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3日 12版)
始終如一的守護與傳承
——我眼中的民間文藝七十年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年來,民間文藝融入時代,參與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建構與發展,走過了一段堅實的歷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繼承解放區民間文藝傳統發展群眾文藝活動,到二十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對民間文學進行集成性的采集與研究整理;從新世紀開展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和“中國民間工藝集成”兩大工程;七十年來,幾代民間文藝的創作者、收集者、研究者,以及千千萬萬基層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面對現代化與傳統的激烈碰撞,行走田野,默默耕耘,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匠心文脈作出了巨大的奉獻。如果說面向未來需要更深刻地理解歷史,那么,在新中國民間文藝的發展歷程中,這種堅定的文化自信、學術追求和使命擔當,就是文化薪火相傳走向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民間文藝的生機和活力正是我們民族文化創造力最生動的表征。
1958年7月,毛主席接見民間文學工作者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1949年,第一次“文代會”勝利召開,弘揚解放區文藝服務“人民大眾”的傳統,民間文藝研究受到關注。在鐘敬文先生等老一輩民間文藝研究奠基者的倡導下,1950年成立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懊裱袝庇晒羧问兹卫硎麻L,鐘敬文和老舍任副理事長。沈雁冰、周揚、呂驥、趙樹理、鄭振鐸、柯仲平、田漢、江紹原、丁玲、艾青、胡蠻、程硯秋、歐陽予倩、吳曉玲、魏建功、游國恩、阿英、馬健翎、李季、安波、光未然、蔣天佐、戴愛蓮、田間、連闊如、王亞平、柯藍、陳荒煤、李伯釗、周巍峙、王春、林山、俞平伯、孫伏園、馬可、張庚、?;?、古元、王尊三、張仃、楊紹萱、容肇祖、黃芝崗、樓適夷、賈芝、常任俠、吳曉邦等文學、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以及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曲藝等領域的文化藝術名家成為首批理事。高峰在望,大家云集,作為民間文藝發展與研究的專門機構,“民研會”從成立之初就將根本任務確立為“廣泛地搜集我國現在及過去的一切民間文藝資料,運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由此開始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組織實施中國民間文藝的傳承、保護與研究工作,對整個民間文藝事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60年6月14日,郭沫若 朗讀民間詩人王老九詩作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民間文藝作品的搜集整理掀起高潮,各民族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史詩、長詩等得到系統、科學、全面的采集和整理,形成了席卷全國的全民性民歌搜集與創作熱潮。不僅出版了一系列歌謠集、民間故事叢書,而且通過專家學者對民間文藝的闡述,為民間文藝正名,從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中找到了民間文藝的偉大貢獻,一部分民間文學作品進入文學史。1956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重視民間藝人》,1958年4月14日,再次發表社論《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肯定了前期各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成果。這一時期的民間文藝思想和學術構想,對今天的民間文藝學科建設、跨文化理論研究,以及新時代民間文藝工作都有重要先聲與啟示意義。
1979年10月3日,周揚和苗族歌手唐德海合影
20世紀80年代,西方文藝思潮涌入,在傳統與現代、中國本土藝術與西方中心主義藝術的交流與沖突中,民間文藝研究者堅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學術立場,以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編纂民間口傳文化巨著,足跡遍及山村田野,以執著的文化追求力挽狂瀾,避免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散佚在轉型沖擊的浪潮中。1983年,民間口頭文學三套集成,即《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調查編纂工作啟動。此后歷經數十年,在全國總共計搜集到民間故事184萬篇,出版30多個省卷本的近5000萬字,幾乎占據了三套集成所出版省卷本總字數的半壁江山。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實踐經驗及其系列田野調查與普查成果,為新世紀中國民間口頭文學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樹起了一座文化豐碑。1987年,“中國民研會”更名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不僅延續民間文藝資料搜集整理的傳統,而且進一步由民間文學向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等相關領域拓展,組織研究、創作和文化實踐活動。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三套集成出版發行
進入21世紀,面對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受到的沖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再一次發聲:在馮驥才主席的帶領下,于2001年組織實施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動員全國廣大民間文化工作者對民間文化遺存進行廣泛深入的普查,盤清民間文化家底,由此取得了綜合性的田野文化成果。這期間,確立中國民間文化保護的體系和對象,以文字、圖片、錄音、攝影、攝像等方式進行立體記錄,對各種文化事項作綜合調查,全面呈現和展示我國民間文化生態,得到了全國各地的認同和響應。隨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等一批學術成果的出版,全社會掀起了關注與搶救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潮。
《中國民間工藝集成》樣書
新時代,民間文藝開啟了新的征程。由中國文聯牽頭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正式啟動,在全面搜集整理中國民間文學文本及匯通民間文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精選出版中國民間文學的原創文獻,為中華民族文化保留彌足珍貴的鮮活文化記憶。同時,中國民協還組織編纂《中國民間工藝集成》,系統輯錄和整理長期處于散佚狀態的民間工藝,填補我國在民間文藝集成編纂方面的空白,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層面推進民間工藝的傳承和轉化,從而在文化傳承、工藝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變的是一顆赤誠的心和對民間文藝執著的熱愛。
記得20世紀80年代,我有幸成為民研會的一員,在《民間文學》發表文章,多次赴北京西單太仆寺街的民研會聯系《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的編撰工作;在北師大的小紅樓拜見仰慕已久的鐘敬文先生,聽他談正在采集編纂的民間文學集成和民間文藝的學科建設,講口頭文學與民間圖畫的關系,很受啟發。鐘老講“放棄今天,就將失去明天”,那種發展民間文藝學科的緊迫感和“要把秾華飾暮春”的事業追求,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2000年,鐘敬文榮獲首屆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身成就獎
也是在這一時期,我有幸在王朝聞先生主持的國家重點項目《中國美術史》做資料員。王朝聞等老一輩學人和一代青年學者堅守中國民間藝術的根基,開展文藝批評,發表理論洞見,付出巨大的努力編纂《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的歷程,使我深切感受到,民族延續至今的核心文化的力量。鐘敬文、王朝聞等老一輩民間文藝事業的奠基者,潛心收集民間文藝資料,努力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積極建設學科、培養人才。他們始終有一種人生與文化歷史交織的使命感,深入行進的每一步都有著“不辜負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不遺憾后代該有的文脈傳承”的使命。
2007年,馮元蔚在綿竹市年畫新村調研綿竹年畫傳承發展情況
20世紀90年代,我國民間文藝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一步發展,我也因此有機會繼續深造,在張道一先生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民藝學論綱》,深化了對于民間文藝學科建設的思考。
作為民協人,我有幸參與了馮驥才主席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記得2002年,在山西榆次后溝村,馮驥才帶領一隊專家像呵護珍寶一般對農耕文明的樣本進行采樣調研,拉開了民間文化搶救工程的序幕。2015年,時隔十余年大家再次相聚后溝村,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已是全社會的廣泛共識。
2002年10月,馮驥才與烏丙安、潘魯生等考察山西榆次后溝村,啟動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
新時代,中國民協承擔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和“中國民間工藝集成”兩項承前啟后的任務。這些年我們調研了全國各地的民間文化傳承情況。人民群眾有熱情,許許多多藝人在堅守。我們為這些默默無聞的創造者立傳存志,也是守護民族的匠心文脈,夯實自信的基礎。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樣書
去年夏天,我們在內蒙古調研時,遇到和林格爾大灣村里的一對老夫婦。丈夫是老黨員,每天聽新聞學黨章,妻子是剪紙能手。當大多數人都進城住樓房時,他們仍然留在村里,每天勞作和學習。從他們身上我深切懂得了什么是“此心安處是吾鄉”,感受到了什么是初心和生活。
社會發展,時光流逝,在社會快速的演進歷程中,更需要關注那些歷史上緩緩積淀的文化記憶、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文化傳統、那些在堅實的生活土壤上綻放的美的夢想與追求。
2010年2月9日,孫家正等參觀民間藝術展覽活動
從“民研會”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郭沫若、周揚、鐘敬文、馮元蔚、馮驥才等前輩帶領民間文藝家和廣大民間文藝工作者躬耕前行,傳承文脈。不論是資料的收集整理,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還是出版傳播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始終如一的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守護與傳承。
2018年1月13日,鐵凝主席出席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盛典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瓋炐阕髌凡⒉痪杏谝桓?、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苯衲?,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視察時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2018年7月26日,李屹書記出席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為專家頒發證書
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民間文藝步入了新的發展歷程,也將如遍野山花,維系鄉愁記憶,高揚民族文藝精神,英姿搖曳,生機盎然,迎來新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