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寶硯堂—陳輝 加入時間:2011-11-23 13:11:27
青州,自古就是人杰地靈、物華天寶之地。山川秀美、物產豐富。很有名的當數“青州紅絲硯”
紅絲硯在中國硯林地位崇高。唐宋時即為“諸硯之首”。此處不再贅述,還是簡要談一下青州紅絲石硯的現狀吧!
青州紅絲石主要在青州城西南部山區,成扇面、雞窩狀分布。不是每座山巒都有,而是跳躍式,也許這座山上有,隔好幾座山再有。每個礦坑也是不相連的,并且成層狀,一般層厚為40cm左右。上下為青石山體。需要鑿洞向里幾十米,甚至數百米,匍伏采挖。其中需要鋼釬、風鉆、千斤頂、礦燈照明、鼓風機送氧,雨衣護體(洞內積水)等艱難作業。開采難度極大,故而彌足珍貴。
總體來說,青州紅絲石以唐宋時期所開采的邵莊黑山老坑石質佳,致密厚實,溫潤如玉,叩之其聲清脆悅耳,確符“玉質金聲”之說。色彩紅黃對比鮮明,多為金星林木狀紋理,俊雅飄逸,有“絲若雞血、色如晚霞”之謂。雕琢成硯,確實發墨護毫,經久不干。品相艷麗華貴,雍榮大氣,實為硯之王者風范!
近年來,圍繞黑山四周所開的新坑口與古代所開的老坑已洞洞相連,石質完全一致,勿庸致疑。青州紅絲石“資源枯竭說”也不攻自破。
如果以黑山為坐標,向西有河莊坑、老山坑、向東南有小辛坑、閻家莊坑、范家林坑等??梢哉f邵莊鎮多數村莊有紅絲石出產。另外,向西南部廟子鎮轄區內的楊家庵坑、北峪坑、大莊坑。向東南臨朐方向的王府街辦的一部和王墳鎮轄區內的怪場坑、蘇峪坑等等。石質均屬上乘,蘊藏量大,易開采,能出大料,適合雕刻觀賞硯。
青州紅絲石根據色彩、紋理區分,有近30種之多。一般有黃地紅絲、紅地黃絲、紅地紅絲、黃地紅點(點狀排列,未成絲紋的紅暈)、黃地紫帶、柑紅地大金星、小金星(河莊坑猶為明顯)、金星林木紋、紫紅地褐絲、紅褐地紫絲、紫地黃絲、紫地黑絲等等(黑山坑出產一種獨特的橘紅地金絲紋的,猶為名貴)。有的自然形成山水花卉、云蟲鳥獸、日光月暈;或如長河落日、或如巫山云女、或如風動柳絮、或如鳥雀爭鳴、若佛蹤道影、若飛瀑流云、若鵲橋飛渡、若銀河星聯......
可以說,圖案、色彩迷幻繁多。山重水復,柳暗花明。展開你的想象,讓自然之美融入你的智慧,合天工之妙,成為個人內心深處的一份美麗與執著。
當然,一個好的雕刻師,在“相石”階段,要“以水引石”,認真觀察每方紅絲石的色彩與紋理。注意一些獨有的特點:如閃光的紫筋,晶瑩的冰紋,靈動的石眼,傳神的墨點,飄逸的墨斑,富貴的金錢紋,神秘的佛光紋以及魚、蟲、花、鳥、人物等特殊逼真的一些圖案。善加利用,巧妙雕琢,如能達到“天人合一”的理念。當是紅絲“寶”硯。
另外,在雕刻過程中,因為青州紅絲石厚重瓷實,硬度適中(4°左右),便于雕刻??梢哉f各種雕刻技法都適合運用。故此,因石形而施藝,因創意而隨行,自然中有人工,人工中顯天然的隨意隨形山水硯,一樣有江南水鄉的柔媚,北國山川的峻奇。置于居室案頭,可賞可用,平添一抹亮麗的景致與富貴。
但是,因為青州紅絲石其本身自然石質的溫潤艷美,紋理的變化奇巧。筆者認為:還是簡雕琢,重實用,多做一些傳統實用硯。如“門”形硯、“渠”形硯、抄手硯等,展示魯硯風格的古樸簡潔,凝重大氣。突出青州紅絲石溫潤如玉、妙趣天成的自然之美。借鑒南方文化的雅致,彰顯北方文化的雄渾。讓天精地華,陶情冶趣,攜紅絲石“即墨侯”之手共舞人生,豈不快哉!
值得一提的是,青州紅絲石有些竅孔相連、玲瓏奇巧,不適合制硯的,經清洗配座,展天工之美,亦成為觀賞石王國的貴族,愛好者爭相收藏。
青州紅絲硯有悠久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全國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紅絲硯重新煥發她炫目的風姿。
2010年10月10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授予青州市“中國紅絲硯之鄉”的榮譽稱號。(筆者有幸參與盛會)
至此,青州紅絲硯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紅絲石文化市場日益壯大,銷售火爆。不連散戶,有門面開店的已達150余家。從事采石,雕刻的從業人員上升迅猛。青州紅絲石的愛好者也與日俱增。
紅絲石硯文化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給開綠燈、放政策、出主意、搞協調。青州紅石硯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北京、上海、西安、武漢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硯石商家,紛至沓來,購買、收藏?,F在,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臺灣、香港等地的朋友也慕名而來。交流學習、研究探討中國硯文化的博大與輝煌。
青州紅絲硯文化市場一片紅紅火火的興旺景象。歡迎各界朋友光臨指導,做客青州,以石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