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紅絲硯藝術館 的博客
2009-06-02 10:38:04
紅絲硯就其質地,顏色與紋理來講,是諸硯中最具實用與觀賞于一體的硯品,其他硯種大多以‘發墨快’等實用性為特點,或以精雕細琢取勝,而紅絲硯細膩的質地,艷麗的顏色,變幻莫測的紋理是其他任何硯都無法可比的。
一、紅絲硯的實用性
硯是實用器,是磨墨的工具,紅絲硯也不例外。啟功先生論硯時的比喻相當樸實恰當,‘硯和搗米臼,泡菜壇是同類的東西,但因它與書寫文字有密切關系,便和臼,壇那些純粹的工具有了明顯的區別。’不管有什么區別,它的主要功能還是實用。古人論硯最講究實用,清紀曉嵐在論硯中云:‘端溪石品新舊懸殊,舊坑未必佳,新坑未必不佳,但問其實用否耳。’他認為‘凡是瑩潤發墨者,都是上品’。
硯作為實用器,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是發墨快,這是硯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據記載,“米元章性急,每用磨墨,發艷甚易,幫以適宜為快也”,他對硯的品評,大多以發墨快慢而論之。二是所研磨出的墨汁質量好,墨汁越細越好。即所謂的“似油汁泛出”、“有墨光”等。墨汁的粗細與硯的質地有很大的關系。三是潤毛護毫,筆與硯的接觸要柔順、摩擦力小,不損毛等之豪,有許多石材石理粗糙,雖發墨極快,但也不適宜做硯,就是因為其所研磨的墨汁既不細膩且易損筆毫。四是不漬墨,不吸水,要求墨汁在硯中既不滲入硯石,又不易蒸發,即所謂的數日不干。具備以上條件的硯方可認為是一方實用的好硯。
紅絲硯的實用是由紅絲石獨特的化學成分決定的。經化驗分析,紅絲石的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硅含量17%左右,三氧化二鋁15%左右,三氧化二鐵3%左右,氧化鈣27%左右,氧化鎂6%左右。硯的發墨快慢主要取決于硯石中所含的成分,紅絲石中既含有質硬鋒利的二氧化硅,又含有質細潤澤的鈣、鎂等物質,所以紅絲硯發墨既快又細膩且潤筆護毫。唐彥猷通過使用,從實用的角度認為紅絲硯區別于他硯有三:一是以手拭之粘著如膏;二是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如純漆;三是覆之以匣數日墨色不干。從實驗情況看,由于紅絲石的品種多,各種化學成分含量不穩定,其實用效果也會有差別。而質地潤澤的紅絲硯,的確發墨快,手拭如膏,潤筆護毫,再配一紅木盒包裝,儲墨數日不干,不腐。由于不同品種的紅絲硯實用效果懸殊較大,有的理滑、發墨慢,有的質糙、漬墨損毫,所以歷代文人墨客對紅絲硯貶褒不一。褒者,可能獲得是質地潤澤的紅絲硯,而砭者,肯定未得佳品。紅絲硯的品種多,開采難度大,產量有限,加之歷史上交通條件限制等,歷代的論硯者不可能對紅絲硯的諸多品種予以一一使用和鑒別,僅對自己所得或所接觸到的紅絲硯進行品評,難免有失公允。蘇東坡開始對紅絲硯評價不高,對他人給于紅絲硯的褒獎也不以為然,直至“觀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許爾”。而米元章所得的紅絲硯,其石質可能是用地表之石制成的硯。乾隆皇帝品評為“質古如玉,洵為佳品”的紅絲硯絕對和米元章所品評的硯是截然不同的。持“理滑”觀點的諸前賢,使用和品評的又肯定是一方石質偏硬的紅絲硯。由于唐彥猷親自參與親自參與開采和制作過紅絲硯,擁有的紅絲硯數量相對較多,應該最有發言權,將紅絲硯列為當時的諸硯之首是有一定根據的。根據當時的環境,在“得一兩塊紅絲硯便如獲至寶”的情況下,紅絲硯不可能方方都是佳品,所以歷史上對紅絲硯的各種品評既是實事求是的,同時又可能是比較片面的,不能一概而論。
紅絲硯的實用與否不能籠統的、機械的套用端石的老坑新坑之說而加以區別。從目前發現的清以前的紅絲硯來看,其石質和紋理都不如現在新開發的好。石可先生經過考察與比較,認為老崖崮新出紅絲石可與黑山紅絲石相媲美(見《魯硯》),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紅絲硯的觀賞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墨汁的出現,逐漸代替了人們的研墨之勞,硯的實用性正在逐漸弱化,人們越來越越注重硯的觀賞性,硯已成為集實用、觀賞、把玩、收藏于一體的高檔工藝品。硯的觀賞性是由硯本身的文化氣息、制作工藝和天然特點決定的。制作工藝要求在造型、線條、圖案雕刻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否則既不實用又不宜觀賞。而紅絲硯的觀賞價值除了制作工藝外,主要是由紅絲硯的自然形狀、鮮艷的顏色、豐富的紋理等天然特點決定的。若在加工中巧用其形、其色、其紋進行雕刻,便成為天人合一的既實用又極具觀賞價值的藝術品。具體的講,紅絲硯的天然觀賞價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溫潤如玉的質地。 紅絲硯溫潤的石質給人以淡泊寧靜的舒適感,一硯在手如握美玉,時常撫摸把玩,則有人石相親之感,使人心曠神怡。
2.艷麗多姿的色彩 紅絲硯的色彩以紅黃為基調,赭、紫等色兼而有之,各具特色,妙不可言。
3.變化莫測的紋理 石可先生曾為紅絲硯題刻硯銘“誰持彩練當空舞”,就是對紅絲石曲線紋理的形象比喻。紅絲硯紋理極具變化,文字、動物、山水、人物等圖案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使人產生無盡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