(即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禹時即祭祀沂山。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對沂山屢有增封,祀典不廢。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或親率眾臣,或派遣重臣祭祀東方神祗,對東岳泰山、東鎮沂山、東海依次致祭。沂山遺歷代御碑共16幢,代祀碑共200幢。
東鎮廟
民國建立,帝制取消后,沂山祭儀繼續舉行,轉由沂山東鎮廟的道人主持祭祀。1966年至1978年,因政治原因一度中斷。1979年以來,由沂山風景區管委會主持祭祀。自黃帝至清,十六位帝王先后祭祀、詔封沂山的流程,史料記載頗詳。自1979年以來,恢復舉行的“東鎮沂山祀山大典”的基本儀程:
一、早八時,在沂山東大門,由六百人組成的民間表演隊,開始進行龍燈、高蹺、旱船、舞獅等民俗表演。
二、九時,主祭在玉皇閣燃起高香,宣布祀典開始,鐘鼓齊鳴。
三、十六位曾祭祀、詔封過沂山的帝王扮演者,按朝代為序依次入祭祀現場,由四百六十人組成的古裝武士隊站位,陪祭表演。
四、東鎮沂山鄉民獻供、祭酒。
五、宗教界、四大鎮山來賓敬獻花籃。
六、行三叩禮。
七、主祭宣讀祭文。
八、百人樂舞告祭?!兑噬巾灐贰锻L鑼鼓》等舞樂依次展演。祀典自八時至十二時止。
項目申報地區:濰坊臨朐縣
項目保護單位:臨朐縣文化館
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孝友(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