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1.2.25 此論文獲一等獎,刊登在“中華百業新聞人物大典”
一個小小的桃核傳續著遠古文化,一個不起眼的東西,卻閃爍著民族藝術的光輝,引起各國人們的關注。一個不足方寸的物件,古今卻包羅,一種分文不值的材料,卻又稱雄蓋世。這就是核雕,這就是核雕藝術的魅力。
核雕藝術的起源,在傳說中古人認為,桃核有除災辟邪的作用,人們佩戴在身上可以獲得平安吉祥,久而成俗流傳至今。隨著人們佩戴日久,桃核色澤變的越加晶瑩紅潤,更引起人們的青睞,后經能工巧匠加以雕琢,逐步發展成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工藝品,核雕也就成了我國獨有的雕刻藝術。
核雕以它獨特的藝術形式,從一開始就貫穿著中華民族的習俗文化和智慧,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古化石,在它時斷時續的流傳中,沒有像金銀玉器、書畫陶瓷等,有那么多的遺物和善工者的記錄,在歷史上只記載了明朝王叔遠一人,他雕刻的“夜游赤壁”也僅限于文字描述,那精美絕倫的大作卻沒能讓人一飽眼福。清末皇宮一人將此藝傳出,流于濰坊第五代傳人考功卿【參照記載】,再現核舟“夜游赤壁”的原貌,遺憾的是今又不知所向。盡管如此也不足惜,關鍵是要留住手藝。有雞就不愁沒蛋吃,雞多了就有下大蛋的。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都在蓬勃發展的同時,核雕也涌現出一批愛好者和收藏家,這是一個好現象,但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就只能是像剛出土的萌芽而微不足道了。人們對這門藝術更欠了解,說句實話,在一般人眼里認為一個桃核不值錢,卻不知黃金有價藝無價,核雕這門手藝不是一般人輕易而來的功夫。入道容易求精難,是要吃苦的。搞核雕我個人的體會是:“刀耕坎坷地,縱橫兩指間。震驚天下果,心血灌其田。學海無涯處,艱辛是渡船。桃核非珍物,誰知蘊內涵。學后知不足,經手方知難。歷盡苦中苦,撥云現奇觀?!焙说袼囆g無譜無貼,游刃于紋理,稿存于心中,順勢變化,截取避讓于內外之間,真功實藝來不得半點虛假。要說難其實也不難,常言說知難不難。關鍵是八個字“忘卻名利,志恒不悔”??傆幸惶鞎呱铣晒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