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0 22:31:57
馳名中外的濰縣嵌銀漆器,起源于康熙年間銅貨業.一些工匠為了美化產品,試著在銅器上鑲嵌金銀絲花紋,為后來嵌銀業興起,打下了基礎.道光.咸豐時期,民間銅匠手工藝人姚學乾等人,實驗在木制品上鑲嵌金銀絲.曾為大收藏家陳介祺收藏的文物古玩配制底座,盒子,盛架等。后來,又經田皎睿,田炳睿,田智緡等人,長期苦心改進,提高嵌銀制作技藝逐步形成富有地方特色和獨特風格的手工藝品,銷往大江南北。
光緒末年,田氏家族開設了‘雅鑒齋’嵌銀店,專營嵌銀產品,1916年‘雅鑒齋’店主田皎睿先生因未收學徒,顧慮嵌銀行業會出現后繼無人。摯友劉金第先生(字東侯,號伯庸,清末舉人,同盟會員)非常關心嵌銀工藝的繼承和發展,與田皎睿再三商討,劉金第決心創辦‘桐陰山館’嵌銀店,聘請田皎睿先生任技術指導,承辦傳授各種技藝,田滿口應諾。經過一番籌備之后,1917年劉金第與弟弟劉金符合辦起‘桐陰山館’嵌銀店,劉金符任經理。作坊設在城里芙蓉街中段路西,門市部在東門里木牌坊路北。門旁掛著黑底凹綠色隸書‘桐陰山館’的牌子。陸續招收學徒40余人。
制作嵌銀器具,多用硬度較高,木質細膩的木材,如紅木,棗木(早期曾用檀木,核桃木)。另以金絲,銀絲,生漆為原料。主要工序是;設計圖案(造型,紋樣),木工成型(解料,成型,雕刻)拔絲(將金,銀煅打后拔成不同規律的細絲),嵌銀(鋪稿,犁槽,裝絲敲定)??漆(以生漆調合油煙灰和朱砂,先打底漆,陰干后以細磨石打磨4至5遍)。最后視需要加鑲銅制附件。各道工序均以手工操作為主。除上述工序外,還要解決畫稿來源。劉金第與當地書畫界人士交往較多,賀年初,劉秩東,郭蘭春.都為“桐陰山館”作過書畫。畫家劉家穎遺稿,書法家郭恩賡,陳柏巖,高茗巖,陳蜚聲等人的作品,“桐陰山館”都有收藏。同時還要收集秦漢瓦拓片《康熙字典》,《古???樸》篆書碑帖等。極大地豐富了產品的文化內涵。在當時“桐陰山館”的產品,木胎考究,式樣新穎,圖案秀麗,疏密得當。漆光奪目,美觀雅致,風格獨特等特點,堪稱后起后起之秀。尤其是他們生產的小磨床,紋樣有山石和一簇盛開的蘭花組成。石用粗絲,花紋細絲,粗細相間,清新高雅,深受人們的喜愛。1928年孫中山遺體奉安典禮時,曾嵌制作"總理遺囑"屏安置在中山陵。
"桐陰山館"遵循田皎睿提出的規范原則,重視產品質量,殘次品從不出售,對伙友要求嚴格,專心鉆研技藝,對石印畫稿,仔細辨認,避免出錯.初期產品有成套文具;墨盒,圖章盒,筆筒,筆架,磨床,硯臺盒,硯臺盤,硯水盂,印泥盒,鎮紙等;手杖有;園,方,三棱彎杖,鳩杖,望人奪手杖;另有圍棋盤,桌屏和方圓茶幾等;大件有;櫥,床,桌,椅,屏風,巨型字畫屏,掛聯等.后期產品不斷創新,博采眾家之長,推出時代需要的品牌,如生產的"百壽杖",造型優美,拔百個寫法各異的篆體"壽"字嵌在手杖的表面,新穎別致,古樸典雅,問世后受到中外人士的贊譽,成為給老者祝壽的上等禮品.當時,人們不久將嵌銀漆器作為饋贈禮品,也成為訂婚送柬禮品,書式梳妝臺,一時成了??房中的必備物品之一.再如像框,墨盒,圖章盒,印規等,亦成為富貴人家的書房,客室中的時尚品.因此,定貨者應接不暇,一時產銷兩旺.
1919年,劉氏兄弟又在濟南城內小布政司街設立分店,擴大銷售渠道.并聘濰縣東關李貽堂先生為經理,鄧雁臣,宋文初為伙友.由于嵌銀品為較高級,較理想的藝術品,一時朋友之內相互饋贈,下級奉送上級都爭相購買.這是又不斷推出新產品,生意日漸紅火。
"桐陰山館"除生產嵌銀漆器外,還鑄銅印章,有陰文白文之分,篆文精確,古雅講究,文理深切清晰,并鑄有獅鈕,虎鈕,瓦鈕等各種形體,再配上精美的嵌銀圖章盒,頗受人們的青睞。
1917至1920年是"銅陰山館"的鼎盛時期,郭劭帶領下,不但品種日增,而且技藝日增,不論總店,分店商品不滯銷,連代銷點也供不應求,生意做活了,獲利也是頗豐。
1920年后,濰縣城的嵌銀業興盛一時更多的人都有意從事這一行業."桐陰山館"期滿的學徒也想自立門面,先后提出辭工.一時間嵌銀店鋪激增.隨著"際興成","立興成"等店鋪的開業."桐陰山館"營業額急劇下降,劉金第兄弟不得不于1927年將濟南的分店歇業.劉金符去世后,繼由堂弟劉金萍任掌柜,劉金祥做漆工,劉延禎為帳房先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濰縣淪陷后,在日偽統治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嵌銀業日趨蕭條。"桐陰山館"為了生存將館址遷至東門大街路南,員工減至十于人,經營規模也縮小,帳房柜臺由劉金讓擔任,抗戰勝利后劉金讓去世,1946年由劉廷紳管理帳務,1948年春濰縣戰役開始,"桐陰山館"停業。濰縣解放后,劉氏家族因無力經營而歇業。
"桐陰山館"在濰縣嵌銀業發展史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老字號,他所培養出的學員,大部分都是能工巧匠,手藝高超,各有絕活后來成為嵌銀業的技術骨干力量,為嵌銀這一工藝奇葩的傳承與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
劉氏家族雖然"桐陰山館"不再經營,但依然全面的把嵌銀技藝傳給后人劉延倫(濰坊市高級工藝師,山東省級工藝大師),現今紅木嵌銀市場,次品林列,劉先生深感痛惜,為嵌銀技藝相傳有序劉延倫老師收關門弟子王建娟,親傳嵌銀技藝.以恢復嵌銀業以往的正品,名品,極品產品!
王建娟1979年生于山東濰坊,從小愛好藝術工作,就業后在臨朐紅木嵌銀廠從事紅木嵌銀工作,并隨臨朐知名嵌銀技師王煥臻學習嵌銀技藝,由于手藝精湛,曾多次被客戶指定為其所定做產品鑲嵌銀絲工藝,所生產產品、作品也多次各類展覽比賽中獲得榮譽。
2005年因工作調動,來到濰坊盛壯紅木嵌銀廠。很榮幸的拜在劉延倫老師門下,并被收為關門弟子。在師傅的敦敦教導和手把手的教授嵌銀技藝之下,王建娟的嵌銀技藝得到了質的飛躍。所做產品,多次為廠里在各類省、市、國家級展會上獲得過大獎。在車間從事紅木嵌銀工作的同時,并帶領教授部分聾啞生,殘疾生等濰坊嵌銀技藝,使他們掌握了一門能夠自食其力的工作技能。2010年王建娟創辦了國藝紅木嵌銀工作室,并免費向社會紅木嵌銀愛好者教授嵌銀技藝。
其獨立制作的《文房四寶》在2013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2013第五屆(山東)工藝美術精品暨時尚家居用品博覽會上榮獲“魯繡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嵌銀作品《鶴鳴九州座屏》在第七屆中國(濰坊)風箏產品博覽會暨第二屆濰坊工藝美術節中榮獲金獎。
作品紅木嵌銀《六棱花瓶》在第六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榮獲“花冠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將銀獎。
紅木嵌銀作品《精嵌如意》作品在第十屆藝術節倒計時一周年宣傳活動上被收藏。
2012年應邀加入省工藝美術協會。
2012年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嵌銀代表性傳承人劉延倫老師收為入室弟子并領證。
2012年被評為濰坊市工藝美術名人。
王建娟以飽滿的熱情從事紅木嵌銀事業至今,在不斷的學習與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的同時愿意面向社會無償的傳授濰坊嵌銀技藝,以使這門傳統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