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論文發表于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名家精品集》
核雕藝術自有文獻記載以來,可以上述到宋代,在以后的歷朝歷代都極為昌盛,得到了廣大民眾與皇宮貴族的喜愛,古有王叔遠所雕《核舟記》被以文字記載,貫穿歷史至今猶在教科書中被閱讀學習,據資料記載明朝晚期的桃核雕《八仙藍采和》,亦是核雕作品中的佼佼者,雖未落款,但尤見雕刻藝人功力之深厚,技藝之精湛。
核雕作品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與珍藏,不外乎有幾種原因:一是其作品的精湛技術體現,再就是桃核在民間有驅邪避兇的神奇力量或是輩輩相傳留作珍品納于家中。
在諸多核雕材料中,像橄欖核、杏核、棗核、菩提果等,桃核具有他本身的特點,桃核通體布滿錯綜復雜的天然肌理,并且在加工過程中會有意想不到的暗紋,只能是手藝精湛,對桃核材料本身經過長期加工研究的雕刻高手,才能預計暗紋的走向以便合理安排布局結構,一件成功的桃核核雕,必是經過作者深思熟慮的考量,精心的雕刻才得以完成,在桃核雕刻中并不是每一件作品從入手加工到作品完成都無瑕疵,常常許多作品在生產中就因為無法預估的暗紋破壞了整體布局結構而成為廢品。
桃核材料本身也有別于其他核雕材料,桃子本身是人們美食,不等真正桃子熟透便采摘了,以保證果品的新鮮,正基于這一點桃核核雕材料才更難求,桃子熟的太透也不好,桃核容易分裂,不易雕刻。桃子摘得太早桃核的成熟度又不夠,也不易于雕刻。只能是等桃核在樹上熟的正好采摘下來的桃核才是雕刻材料的上品,在諸多能夠收集到的材料中再選出能適合創作的材料更是難求,這是桃核材料的取材難度。
桃核作品的收藏還在于,桃核受到天然肌理的限制,要充分根據肌理的走向布局雕刻,每一枚桃核的天然紋理不盡相同,所以桃核核雕作品自創作開始便賦予了他的唯一性,是不可復制的藝術作品,這有別于其他材料,同樣的題材可以連續的多次生產加工,成為批量工藝產品,更有甚者受人們追捧的原作流入市場后被諸多生產加工廠家批量模仿,以次充好,魚目于市,泛濫成集。
現市面多有機制加工核雕材料產品,流放于市場混淆藝術作品當中,可機雕加工的材料因受到機器限制,只能加工表面平整圓潤的核料,以便批量生產銷售。但惟有桃核有天然肌理的存在,讓機器不能克服,無處下刀,比方說在橄欖核上面機雕一個人面,會很完整的無瑕疵的體現出來,但在桃核上面這是萬萬不能的,那樣可想而知結果會是什么模樣。
桃核作品的特點是有其獨到性,但也不乏庸手粗制亂造,美其名曰以粗狂顯風格,即便是高手的大刀闊斧作品也能體會出每一刀、每一式的精雕技藝,桃核作品也不是拿過一個桃核來想雕什么就雕什么這么簡單,大部分精品都是作者先有桃核才能根據桃核的肌理去設計創作。
選擇上好的桃核核雕作品,一要看整體作品的完整度,有沒有破損、開裂。二要看作品題材作者在利用紋理上是不是得當巧妙,規避暗紋處理手法。三要看作品雕刻面有沒有不法者利用機器加工后留下的刀痕刀路(但凡用機器加工必無精品只能是批量的投放市場)同樣題材的作品中雷同度大小等各方面都可以判斷。四要看作者對作品的處理成都用刀細膩不細膩,刀痕,戧刀痕跡有沒有存在,光潔度和對作品雕刻細節處理上。五要看細節是即便是大手筆的豪放題材也不失作品上邊有精到之處必定會有精到細節,絕無幾刀劈削就能下來的藝術品精品。
綜上所述,在核雕材料中唯桃核核雕材料難于加工材料難尋,南北核雕地方不少,桃核雕刻猶數濰坊核雕獨樹一幟,自清朝皇宮核雕藝人,外號張大眼流于民間傳藝在濰坊,歷經數代技藝得到了更大的深度創作發掘和推廣,濰坊核雕曾數次作為國禮饋贈外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