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硯、紫金硯、淄硯、徐公硯、金星硯、龜山硯、田橫硯、尼山硯、浮來山硯、燕子硯……曾幾何時,齊魯大地上的硯臺種類繁多,而且深得柳公權、王辟之、米芾、歐陽修等當時諸多文人墨客的稱道。甚至于有些魯硯的名氣,遠遠高于如今的四大名硯。然而,由于種種因素,如今的魯硯,其名氣卻遠遠低于四大名硯。21日下午,山東省魯硯協會成立儀式在濟南舉行,而這也意味著魯硯自今而起,將抱團打天下。
本版撰文/記者李解竇昊攝影/記者劉暢
昨日星辰
唐宋時魯硯比如今的端硯、歙硯更受追捧
“魯硯”概念的提出并不十分久遠,細數起來不過四十年。在此之前,山東境內所產的各種硯品更多的是各自為戰、以單個硯品名稱出現,其代表如紅絲硯、淄硯等。歷史上,魯硯聲名卓著,頗受文人乃至皇室的鐘愛。“魯硯歷史上非常有名,比如青州紅絲硯在唐宋時比如今的端硯、歙硯更受追捧。此外,淄硯也頗有名氣,宋神宗命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時,就是送給司馬光一方淄硯獎勵,這證明宋朝的皇室就很重視魯硯。而到了明代,曲阜的尼山硯是作為貢品,專門進貢給皇帝的。”吳笠谷,安徽歙縣人,歙硯工藝的傳承人,制作硯臺超過三十年。如今,作為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吳笠谷對于魯硯的現狀與發展擁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從全國的硯品家族來說,山東省硯品種類是最多的,可能是因為山東省山多、石頭多,所以硯品的種類才如此豐富。到目前為止,山東省的硯品種類超過二十種,各有特點,但是有一些種類的歷史并不長。因此,魯硯若要發展,首先就是工藝方面必須要注重傳統。”說到此,吳笠谷舉出了清朝時著名的硯刻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為例,“高鳳翰就是山東人,他到安徽歙縣當縣丞,學到了歙硯的許多東西,后來帶回山東。他就注重在硯臺上刻銘文詩詞,這就形成了魯硯的特點,現在魯硯就傳承下來這樣的傳統。”對于魯硯協會的成立,吳笠谷認為這是好事,但仍然任重道遠,魯硯的重新煥發光彩還需積聚實力。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劉紅軍表示,硬筆和電腦的引入,讓傳統的書法和品硯活動日趨衰落,如今提倡和發揚硯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推動魯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衰落之殤
文化重心南移,魯硯衰落之始
雖然在唐宋時期,紅絲硯、紫金硯等硯石的名氣遠遠高于端硯、歙硯等名硯,但是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魯硯的名氣和地位開始逐漸的下降。“主要一個原因,是宋朝之后的文化重心的南移。”董方軍,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秘書長,在他看來,自南宋遷都臨安之后,魯硯衰敗的命運之輪,已經悄然轉動:“看一下歷史上記載硯臺的文字史料,我們會發現,很多硯史、硯論的作者,本身就是書法家和詩人詞人,他們對于硯臺的評價很重要。南宋遷都臨安,也使得當時的文化中心開始南移,文人墨客也開始隨著南遷,而魯硯的產地在山東,由于戰亂等原因,它們很難被輸送到南方,這就造成了魯硯的名氣在當時文人圈子中逐漸的沒落。”
除了戰爭對于魯硯的地位產生了巨大影響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則來自于硯材原石資源的枯竭。
“很多魯硯的原石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青州市紅絲石硯協會會長李文德這樣對記者表示:“這些年紅絲石原石的價格很高,因為它跟其他的硯材原石不一樣,往往挖上十幾米就沒了,所以市場上紅絲石的原石價格就非常高。”據記者了解,目前在青州等地,一塊質量一般的紅絲石原石,其市價在1000元/公斤左右,而質量好一些的紅絲原石,價格則翻了一倍。“現在我們青州最好的一塊紅絲石原石,價格在70萬左右。”魯硯協會會員,制硯師王如強這樣對記者解釋。
而在制硯名家、魯硯協會首席顧問姜書璞看來,原石價格的暴漲,對于魯硯并沒有什么好處:“價格特別貴,已經失去了再加工的意義了,因為硯臺這東西,收藏的受眾少,價格上不去。”
繼承者們
魯硯從業者雖多,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目前山東省內為數不多的知名制硯大師,姜書璞對于魯硯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想法:“除了原材料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開發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繼承者的問題。”
在22日的中華硯文化展覽上,除了魯硯抱團參展之外,還有歙硯、端硯等其他名硯的展覽。“其實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魯硯在制作上,尤其是雕功上,還需要一定的提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這樣表示:“比起‘江南工’,山東的制硯人還需要再努力,有些雕刻還是太粗糙。”
而在姜書璞看來,雕功僅僅只是一個方面而已,目前魯硯真正的問題,是人才的匱乏。“這個匱乏,不是數量上的,而是質量上的。”姜書璞表示,目前從事與魯硯相關行業的人至少在幾十萬左右,而真正從事制作硯臺的人,也有上萬人:“可是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人的文化層次不高,所以他們制作的硯臺,永遠缺乏一種文化在其中。”
仿古硯臺的制作,在制硯一行中并不鮮見,但是真正能做出古風雅韻的人卻不多:“為什么不多?大家都不了解各個時期的文化風格,唐朝有唐朝的審美特點,宋朝有宋朝的審美特點,現在很多制作者只是去機械的模仿,但是卻根本不了解唐宋時期硯臺的文化,做出來的硯臺,就少了一絲靈氣。”
在姜書璞看來,制作硯臺并不僅僅只是一門手藝,還需要制作者了解許多知識:“中國的工藝美術發展史,唐宋元明清時期每個朝代的藝術特點,只有這些你都了解了,才能提高硯臺里的文化內涵。”
抱團出征
對于大多數業內人士來說,魯硯協會的成立,邁出了魯硯抱團打天下的第一步
“整合現有的魯硯資源,互相學習交流,然后一起打響魯硯的品牌,這是好事兒。”談到魯硯協會,董方軍如是說。
姜書璞也對魯硯協會的成立抱有著樂觀的態度,在他看來,魯硯協會的成立,恰恰可以解決制硯者的文化層次問題:“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協會的力量,來培養出一批有文化內涵的硯臺制作者,來發揚魯硯的文化。”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業內人士來說,把十多個品種的硯石聯合起來,冠以魯硯的名稱,然后集體沖擊國內市場,爭取與傳統的四大名硯抗衡,確實是一件好事兒。但是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魯硯的抱團出征,也意味著新的問題的出現:“魯硯有十多個品種,集體以魯硯的品牌出現,也意味著某些已經打出市場的硯臺可能會做出一些犧牲,這也需要大家來協商。”
對于這樣的問題,董方軍卻顯得很自信:“這樣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魯硯只是一個籠統的品牌,我們可以利用成功硯種的經驗進行交流,然后來扶植其他的品牌。”在董方軍看來,交流經驗,集體出擊,這是魯硯品牌未來的走勢:“相信可以更好的將魯硯這個品牌進行一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