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25日 15:44 新浪收藏
清核雕夜游赤壁 (二件) 清湛谷生制核雕船
清 湛谷生制核雕船
文 ○ 朱紀
核雕時盛,已出的專著不多,古籍典章有限,讀來不易,以下文字整理所得,列目六例,歸屬辭條,加釋關鍵詞注引,或可納入資料瑣碎。
歷史
核雕屬微雕,至明清才得以推崇,文獻中鮮有代表人物。
立體微雕的歷史非常久遠,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魏國有一位奇人,能在棘刺上刻一只洗澡的母猴,是為典故。而利用核桃等果核類雕琢圖畫,屬微型雕刻藝術,唐宋之前史籍文獻有關微雕少有記述。明末清初,立體微雕佳作紛呈,材料大多是核桃、杏核、橄欖核、櫻桃核、楊梅核和象牙、犀角、沉香木之類,因為質地細膩堅韌,紋理縝密,易于奏刀,作品常與玉器、寶石扇墜、金銀配飾一樣炫耀于世,被奉為珍寶。
核雕是微型雕刻藝術的經典。核桃亦稱“胡桃”,原產于西亞南歐,傳入我國是在漢武帝通西域之時,民間最初用核桃略作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我國自古流傳桃木是仙木,民間把桃木奉為驅邪扶正、避兇趨吉之物,桃符、桃梗、桃核自然位列其中。民間傳說將核桃掛于胸前,可化煞消災,改善人際關系。膠東地區男女傳情,女贈男用荷包,男贈女則用桃核雕品。
核雕在明代的蘇州、山東、廣東等地興起并進入全盛期,人稱“鬼工技”,藝術水平高,達官貴人視其為寶物,喜愛此物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宣宗朱瞻基、熹宗朱由校都酷愛核雕,天啟帝還親自操刀刻立體果核雕“五鬼鬧判”,且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明代的核雕材料大多是核桃與杏核,而橄欖核則用的較少,核雕的題材大多是神仙人物、辟邪神獸、吉祥物等。明朝是工藝精致小品制作的高峰,雕刻崇尚簡約質樸,意境清遠,與清代的華美繁縟形成鮮明對照。核雕采用了竹雕的刀法,作品輪廓精準,曲線分明,細節纖毫入微,但明朝的核雕實物十分罕見,真正的清朝核雕,能流傳至今的也極為稀少。
自清代中期,核雕多用胡桃并開始大量使用橄欖核雕刻,專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摩挲把玩。還可配上精美的座架,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晚清至民國間,核雕品種日趨豐富,但精細程度和文化內涵已不及前世,以羅漢頭、八仙、關公、鐘馗等歷史人物為特色,珠串、單枚形式流行。這一時期,古時文人向往山林野趣的隱逸題材多表現為奇山勝景和桃園天地,核雕講究物品形態的生動有致,刀法技藝的嫻熟細膩,把玩手間經得起再三品味,無可挑剔。
明人魏學洢的《核舟記》幾乎人人知曉,王叔遠的核舟,“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提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蔽闹兴浐酥凼翘靻⒛觊g的事。其實此前早有他人刻核,高濂《燕閑清賞箋》載:“我朝宣德年間,夏百眼所刻諸物,若烏橄核上雕有十六娃娃,狀米半粒,眉目喜怒悉具,又如荷花九鶿飛去,作態成于方寸小核,可稱一代奇絕?!敝?,李日華《六研齋筆記》、張袞《水南翰記》、周暉《續金陵瑣事》、陳貞慧《秋園雜佩》、錢詠《履園叢話》、東軒主人《述異記》等書亦有核雕的著述。
明末清初,宜興的邱山所刻核桃墜“山水樹木毫發畢具……即善繪者無逾其精巧?!鼻宕滴跄暧刑K州金老、嘉定封錫祿,乾隆間有沈君玉、如意館廣東名師陳祖章等。封錫祿所作的“草橋驚夢”表現鄉間夜景、疏柳藏鴉、柴門臥犬、茅舍儼然、鄉民羅列、神韻悠然。沈君玉雕刻的“駝背老人”頭戴棕帽,蓄長胡須,手持一扇,扇上的詩文及衣服上的補綴清晰可見。明清兩代核雕藝人較著名者有邢獻之、陳子云、王百戶、袁友竹、朱龍川、胡用中、方古才、湛谷生,近代還有山東的都蘭桂、考功卿、蘇州的殷根福、殷榮生、鐘年福、須吟笙、郭福衡等。
兩派
南工橄欖,北刻桃核,地域材料的區分有益核雕技藝的特色發揮。
歷史上就有核雕的南北之分,蘇州、上海、福建、廣州、湖北等地稱為“南工”;濰坊、廊坊、天津、西安等地稱為“北工”。南北兩派的核雕工藝并不存在優劣差異,只是在材料使用、加工工藝、表現形式和藝術效果上有所不同,一類精細入微,一類神韻豪放。南派在濃厚傳統藝術的熏陶下,作品細膩優雅,技法純熟,將南方婉約雋秀的山水人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北方更傾向于傳統手工作坊式生產,精時琢磨,多能展示出作品濃厚的個人風格。
核雕已形成地方風格,舟山一脈、濰坊一脈各具特色。舟山的羅漢觀音、八仙念珠,刀法雄健,形簡意賅,馳名江南;濰坊核雕傳承有序,巧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紋,別具風格,尤得其妙。
蘇州舟山素以刻制橄欖核著名,核雕刀工清秀,作品寫實,以重工精雕見長,以“精細奇巧”取勝,精細體現在作品的工藝上,點睛之處細如針尖又形象生動;奇巧體現在核雕作品體積雖小卻構思嚴謹。代表人物殷根福民國時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永興齋”,代表作品“殷式羅漢”技藝成熟,取法“五刀定位”筆頭一刀、眼睛兩刀、耳朵兩刀,然后整體與局部之間迂回用刀,表情自然,雙眸傳神,挺刀爽勁,厚樸凝重。
山東濰坊核雕近三百年歷史,諸城人張大眼清末在北京宮廷刻朝珠、念珠、手串、佛珠等名噪一時,張大眼收徒都渭南,都渭南把絕技傳給兒子都蘭桂,都蘭桂收徒二人,義子考功卿,孫子都傳恭,考功卿傳技王緒德,師承關系脈絡清晰。濰坊核雕主要材料為核桃、桃核、杏核、棗核,刻以山水、花鳥、人物及舟車、印章等,也有“紅樓夢”、“西廂記”、“八仙過?!钡葌鹘y題材,代表人物還有丁念廷、高家俊、陳子和等。
另,廣東善雕花舫,所刻雙層花舫上下有十六度開閉的門窗,一核之中刻出人物達58個,舟之前后還有可活動之錨鏈,竭盡巧思,巧逾鬼工,雕達至極,足勝古人。代表人物有區桂來、江澤流等。
核舟
史上核雕多刻舟,歷來核舟是典范。
“靈怪之技”的王叔遠所刻“蘇東坡泛舟赤壁”,舟長約3厘米,高約0.5厘米,中間為艙,上以蓬覆之,旁開能活動小窗各4扇,窗邊雕欄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船首刻蘇東坡及好友魯直、佛印,船尾刻有船夫兩人,船背刻有細若蚊足的題款,這件核舟成為后世果核雕刻典型的表現形式。
1995年浙江寧波鎮海發現了王叔遠的桃核舟實物,與文獻記載如出一轍,是現存最早、形體最小的果核舟,也是迄今僅存的明代桃核雕刻品。核長2.9厘米,高0.9厘米,寬2厘米,中為船艙,兩旁各開小窗四扇,窗有軸可開合,全舟刻五人,并用一盆盛開的菊花來象征“壬戌之秋,七月即望”夜游赤壁之時。這枚桃雕物體造型、人物的神情動作都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各自的身份、心境,構件整體和諧、動中寓靜,藝術歷史價值極高。
1980年蘇州怡園后人顧榴捐贈常熟博物館的杜士元“東坡泛舟赤壁”縱1.4厘米,橫3.5厘米,寬1.2厘米,依天然橄欖外形弧線隨形而琢,船首置有桌椅,擺放著杯盤菜肴,東坡等三人圍坐飲酒闊談,船屋有一童子蹲于爐前烹茶,一艄公持篙撐船,另一童子匍匐于船篷頂上,似在收拾漁具,又似聆聽客人交談。全船六人大如米粒,而肩背、面龐修飾圓潤,五官雖僅以草草數刀雕琢然表情顧盼有神、刻畫生動,核舟底有“乾隆乙丑年造,仙傳杜士元”行書雕款,另配水浪狀象牙底座,座底行書雕款:“皮肉生來有益長,其中將他造船行,網船家家多子孫,漁翁得樂嘗端陽?!辈⑴渲米咸醇t木雕刻外盒。文獻記載,杜士元每刻一舟索價50兩白銀供不應求,以致要提前一兩個月預定,曾被召入宮為皇室服務。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清陳祖章的橄欖核舟,長3.4厘米,高1.6厘米,有蘇東坡、客人、客婦、艄公、書童等8人,神情各異,核舟技藝精湛,富有詩的意境。人物衣冠、桌椅等都力求符合宋代的社會生活;窗子雕花鏤空可開關,靠的竟是僅一毫米粗細的活雕門軸,舟底刻有《后赤壁賦》全文,下有“乾隆丁丑五月,陳祖章制”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中期“陳子章”款核雕官船,船首一老翁蹺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壺而立,艙中桌上擺著杯盤菜肴,一老翁憑桌而坐,似在飲酒觀景,旁邊書童憑欄遠望,船尾小童搬弄酒壇,核雕體大,刀法細膩,富麗雅致。
廣東增城縣博物館珍藏著清代湛谷生刻“蘇東坡夜游赤壁”橄欖核舟,長4.5厘米,高2厘米,寬1.9厘米,舫中置一桌,三人圍桌而坐,旁蹲書童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八扇通花窗皆可開合,船頭小鏈條環環相扣,船艙兩層拾級可下,艙頂有兩扇可開關小花窗,艙前兩邊都開有小門,船尾高掛一盞風雨燈,船底刻有蘇東坡《前赤壁賦》全文,船尾櫓柄上刻有“咸豐甲寅年時年五十三”十個字。另有記述,湛谷生的“蘇東坡夜游赤壁花船”,人物眾達36之多,姿態各異,無一雷同,把夜游赤壁藝術夸張成為了一次文人賢士的船上盛會。遼寧博物館也藏有湛谷生核舟作品。
清末濰坊考功卿所刻“夜游赤壁”,窗八扇,開合靈巧,讓人驚嘆的是船首垂下一條錨鏈,有四十五個小如米粒、細如發絲的橢圓形連接而成,環環相扣,轉動自如,一時成為西方人的獵奇之物。
雕工
核雕看工藝,高水平的發揮只有雕工才能體現。
核雕屬立體微雕,是對形象和空間的處置,是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是在一次次地做減法。核雕要挑選核子構思題材,先進行淺刻,然后局部細刻,再深刻進行精制加工,最后打磨拋光,經過選料、畫樣、成形、雕刻、開臉、拋光幾個過程,以圓雕、浮雕為主,還有深雕、毛雕、陷地雕、內雕等多種雕法。
核雕的原料與題材有關。橄欖核的質地接近木雕,表面比較光滑,對于題材的限制要小一點,桃核本身具有一些紋理,創作者要懂得借鑒材料的特質,盡量保留它的原生態。利用得法可以反映創作者思維的靈活,既是內容組合設計的度量更是內容和材料的契合,核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所表現出的藝術效果是其他材質無法達到的。
核雕中浮雕多見,主要用來表現大場景,用浮雕之法,圖案隨核圓轉,要很好地銜接畫面;圓雕要求注意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一和諧與融合;深浮雕往往利用三維形體的空間起伏,形成濃縮的空間深度感,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其中的“薄意”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畫面突起微妙,把用刀的技法與畫面的詩情融為一體,結構上要富有立體感,翻轉折疊處要特別注意層次關系;透雕可以增加層次,也是核雕創作的關鍵階段,核子內壁結構復雜,施刀的功力、線與面的處理及各種造型手段的變化都需服從材質的穩定性,更要使意、形、刀、材融為一體,方能功成,其中鏤空雕最難掌握,套球、鎖鏈等高難度技巧常用此法。
核子要細分,如橄欖核就要看它有幾條紋路,以確定適宜雕刻何種題材;胡桃核則要選取殼質厚、起伏大、筋絡粗的,筋絡的凸出處往往雕刻人物,凹下處雕刻樹木,藏露有致,從任意一個角度都能見到完整的畫面。桃核質地堅硬,孔洞滿布,雕刻時要借想象力,避開或利用孔洞,靈活利用天然紋理和表面細小的褶紋,是對核雕者的最大考驗。
南工福祿壽串
核桃雕的設計尤難,形象的布局往往決定作品的成敗,其中的比例、透視、造型、體積實物感尤為重要,隨形變通是其基本要點,因形就勢,隨機調整構圖,是其常用手段。動態的造型、端莊的姿態、桃核孔洞的安排避讓都要到位,雕工的好壞不僅體現在雕刻過程中、刀口的精細程度上,還有線條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自然流暢,直線、折線、曲線的運用都要恰當,應體現在形態、神態、動感、紋理的藝術效果上。
鏤空雕瓜果
核雕上用刀掌握的力度要恰到好處,稍不留神所刻題材就會劃傷破相,手臂、手腕、手指、氣力的協調至關重要,這需要常年的磨練,除了要具備一般雕刻所需的書畫基礎外,還要有特別好的眼力、強勁的指功、異于常人的耐力和毅力。藝人常說,粗刀是鍛煉人的手勁和思維,細刀是鍛煉人的定力和耐性。核雕刀具主要為銼刀、錐刀、扶鉆幾類,往往幾十把,只銼刀就有毛銼、光銼、圓銼多種。銼刀用于改造核子的外形;錐刀功能是突出作品的層次;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圓鑿來處理。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于探索,其有反正之別,正口圓刀吃力較深,最適合做圓雕,尤其是在出坯和掘坯階段;反口圓刀吃刀比較深活,能平緩地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推刀主要用來修底,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
核雕刀具多為藝人用軟硬適中的彈簧鋼自行打制,以便適應自己的使用習慣,如單面的平刀、斜刀,能雕刻核子的不同角度,粗雕時往往先用單面斜刀,隨刻隨布局,先主后次,由淺而深,細雕時所用的刀具數量多,雕刻的手法就會有變化,有正刀、反刀,鏤空的部位常用小鉆刀,刀具要隨著作品的精細程度運用自如。判斷核雕刀法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看刀口是否干凈利落,線條是否流暢清晰,不拖泥帶水,含糊不清。
透雕秋韻
核雕體積小,靠的就是指尖的功夫,要的是耐性,難的是精微,妙處在于毫巔。一件核雕沒有混沌無序之嫌,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熟稔刀法和布局才是最佳境界。其大小不一,其凹凸不平,使人沒有足夠的隨意,只有必須的隨形,其外殼崎嶇,內心又是空的,限制約束了刀工卻成就了隨形就勢。方寸小核,刀法變幻,造就乾坤萬物,這一描述貼切的把鬼斧神工地核雕藝術形象化了。
核雕曾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誰得獎牌至今已有多個版本:一說,考功卿為金獎;二說丁念廷、高家俊為銀獎;三說都蘭桂獲最佳優秀獎。其實,關于考功卿作品獲獎的說法確實有誤,考功卿是建國以來核雕藝人,巴拿馬賽會時他僅幾歲,純屬以訛傳訛。都蘭桂獲獎也有爭議,今有都蘭桂、丁懷曾(字念廷)合得獎章,都蘭桂刻作品“馬拉轎車”,丁懷曾報表簽名之說。查《濰縣志稿》記載,丁召保曾孫丁懷曾,字念廷,少從學攻篆刻,以核桃雕人物、花鳥極精工,即內府所貯之核舟亦未許獨步……巴拿馬會開幕時,歐美人曾以重價購其核桃數枚,并予最優等獎牌?!稙H坊市志》第四卷載:“1913年丁懷曾(字念廷)所刻桃核參加巴拿馬展覽會獲最優等獎?!卑湍民R賽會是1915年舉行,《濰坊市志》中1913年也屬時間差錯。丁懷曾應是巴拿馬賽會最優等獎牌獲得者。
核雕可垂掛于胸頸腰間,或垂系在紈扇折扇下,或串連摩挲賞玩于掌間,隨身攜帶,盈握把玩,或用紅木、水晶、碧玉、象牙做材,配以水浪型、流波紋、樹根型小型座架擺設。鑒賞核雕應遵以手工原創、造型奇絕、刀法工細、神韻靈動、物品奇缺為標準,顆粒特大或特小為好。表現景物的作品要看它細微之處是否著力雕刻,細節到位,精益求精,若是人物,要看線條、比例、肌膚、手部、面部的處理。如今一些有藝術修養的核雕藝人對核雕人物面部神態的刻畫、皮膚肌理、須眉皺紋的表現極為生動逼真,人物造型比例精準,是老一代雕刻藝人和傳統技法難以企及的,應該引起收藏者的關注。
北工代表鐘馗
平時所見的核桃色一般為淺土黃微白或皺背上生有若干黑斑,若長年通過人手指掌的摩擦運動,手汗和核油的浸滲揮發,日久天長會呈現出滑膩剔亮的棕紅色,這也是核雕歷經滄桑的印跡和把玩的樂趣。核雕的保存要防開裂和花點。新的核雕應先把玩一個月,最佳的季節是夏天,經常盤玩可使核子的表面變成深紅色的包漿,有利于防止開裂。尤其是橄欖核質地緊密,經過幾十天的把玩就可非常光滑,百天之后會變得紫紅發亮。核雕出現花點,可在把玩幾周后,再用適量油涂抹,長久把玩整體顏色會深紅,花點也會隱淡而消于無形。若出現霉點,不得用水洗滌,只需用酒精輕擦就可去除。
核雕開裂是大忌,鏤空的核雕不易開裂,是因其內部通透,空氣流通,內外平衡,但高鏤空的打眼,人物核雕的脖子、嘴角、眼皮等細微之處易出問題,要特別留心。核雕開裂不能刷油,如果開裂的縫隙很小,可用透明的強力膠修復,待膠干透后,用極細的砂紙打磨,直到裂痕消失,之后長時間的把玩,縫隙會逐漸變得無影無蹤。如果核子的裂口較大,通常使用核子的細粉和透明膠補粘,進行填充,裂縫至少需要一年的盤玩才能見效。
以下幾個數據可以說明核雕的珍?。?006年統計,全國手工核雕的藝人不超過500人,2011年已達1000人以上;橄欖核原料2011年的成本為2000-3000元一斤;一顆個大的核子原料約為300-500元,2013年已漲至1000元。核雕藝人雕刻的黃金年齡是在35-45歲之間,從學有所成到四五十歲眼力下降,中間只有10多年,而手工雕刻一年最多創作20件左右,按每年雕刻10件精品來算,10年內能出的作品也就百十件。2005年北京瀚海拍賣“清湛谷生核雕先賢人物串”(108粒)134.2萬元成交;2006年天津文物公司拍賣“清核雕人物串珠”(54粒)16.5萬元成交;2008年上海博海拍賣“陳素英現代核雕”8.25萬元成交;2009年北京保利拍賣“清核雕赤壁泛舟”8.9萬元成交。核雕身價貴比黃金。
南工八仙過海
有人形容核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粒芥子納須彌三千”一點也不為過。今天的江蘇、山東、廣東、浙江、福建、安徽、湖南、湖北、河北、陜西、遼寧都有從事核雕的藝人,歷史上的核雕名家當載史冊,今天從事核雕的藝人也應傳頌,就像中國其他民間藝術的傳承人一樣,是他們在延續著傳統文化的綿綿香火。
來源:《藝術品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