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博客子夜人的日志
2009-11-19 06:14
清末民初期間,北京城內青銅收藏家最為頭疼的事便是“老濰縣造”。據稱,當時“老濰縣造”是與蘇州、北京齊名的三大仿古銅產地之一。
老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清光緒年間,濰縣城郊有個叫胥倫的年輕人,生性聰敏,喜歡繪畫,又善于制作各種奇巧的手工藝品。因為經常接觸古董商人,逐漸增長了一些古玩器物的知識。憑著自己的聰穎智慧,開始學著用“拔臘翻砂法”仿制銅印、銅器、銅佛像。他制作的這些仿銅器物,惟肖惟妙,深受銅器收藏愛好者的喜愛,紛紛掏錢購買,一時生意大興,名揚四方。一些不法商販,從中也看到了賺錢的門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將胥倫制作的仿古銅高價販賣給了外地的收藏家,使不少沾沾自喜地收藏家自以為收藏到了珍罕之物。
清咸豐四年(1854年),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陳介琪借故辭官返回故里濰縣,傾心于金石的研究。當聽說胥倫的其人其事后,讓人邀請胥倫到家中,拿出自己收藏的青銅器、六朝佛像給他看,互相切磋,共同研究。胥倫眼界大開,對中國青銅文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以后,胥倫制作的仿古銅器,根據原件的特點,該鎏金的鎏金,該出銹的出銹,表層處理的基本方法如出土銹、家藏銹、墨漆銹等樣樣都有,幾可亂真。從此,濰縣仿古銅作為工藝品廣為流傳,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達到了鼎盛時期,仿古銅作坊發展到二十多家。
解放后,特別是在1962年濰坊市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后,濰坊的仿古銅工藝在老藝人玄祖基的帶領下,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其晚年靠手頭上的拓片和其他資料的借鑒制作的“長信宮燈”、“毛公鼎”、“馬踏飛燕”,形象、裝飾和色澤與出土原件一般無二,達到了真假難辨的程度。在澳門回歸之時,濰坊仿古銅藝人趙益民制作的高1.999米、重達880公斤的《齊魯風情迎荷瓶》,被山東省人民政府選中,贈送給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F在,濰坊的仿古銅鑄造技藝已經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齊魯風情迎荷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