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紅木嵌銀漆器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是山東濰坊特有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清康熙年間, 濰縣的銅業已相當發達。工匠們為美化產品,擴大銷路, 便比照古代青銅器的金銀錯工藝(金銀錯,戰國時代用金銀嵌上裝飾花紋的青銅器),在一些銅器上鑲嵌金銀絲花紋。這就是最初的濰坊嵌銀制品。
清道光年間,銅匠藝人姚學乾、田熔睿(字雨帆)試驗在木器上鑲嵌金銀絲,其制品是一些小型器物,用于消遣觀賞,花紋大都為古錢漢瓦。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當地銅匠田曉山、田菊畦兄弟兩人,從事嵌銀工藝,圖案增加了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題材,使產品別開生面。并在濟南后宰門街設立“雅鑒齋”鋪店,經營嵌銀工藝品。清光緒末年田智緡與其子田循寬等在濰縣東門里開設“扣雅齋”。清宣統元年,濰縣又有“協興成”、“永興成”嵌 銀鋪設立,該業逐步擴大。
民國元年(1912年),濰縣劉東侯、劉仲魯二人設立 “桐蔭山館”,并在濟南、北京設立分館。對嵌銀絲漆器又有改進。清末民初,社會上一部分人羨慕歐美生活方式,穿西服提手杖成為時髦。于是手杖便成了嵌銀鋪的熱銷貨。最初手杖只嵌一行雙勾字,之后藝人們又將一百個寫法各異的篆體“壽”字嵌在手杖上,名曰“百壽杖”。百壽杖一問世,即得到中外人士的贊賞,成為欣賞書法與觀賞藝術的佳品。百壽杖作為嵌銀漆器的代表作而馳名中外,暢銷不衰。1915年,扣雅齋制作的“西湖十景”掛屏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最優等獎。
1920-1935年,是嵌銀行業的興旺時期,店鋪、作坊發展到二十幾家(包 括北京、丹東、南京、上海、濟南等地的分號) ,僅濰縣一地就有協興成、永興成、 桐蔭山館、扣雅齋、福聚成、立興成、吉興泰、公茂福、松蔭齋等9家,所制物品,有手杖、墨盒、文具盒、圖書盒、印色盒、筆筒、鎮紙、墨床、筆架、 水盂、印規、硯屏、卷煙盒、煙樓、首飾盒、鏡盒、照片架、龍頭杖、花瓶、帽筒、桌屏、如意、手章盒、名片盒等,銷路甚廣。除本省銷售外,上海、南京的 先施公司和國貨公司都有經銷,以至遠銷國外。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國民政府在南京建造中山陵,嵌銀作坊“際興成”為中山陵制作了一塊嵌有“總理遺囑” 的紅木匾額。在1933-1935年,國民政府舉辦的一年一屆鐵路沿線產品展覽會上,嵌銀漆器都曾獲得超等獎。藝人丁念庭制作的香煙盒,盒面上嵌有筆劃不同的行楷文字,黑漆襯銀線,對比醒目,堪稱絕技。桐蔭山館制作的小墨床,紋樣由山石和一簇盛開的蘭花組成,石用粗絲,花用細絲,粗細相間,清新高雅。雅鑒齋 藝人田菊畦用此粗細兼用法制作的鼻煙碟,最小的直徑僅4厘米,其胎體系采用幾塊木頭拼成。雕、嵌、漆工藝高超,堪稱工藝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嵌銀業大力扶持。1951年訂購手杖、墨盒、煙盒等800多件。1954年上半年國家訂購14件(套)產品,赴14個國家巡回展出。同年9月11日,由19名藝人組成嵌銀生產合作社,在鄧發西街(今東風大街)租賃3間房屋為廠房,開始生產,年產值2000元。1956年始承擔外貿出口任務,以小件產品為主。1958年11月,合作社轉為合作工廠,職工發展到97人,生產套四茶幾、博古架、花臺、圓桌等中小件產品。1960年陳開勛、魏聿功等人曾為人 民大會堂山東廳制作巨型立屏“青島海濱”,1963年又創新了站屏、書架、酒柜、拉桌等大件產品。1965年建起了大鋸車間,木工生產由手工發展到半機械化生產。1968年,臨朐縣工藝品廠開始生產紅木嵌銀漆器?!拔幕蟾锩逼陂g,廠內的古裝仕女、 龍鳳紋樣和畫稿被焚燒或封存。1974年濰坊嵌銀廠幾乎處于停產。 1977年后,嵌銀業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嵌絲、雕刻、髹漆水平均有提高;花色品種由1954年的22種,增加到200多種,生產逐步實現半機械化,產品暢銷日本、 聯邦德國、美國、奧地利、加拿大、新加坡、法國、泰國、荷蘭、意大利、菲律賓、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賓館飯店訂貨逐年增加。1975年,濰坊嵌銀廠的嵌銀博古套七文具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1979年嵌銀漆器獲省優質產品稱號;1988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國家銀質獎級)。1989年7月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扒躲y博古文具”和“紅木仿青銅文具”被輕工部定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并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永久保存。曾經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設計制作了嵌銀漆器紅木大座屏,用嵌銀漆器配套家具裝飾了國務院、中南海、玉泉山、天安門城樓的接待廳,以及全國各地的許多豪華賓館都有訂貨。國外主要暢銷于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等三十多個國家。
早期的工匠們用手工在物品上刻出線條,在輔助鑷子錘子將銀絲嵌入到畫好的線條中,涂漆。受人力因素的影響線條粗細控制不是很好,而且耗時很長。
現代工匠們多用機器來劃線,將原圖輸入電腦中然后在物件上劃出所需圖案,在嵌絲上漆。機器劃線的優點在于線條粗細精度可調,而且畫出的線條與要求一致。
◎相關鏈接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淵源
時間:2015-07-15 作者:紅橙黃綠兒童繪畫藝術創想 微信號:Colourful_Art
濰坊古屬齊魯之邦,自古以來,這里民風淳樸,文事昌盛,孺宗名臣、書畫名家、能工巧匠層出不窮,文物古跡、工藝珍品馳譽中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勤勞智慧的濰坊人民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濰坊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澳咸K州,北濰縣”是當時對濰坊的真實寫照。這里特有的風箏、紅木嵌銀漆器、仿古銅、核雕、布玩具等傳統手工藝產品代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使得濰坊文化越發厚實,燦爛,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嵌銀”顧名思義,就是在器物上鑲嵌銀飾,將金、銀等材料,拔成很細的絲條,在木質器物上嵌上山水、花卉、人物、鳥獸或真、草、隸、篆等各體字句,將金屬絲嵌入、砸實,再漆以數遍生漆推光而制成。濰坊圖騰紅木嵌銀有限公司是目前傳承和保護這種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它完全繼承了濰坊紅木嵌銀漆器的傳統手工技藝,所產“晟寶”牌紅木嵌銀漆器精巧絕倫,風格獨特。是中華傳統特種工藝品的瑰寶。
商代,我國青銅器已經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并出現鑲嵌綠松石的技法。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青銅器上鑲嵌極細金銀絲的技法,稱為金銀錯,并盛行于戰國。戰國時的工匠在制作青銅器皿的過程中,試著在青銅器上刻出陶紋,再嵌進紅銅絲或金銀絲,這種在青銅器上用金、銀、銅絲或金銀片鑲嵌成各種圖案花紋后再用厝石磨錯平滑的工藝,稱之為“金銀錯”?!板e”,古文為厝,石即細沙石,用做磨石?,F存于故宮博物院的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壺,1935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戰國水陸攻占戰紋鑒等,都是戰國時期“金銀錯”工藝中的精品。這當是我國傳統嵌銀工藝的源頭,是中華民族能工巧匠們的又一偉大創舉。
老濰縣有一座著名道觀玉清宮,俗稱北宮。自金大定年間(1161—1189)始建以來,香火旺盛,信客云集,影響整個魯中。究其原因,玉清宮祭拜的主神乃道教始祖老子以及手工藝人的鼻祖魯班。濰邑的一些八十歲以上的老匠人對“老君”與“祖師”津津樂道;他們年輕時,每年都要跟隨師父到玉清宮祭拜,三月二十三祀魯班,五月初一祀老子;祭祀之日成為盛大的廟會。在他們的家里,都擺放著老子與魯班的神像。在古城亙遠的文化中,人與神的交流,造就了手工業的輝煌,帶動了大商埠的繁榮昌盛。
昔日的老濰縣,自明代中葉起就以手工業生產發展迅速而著稱,從事民間手工業生產的家庭作坊遍及城鄉。在這些手工行業中,工藝美術行業也是比較多的,如嵌銀漆器、刺繡、木版年畫、仿古銅、核桃雕刻等行業,其中,嵌銀業是工藝美術主要行業之一。清康熙年間,濰縣的銅業已相當發達。工匠們為美化產品,擴大銷路,便比照古代青銅器的金銀錯工藝,在一些銅器上鑲嵌金銀絲花紋。這就是最初的濰坊嵌銀制品。
時至道光年間,銅首飾藝人姚學乾在為金石家陳介祺修復文物、為古玩配置底座、撐架的過程中,與拓裱藝人田雨帆一起,遍覽歷代精美文物,參考漢釦金銀器,刻意出新,獨創了在木質器具上鑲嵌金銀絲的工藝。他用珍貴的紅木制作的嵌銀底座與撐架,與古文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越發襯托出文物的精美與珍貴,達到了美輪美奐的審美效果。到光緒年間,嵌銀漆器的制作在濰縣(現濰坊)已非常普遍了。品種也由文物底座、撐架,擴展為各種工藝品、家具,十分繁榮。
1920年至1935年,是嵌銀行業的興旺時期,店鋪、作坊發展到二十幾家,除本省銷售外,上海、南京的先施公司和國貨公司都有經銷,以至遠銷國外。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國民政府在南京建造中山陵,嵌銀作坊“際興成”為中山陵制作了一塊嵌有“總理遺囑”的紅木匾額。
這個時期是嵌銀業在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期間,嵌銀藝人中出了幾個技藝超絕的大師。其中田昞睿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西湖十景》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獲“最優獎”。
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戰亂,民不聊生,造成整個社會經濟蕭條,嵌銀行業日漸衰落,許多店鋪停業關門。到1948年濰縣解放時,只剩3戶9人,維持冷落門面。
建國后,曾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濰坊嵌銀漆器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黨和政府本著“保護、發展和提高”的方針,對這一民族文化遺產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政府組織藝人們聯合起來擴大生產規模。19名嵌銀老藝人組成了嵌銀合作社。
濰坊嵌銀自誕生以來,二百多年間,經過世代傳承人潛心鉆研和辛勤努力,使這一民間手工技藝日臻完善,在繼承前人絕技嵌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粗細絲配嵌、金銀絲配嵌、砸尖等嵌法,根據題材的不同運用不同的嵌法,以求達到至善至美的藝術效果。傳承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個品種、一千多個花色,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工藝品:文房四寶、龍頭百壽拐杖、屏風、首飾盒、如意、舵輪、方鼎、帶耳方花瓶、雙龍圓花瓶、宮扇、看盤、宮燈、小擺件等。再一類為家具:雕龍座椅、雕龍床、雕刻櫥、博古架、花架、梳妝臺、筷子、煙具等。
作為國內外獨有的特種工藝品,濰坊嵌銀漆器表現出鮮明的工藝特征:其一,造型美觀。將傳統的雕刻、嵌銀、木工技藝融為一體,使產品造型古樸典雅,其中的嵌銀藝術借鑒中國畫的白描形式,有山水花鳥,古裝人物和古代青銅器花紋,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其二,堅固耐用。其原料為紅木,異常堅固,不易變型,上漆工藝講究,不易褪色。其三,收藏價值高。作為手工藝制品,紅木嵌銀既有藝術觀賞價值,又有使用價值,便于收藏,深受世人喜受。
(以上圖文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