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王曉昕:用創意拓展金屬藝術的邊界
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金屬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理事、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金屬工藝類特邀作品《關山朱明》鄭靜
金屬工藝類特邀作品《竹報平安賞瓶》 鐘連盛
問:金屬工藝也是一門古老的工藝,您覺得它的獨特之處和魅力所在是什么呢?
王:首先,難度造就獨特魅力。相對而言,由于金屬本身的獨特性和復雜性,一個初學者在學習金屬工藝的時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就是“入門難“。另外,很多門類的金屬工藝,比如景泰藍工藝,其傳承方式是群體傳承,并且技藝本身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協作才能完成。因此,總體而言從事金屬工藝的難度很大。但這恰恰是這門工藝最有魅力的地方,難度大,成就感也高。
金屬工藝類特邀作品《傳奇》周尚儀
《同舟渡》王曉昕作品
《蒲公英》王曉昕作品
王:我認為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當代金工藝術深刻地受到新興造物技術的影響。比如以3D打印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逐漸融入到了這個領域。3D打印是不同于傳統另一種思路的造物形式,它叫做增材制造——通過電腦的軟件處理構建模型,然后讓金屬材料按照這個模型的邊界逐層地疊加。這事實上是人類造物史上一個跨時代的事件?,F在很多工藝美術的品類,也在深刻地受到3D打印技術的影響。而在這次創意工美展覽的參賽作品中,也有很多利用3D打印完成的作品。
在行業領域,3D打印對珠寶首飾的影響巨大。傳統珠寶首飾行業做造型都是用手工雕蠟起版,而現在,90%以上的工廠選擇運用更加便捷的3D打印技術中的噴蠟技術來成型,然后再與傳統的鑄造相融合實現它的完成。
金屬工藝類特邀作品《海的回憶系列1》 王春剛
另外,近幾年,金工藝術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是不同材料、不同工藝的融合。這次參賽作品的材料和面貌就很多樣。所以多材料的跨界融合,也是現在我們金工的一個發展特點。
王:首先,讓工藝成為文化的載體。我們新時代孕育了和以前不太一樣的文化,由于現代人的思維和審美模式,文化的行為模式都與傳統有很大的區別,造就了當代人對手工藝的認識和判斷的不一。大家都迫切地希望手工藝能和時代脈搏相融合。我們在選擇作品的時候,也基于了這樣的考慮。希望作品能更多地展現藝術家對于社會,對于他自己的生活,對于文化發展的新觀念,而不僅僅是像以前一樣,把工藝當作滿工滿料的載體,僅僅是為了展現工藝而做。
《文以鑄魂》王曉昕作品
其次,讓功能成為思想的容器。我們大賽中所選的作品,并不一定是有明確或者具體功能的作品。它能用但又不是一個實用功能器,更多的是承載當代人文觀念的作品。雖然我們選出來的作品不完全具備實用功能,但并不是說我們高高在上,要摒棄掉接地氣的東西。創意工美為大家提供平臺,去呈現這些承載了人們基本觀念而創作的作品,目的是把它們作為一種思想的引領,逐漸影響實用器。這樣才能讓后來者的創作能夠承載我們這個時代所應具備的思想和特質,才能啟發更多的手工藝人在做的同時投入思考。
《清光疏影》王曉昕作品
問:您覺得創意工美這個展覽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
王:就像我剛才說的,我覺得意義價值就在于,我們的目的是選出契合這個時代,對工藝有創新精神的作品,而不是產品。希望這樣的作品能引領當代工藝美術創作風尚,從而影響更多的工藝美術從業者或者創作者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為現代人所喜愛。
卓凡:雕刻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原鄉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
問:雕刻的范疇很廣泛,對于這次參加創意工美的雕刻作品,您的推薦及評選標準是什么?
卓:對于這次創意工美雕刻作品的評選,我們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要對傳統和經典有傳承。第二個是要對傳統有創新。
創新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大家現在對工藝美術的創新有兩種狀態。一種是被倒逼的創新,是在社會創新潮流的提醒下,試圖找到新出口。另外一種是真正的有現代審美需要的創新,是由創作者內心需求驅動的創新。這兩種創新沒有好壞之分。
通過梳理,我認為以上兩種創新在創意工美里呈現得都比較豐富。
雕刻類特邀作品《盲龜浮木》 潘驚石
卓:創意工美展覽本身就是亮點,因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其實是相對傳統的學會,而這次由它主辦的創意工美大賽把“創意”作為一個重點,將選拔出具有意境的工藝美術創作作為新方向標,重新樹立起了標桿,意義重大。從作品的呈現來看,這是第一次展覽,我相信將來會有更大的空間。
大家現在期盼工藝美術能與當下的生活審美結合得更緊密,但相對于互聯網、科技和教育等其他行業,工藝美術還是相對滯后的。如何讓工藝美術人更加關注與時代同步,我覺得這個話題是創意工美雕刻板塊走向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
卓:雖然傳統工藝從傳統文化里來,但近十年其實它有兩個重新發展的契機。第一個是前幾年房地產經濟的急速發展促成了大家對傳統工藝品的購買,市場的繁榮隨之也促成了創作的繁榮。
第二個是在市場消退時,整個華夏的審美自覺卻在提升。尤其是國家層面提出的“讓傳承活化”,在這里,把工藝美術稱為“非遺”,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復興,讓其變成了生活美學,換個角度讓大家重新認識了我們的精神財富。
工藝美術要真正回到生活上,難度其實特別大,它需要兩個層面的結合。第一個是傳統工藝需要跟現代的設計制作結合。在西方已經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比如愛馬仕,就是從手工藝出發變成奢侈品的品牌,它能成功的核心點就在于工藝、工匠能跟當代設計形成無縫對接。包括愛馬仕做的中國傳統工藝品牌“上下”,也是將設計師和工匠捆綁得很緊密。第二個是傳統工藝需要跟現代的各個門類做結合。比如我們今年與寶馬7系概念車設計的合作就牽涉到了這個層面。這是傳統工藝能進入現代成為創新的兩個重要的入口。
寶馬7系新款大量運用傳統工藝,新車發布會同時展出卓凡《玉境》
《昆侖雪 玉境》卓凡作品
品鑒會《昆侖雪 玉境》現場
要實現這些結合它需要傳統工藝主動介入。因為很多生活場景的市場已經被占有。但工藝美術也有優勢——既能傳承,又能創新。我們工藝美術學會的王素娟她做的很多東西就很跨界。當時她列了一個版圖,分析了傳統工藝的一千多個門類如何與各個行業,在很多層面上與現代生活對接。
卓:北服的鄒寧馨老師曾經跟我們開玩笑說,你們做雕刻的其實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鄒老師的玩笑其實可以折射出雕刻它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原鄉。人類對大自然最早的記憶,其實來自于在石頭上面畫一道橫、鑿一個缺口。它是幾萬年人類文明進化的重要記憶。前天,在大型商場看到小孩子在淘寶石。一個商家搭了一個小水渠樣的淘寶渠,里面散落了含有寶石的沙子,小朋友們沿著“小水渠”像淘金一樣挑沙子里頭亮晶晶的寶石。然后,把它簡單地雕刻打孔后,做成了配飾。你看,三五歲的小孩身上所流露出的對這種美麗石頭和雕刻技藝的天然喜愛,其實真的來自于我們的基因。
雕刻類特邀作品《三星拱照》 李鳳榮
另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雕刻一直是我們生活中有用的東西,我們身邊用到的很多東西都有著雕刻的痕跡,它是能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的產品。
從技術層面來講,無論是傳統工藝,還是現代科技,都可以當作工具來看待。那么,傳統工藝與人工智能的未來能否找到交匯點呢?有許多人在做這方面的嘗試。
《昆侖雪》卓凡作品
《昆侖雪》卓凡作品
這個態度的背后彰顯的是時代的趨勢。
采編:王夢佳、羅奇華
往期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