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時間:2009.10.12
摘要:本文以論述果核雕刻藝術的主要技法——核雕刀法中的持刀方法,將運刀法則與藝術造型技巧相結合為主要內容,探索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時代核雕用刀思路。并提出“以文輔刀”及以書法運腕功力為核雕運刀之根基的方法,闡述了微型雕刻藝術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之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雕刻理論思想。以期達到刀痕形象在核雕美學藝術中的重要裝飾作用。
核雕是造型藝術中較為特殊的微型刀刻類藝術樣式,它是以果核為藝術材料,用刀以細膩獨特的減法雕刻藝術手法來切割塊面,勾勒線段,鉆孔鏤眼。經過藝術家殫精竭慮將這些微型的點、線、面有機排列組合,在這果核載體上,通過刻,鏤,鉆,切,割,沖,剝等手法,刻畫出舟船,佛,儒,道教歷史人物等等,所用微式刀具異常復雜,運用這些刀的雕刻技法更是別具一格。藝中有技,技中有藝,刀法與藝術造型總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研究核雕刀法是每一位核雕藝術工作者孜孜以求的。
核雕的刀法理論無資料可查。古人有:“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識之”【1】“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事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薄?】的模式,即由師傅帶著徒弟,言傳身教,父傳子,世代承襲,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知識產權”不外泄。唐代韓愈早就說過“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傳技藝,現場指導,只說不寫,教學生實際操作過程很少做文字記錄。再加上核雕是一個較小的藝術類別。被人們戲稱為“雕蟲小技,雕綴小媚”等,無法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提并論,專業研究人員相對較少,看似難登大雅之堂,只是作為腰間手中的把玩之物。這樣,其重要的藝術技法之一——核雕刀法,無資料可查就不足為奇了。
核雕的用刀技法有別于其它雕刻類型,它屬微雕類別。尤其是在一個核上刻較多人物或繁瑣的山水人物題材時,人物的頭部有時微到小米粒大小,還要五官俱全,神態各異,有了一定的美術功底,用刀技法就是決定是否成功的關鍵。核雕不只是核的體積小,用的刀也小,有些雖然稱之為“刀”,實際只是一根針而已,然而,就是這根針,尖的角度也有偏正,斜倚之分,也有銳角的刀鋒。要有良好的視力,才能隨時準確的分清其刀鋒朝向,以達到“心想事成”的目的。有些大的刻刀也不小,也有寬度。兩三厘米寬的“大刀”多用來刻胚,能快速的切削多余的毛料。這樣的寬刀,用好也不宜,因為果核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中較為堅硬的一類,其硬度跟象牙差不多。一次切削厚度過大,容易崩傷刀刃或崩掉大塊核料,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人總結二十余年的核雕用刀心得并結合竹木牙雕刀法經驗,試將核雕刀法略述一二。
一、持刀方法大致分三種:一種是——握刀法,在打胚或做粗工時,一般用寬度在兩三厘米左右的大刀,可以握在右手中,靠掌心用力,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柄輔助用力掌握方向,左手持核頂在案邊,這樣可以大刀闊斧的進行開合切削,為后期細工修正打好基礎。
另一種持刀方法——執硬筆式法 ,是主要持刀方法,即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虛掌成鉗形捏住核,無名指和小指輔助于掌下,右手持硬筆的姿勢 ,仰鋒入刀,按造型需要做切削,直線或曲線動作。無名指跟小指要在核上“扎根”,防止滑刀。也可將核摁在一突出的橫木凹槽內 ,順勢用刀,這樣可以減輕左手的勞累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持刀姿勢,更何況人的思想意識千差萬別,所以,適合自己的方法便是最好的方法。正像石濤所言:“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發,乃為至法?!薄?】
還有執毛筆式: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對全力撮定刀桿,以無名指抵著刀后,小指抵著無名指。刀桿直立而稍前傾,刀刃藏于掌中稍往下處,左手三指捏住核對向刀鋒。濰坊核雕都氏核雕藝術工作者多用此法。
二、以文輔刀,自古就有刀筆之說,筆中有刀,刀中有筆。刀與筆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是所表現的藝術樣式不同,但所表現的意義是相同的?!捌渲獜浘?,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薄?】魯迅先生曾說:“美術家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需有進步的思想與崇高的人格。他的創作表面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薄?】由此可見,核雕刀法就有必要跟文學的“神思”聯系起來應用,配合造型前期的塊面所需靈活用刀,“多思如有神助”。才能更科學的使雕刻刀發揮其特有的藝術表現能力 ,得心應手的做好核文化。這里要求的并不是非得有“七步之才”不可,但是,藝術家首先應該是思想者,善于思考藝術門類間的相互引發,互相促進關系?!靶撵`物也,不用則長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薄?】試想一下,一個一人連一般的書面材料和常用專業詞語都不能理解,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一無所知,他在創作的就無法通過豐富而靈活的刀功技巧捕捉瞬間靈感,因為核雕刻是直接用刻刀塑造形體,沒有底稿。尤其是桃核雕刻,每個桃核都用它本身獨具的花紋,跟人類的指紋一樣,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桃核來,都是隨著構思用刀直接雕刻。向核下刀的那一刻,就像攝影師在靈感的觸動中按下快門時那一瞬間的靈動,下刀無悔,況且,雕刻藝術創作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藝術家在利用各種可行的刀法創作時,不僅僅是一時的靈感,而是全部的修養與智慧。正如法國作家喬治。桑所說的:“技巧一種才能,但它絕不是沒有一切方面的廣博知識也行的,必須去體驗生活,去尋求真理,必須先有過許多鍛煉,有過許多愛,受過許多苦,而同時又要不斷的執拗地工作?!薄?】
凡是雕刻藝術門類之間都有相同之處,如果沒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就無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更談不上突破,這就是匠人與藝術家的區別所在。要明白,中國藝術的最高是文學,文學的最高是詩歌。
三、軟筆書法功力是核雕用刀的基本功。毛筆與刻刀,一為軟質,一為硬質。一個是持軟質的筆端向平面的紙,一個是持利刃刺向兩頭尖中間大肚,且整體弧形的核,的確有著本質的不同,然而,這正是中國工藝美術的渾厚之處。持軟毫書寫要求力透紙背,持硬刀向核細若抽絲,這一硬一軟的“核心”的轉換,恰恰是核雕刀法的奧妙之處。這就是藝術家一雙魔力之手。就像劉琨的詩意:“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有了軟筆書法的腕力,指力和敏捷的眼力。心能轉腕,手能轉刀,再持刀刻核就能婉轉自如。
四、凝神靜思,移眼于刀。運刀時,刀路宜緊緊連綿,循環超忽,格調俊逸,意在刀先,刀盡意在。發刀有千鈞之力不可阻擋,收刀須有力挽狂瀾之勢于毫厘之間。此時不是用手去運刀,而是用心去帶刀雕刻 ,用心靈與核碰撞刮削而發出的情感火花 。甚至閉上眼睛也能運刀自如,腦子里浮現的是刀下的核 ,時刻與想象的刀路相結合 ,刀的鋒尖就是藝術家的神經末梢——何時進,何時退,何時高,何時低。以及刀的收放,彎轉,遲鈍,側臥,俯仰,開合,曲直,去留,輕重,沉浮,方圓,胖瘦,糙華,鉆鏤,疾徐等等刀勢變化,都要了然于心。還要加上勤學苦練,熟能生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藝’消得人憔悴 ”后才能下刀如有“神助”。刀要扎根,腳也要扎根,而且要實。呼吸順暢,如果稍不留神,毫厘只差便傷及手指也是常有的事。
五、刀痕形象。筆過留線,刀過留痕。刀痕形象是核雕藝術語言主要組成元素之一,刀刻之物要有濃濃的刀味,刀味——就是刻刀在藝術家神思的驅動下經過藝術提煉在核上留下的個性路線痕跡。是核雕藝術形式構成的主要特征,是雕刻家經過漫長的藝術歷程的真實寫照,存不得半點虛偽。每一刀刻下去,核屑從手指間飛過去,現出新鮮的切削面,新的不規則幾何形體在流動,在構思與刀推動下不斷的組合,象春天植物發出的嫩梢,剛剛展開的新葉一樣生機盎然,賞心悅目。其核雕作品才能卷氣撲面,耐人尋味。過分的打磨光滑,線條如死蛇掛樹,塊面臃腫如肥豬,顯示出軟弱無力的病態,刀痕形象被歪曲。違背了雕刻藝術學的本意。正像孔子所言:“觚不觚,觚哉!觚哉!”【10】
運刀一波三折,三,當然是虛數,就是說刀經之處要悠揚頓挫,,一味的直刀,滑刀,濃縮在核上的塊面和線條,單調乏味。更需要注意的是,細小的線條,應象音樂一樣婉轉于毫厘之間?!澳恢幸?,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1】這些線條的刻畫,是對藝人手感功力的考驗——在毫厘之間,能做到橫向,縱向,斜向立體波狀行刀,是核雕刀法的精神所在。
六、刀法精義。古人云:“金木受攻而物象曲成,世無利器,即般,倕安所施其巧哉”?【12】核的確很堅硬,要使用 “吹毛利刃,迎風斷草”的快刀,才能充分施展核雕技藝,否則,即使魯班也無法充分發揮他的技巧。使用鋒利的刻刀,還要借鑒中醫的“望,聞,切,問?!奔绰勂涞堵暰椭狼懈钌疃?,聽聲音就能估計出刀刮削的厚度,望見核的材質顏色便知道用何種刀最合適。才能達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之而神欲行,依乎天理?!薄傲尖覛q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比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边@就是核雕用刀方法的最高境界?!?3】
關鍵詞: 微型減法雕刻藝術刀法 開合切削 以文輔刀 波狀行刀 刀痕形象
參考文獻
【1】倪建林,張抒:《中國工藝文獻選編》,第十二篇,99頁,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2】倪建林,張抒:《中國工藝文獻選編》,第二篇,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207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楊惠東:《石濤山水技法解析》,5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5】倪建林,張抒:《中國工藝文獻選編》,第七篇,57頁,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6】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33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7】唐甄:{1630——1704}《潛書》
【8】喬治。桑:載《文藝理論譯叢》,186頁,1957{1}
【9】趙機,《中華古典詩詞》48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10】《孔子》,論語。雍也,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
【11】莊子,《庖丁解?!?,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
【12】宋應星,《天工開物》,錘鍛第十,270頁,內蒙古出版社2009
【13】《莊子》,養生主,22頁,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