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
核雕概述
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有制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復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致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嘗鮮果后的棄物,可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到了微雕師的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古代,我國南方的微雕工藝一向有特色。特別在江浙地區,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雕刻的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制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于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核雕最早見著述的是明人魏學(氵甲)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止L文新中國建立后曾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肚迕夭亍酚涊d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蚩套幽妇朋?,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于方寸小核”。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技藝精絕,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了件為其核雕作品。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都桂蘭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
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身價扶搖而上。
其實,橄欖核雕自古就有,據說可以追索到春秋時期,興盛于明、清時期,是一種以橄欖核為材質,通過核雕藝人的藝術構思,在方寸之間雕刻出的人物、動物、景物等等圖案的工藝品,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微雕藝術,因而被稱為“鬼工技”。當時的達官貴人將橄欖核雕視若珍寶,作為配戴的飾品風行一時。1949年全國解放以后,橄欖核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特別是“文革”以后,橄欖核雕被作為“四舊”逐出歷史舞臺,幾乎絕跡于世。難怪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少年時代,很少有人知道世上還有此物。
橄欖核雕的再次興起,發端于改革開放以后,據核雕收藏者介紹,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州舟山一帶以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的老一輩核雕藝人又一次開始收徒傳藝,由于橄欖核雕市場還未形成規模,因而只在少數人中作為禮物饋贈、流傳。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由于逐漸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支持和鼓勵,一些老一輩核雕藝人被有關部門授予核雕工藝師、高級工藝師等職稱。因而,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核雕作坊猶如雨后春筍,遍及蘇州舟山一帶,河北等省區的核雕市場也十分活躍,這就使橄欖核雕這門傳統技藝得以薪火相傳,其制作工藝和規模、水平日漸提高。
不過,現在用來制作核雕的橄欖核,已不是從前男孩們書包里的那種食用橄欖核兒了。它是產于廣東南部的一種叫做烏橄欖的核兒,因其粒大(有的是普通橄欖核兒的幾倍)、肉厚(指核壁)、質地堅硬、含油量高、易上包漿等特點成為核雕的上佳材料。
從橄欖核雕的題材上,可以分為傳統題材和創新題材。傳統題材主要是指帶有佛教色彩的羅漢形象,最常見的如十八羅漢、彌勒佛、觀音、達摩等等;帶有道教色彩的如云游八仙、風景八仙、暗八仙、老子出關等等;還有祝福類的如五福臨門、馬上封侯、馬到成功等等;其他還有典故類的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蘇東坡游赤壁等等;另外,還有十二生肖、京劇臉譜、古代錢幣、九龍戲珠等等。近年來,一些年輕核雕工藝師開發出不少創新的題材,如卡通版機器貓、超級瑪麗;還有迎奧運方面的如鳥巢、福娃以及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等等全新的題材。
從橄欖核雕的類型上,可以分為單核、手釧、長串等等;最為著名的單核核雕作品,是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中記載的核雕藝人王叔遠及其作品“東坡泛舟赤壁”?!逗酥塾洝芬晃脑谖母锴霸皇杖胫袑W語文課本,其首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至今令人記憶猶新。除了雕工特別精細的核舟等作品只能觀賞,不能佩戴、盤摸把玩以外,大部分核雕作品不僅可以供人佩戴、把玩,也可置于玻璃櫥內供人觀賞。
核雕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顏色、質地通過經年累月的盤摸把玩,會出現漸變。它與金銀、珠寶玉石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有生命、有溫度的。它的生命體現在它的不斷變化之中,這種變化與日俱增,由淺入深,而且越變越美。隨著時光的推移,在手中不斷地盤摸把玩,人體的溫度以及皮膚中分泌的脂肪酸和汗漬就會逐漸滲入核體,天長日久便會產生一層透明的“包漿”,使核雕煥發出凝脂般的光彩。它的色澤也會經歷淺黃、深黃、橘紅、棗紅,直至呈現出紫檀般的光澤。而這種漸變過程,與核雕擁有者的親歷直接相關,對于核雕愛好者來說,這個過程會是一種莫大的享受,這也正是核雕愛好者視之若寶、樂此不疲的原因所在。
橄欖核雕以其具有觀賞、收藏、把玩、佩戴等功能受到人們的喜愛,特別受到男士的青睞。目前已經成為不少成年男人收藏的對象。
橄欖核雕的養護
首先是防開裂。開裂是橄欖核容易出現的現象,原因是核內外濕度不一致。橄欖核一般由三瓣構成,三瓣之間相互隔斷,每瓣之間都有核仁,刻成作品后掏掉核仁,這就形成了三個空囊。囊內空氣濕度與核外濕度應保持平衡,如果內高外低相差懸殊的話核表面干燥向內收縮,這就會開裂。為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防曬,手串不佩戴的時候不要置于陽光或高溫燈光下。
二要防水,如果手串掉進水里或用水刷洗清潔,空囊進水后蒸發很慢,外表蒸發很快,容易導致由內向外膨脹而開裂。如果不慎著水,可將手串放在食品袋中打一松結,讓水分慢慢蒸發,切忌速干。
三要防風吹,風吹是導致開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冬春之交,短時間的風吹就容易將核吹裂
橄欖核雕的分類
橄欖核雕的分類沒有很明確的劃分界限,可以用不同的感念去區分。從題材上劃分:第一種是傳統題材,第二種是創新題材。從雕刻手法上分:圓雕,薄意,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當然這些手法可以混合在一起使用.從物品的工作流程來區分的話可分為流水線產品和獨立完成的產品或作品。從性質上劃分的話有兩類:一是工藝品,二是藝術品,有些人會說:還有機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的分別,這里要糾正一下,隨著工具越來越先進,很多人在雕刻時的前期大量切削工作由機器來完成了,這其實是種進步,加快了生產的速度,當大量的切削完成后,形成的毛胚再用刀進行深加工,出來的作品或產品其實和全手工的沒什么兩樣.當然也由少部分人全由機器來完成工作,這種東西是沒有玩的意義的,這已經不是雕刻了.還有人會說:分蘇州工,河北工,四川工,福建工,南路工,北路工等,其實這不是工手上的區別,而是集散地的概念,就說蘇州和福建吧,那里由很大一部分人從事橄欖核雕刻,全國各地的商家拿貨都會去那里,貨到手就會說,這是蘇州貨,這是福建貨,久而久之就成了蘇工,福建工.真的好作品大家是只會去說題材,雕法和作者的名字而不會去分什么產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