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 古 銅 器
2009-03-22 09:13:58
制作藝術盛行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商朝后期的司母戊大方“鼎舉世聞名”,另外“四羊方尊”和戰國時期的“嵌錯賞樂銅壺”,也是古代青銅器的精品。所謂仿古銅器。就是藝人們采取一種特殊的工藝手段,使鑄造與繪畫、雕刻、鑲嵌相結合,仿制古代散見于世、為數甚少的青銅文物,供人們鑒賞和珍藏。濰坊仿青銅器制作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產品主要是仿制爵、鼎、盤、爐以及佛像、鳥獸和人物等。當時一個名叫胥倫的農民,生性聰敏,巧于手工制作,并擅長書畫。為了糊口,他鑄造假漢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賣給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陳介祺。當陳介祺發現是冒牌假貨后,并沒有責怪他,反而盡出個人所藏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與他共同研討,以求仿制。經過協作,采用拔臘翻砂法仿制,制品維妙維肖,幾乎亂真。從此胥倫名揚四方,因其技藝精湛,晚年赴京為國子祭酒王懿榮等鑄印,很受器重。此后,仿古銅器在濰坊廣為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仿古銅工藝迅速發展,品種已由過去的幾個增加到現在幾十個,且在質量上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上銹工藝,在原來一兩種的基礎上,增加到出士銹、家藏銹、黑漆銹、鎏銀等六種技法,使制品上的斑銹逼真,色澤肖似天成。長保存,顏色不變?,F在濰坊已成為全國重點仿古銅器產地之一。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毛公鼎”原件是清朝同治年間在陜西出土的西同青銅器,曾被當時濰坊金石學家陳介祺收藏,后流失國外。為使這件真品重現,解放后老藝人靠手頭上的拓片和其他資料的借鑒,著手研究和復制工作,終于在1982年復制成功。這只仿制的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497字,保持了原件的風貌和神彩?!伴L信宮燈”是本世紀六十年代末在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文物,也是一件藝術水平極高的 珍品。其造型是一位面目清秀的坐狀宮女,手托圓筒帶罩的燈臺,燈臺底部可以盛水。點燃油燈、時,油煙可以通過連接燈罩和宮女手臂、身軀及盛水底座的圓管而漸漸消失,起到了很好的消煙除塵作用此外,“馬踏飛燕”“文王鼎”、“雞魚爐”,以及那些小巧玲瓏古樸精一致的“觀世音”.“笑面神佛”等,都仿制逼真,暢銷國內外?,F在濰坊已經把仿古銅藝術和木器嵌銀工藝相給合。制作出更多的產品。如“四扇博古掛屏”。
百度貼吧
2012-08-06 09:46
濰坊仿古銅
濰坊仿古銅生產始于清朝中期,迄今有近二百年的歷史。產品主要是仿制古代青銅器中的各種爵、鼎、卣、盤、爐、佛像以及禽獸和人物等。制品精致古樸,形象逼真,既使人賞心悅目,又發人博古通史。
青銅器最早出現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以鑄造與繪畫、雕刻、鑲嵌相結合,形成我國古代青銅器藝術。隨著自然與社會的變遷,這種古老的工藝器物已成鳳毛麟角,為數甚少。為滿足人們對青銅文物的珍愛和欣賞,仿古銅工藝生產便應運而生。
濰坊最早制做仿古銅器的,是一個叫胥倫的農民,他家住濰坊近郊胥家莊,生性聰敏,巧于手工制做,并善書畫。為了糊口,他鑄造假漢印和古代造象,冒充真品售予當時著名金石學家陳介祺。陳介祺知其為贗品后,并不責怪胥倫,反而盡出所藏三代青銅器、六朝佛造像、銅印等文物,與胥倫共同研討,采用拔臘翻砂法,仿制青銅器。制品惟妙惟肖,幾乎亂真。胥倫因技藝精湛,晚年經陳介祺介紹,赴京為盛昱、王懿榮鑄印,一時名聞京師。此后,仿古銅工藝便逐漸在濰坊流傳,與蘇州、西安并列為我國三處仿古銅主要產地。
解放前,濰坊仿古銅工藝發展極為緩慢。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成立了研制青銅器的專門機構,為老藝人配備徒弟,開辦實驗室?,F在生產的品種已由過去屈指可數的少數幾個增加到幾十個,質量也有新的突破。尤其上銹工藝,有其獨到之處。器物上的斑銹,色澤逼真,肖似天然,且長期儲存,銹色不變?,F已成為全國仿古銅重點產地之一。仿古銅小組根據“馬踏飛燕”,按比例縮小復制成的中、小型銅奔馬,深受人們的歡迎。西漢文物“長信宮燈”是工藝珍品,人們難得一見,現也被復制出來。燈體共重六十斤,其彩制、裝飾和色澤等與出土原件幾乎難辨真假。造型莊重渾厚,花紋質樸古雅,內壁鑄有銘文四百九十七字的“毛公鼎”,經過老藝人及其徒弟精心研究,于一九八二年一月復制成功。這只仿古銅“毛公鼎”,造型逼真,銘文清晰,保持了原貌和神采。另外,那些小巧玲瓏、古樸精致的觀音菩薩、笑面臥佛像,更是價廉物美,暢銷日本和東南亞?! 〗陙?,濰坊又成功地試制出仿古銅工藝和木制漆器嵌銀工藝相結合的產品“四扇博古掛屏”,曾在山東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榮獲一等獎。這為仿古銅工藝和其他工藝相結合,開辟了新的途徑。
濰坊仿古銅工藝特色
濰縣造的仿古銅工藝,其濫觴于明代,經由清一代,綿歷民國至今日,其歷史悠久,名匠輩出。在仿古銅傳承史上添了濃厚一筆。商承祚《古代彝器偽字研究》開列了中國清至民國各地從事此業人數知名者18人,其濰縣占有11人之多,他們父子、兄弟、師徒或夫妻聯手共操此業,開設作坊或齋號,如據陳介祺尺牘、程長新等專家著述載錄,粗略而算,從事著達百人。
仿古銅器種類繁多,禮器有鼎、鬲、觚、爵、卣、觶、豆、壺、瓶、簋、鈄、尊、彝。樂器有鐘、镈,兵器有劍、匕、鉞、鈹。其他佛造像,銅鏡,錢幣,璽印,不再一一列舉。傳世下來的銅器厚重,大多為翻砂鑄造,配件錫焊,銹色沉穩樸實,氣象高古。我于94年至臨淄博物館參觀,其館長指展柜說“這幾件青銅器就是你們濰縣造的”。濟南、龍口、濰坊、蓬萊等博物館均有收藏其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濰縣造”另一特點是擅長于翻刻銘文。舊時藝人多從《西清古鑑》《寧壽古鑑》參照圖樣,勾勒刻范,鑄新器新銘。器形精美,銘文高古。當時金石家阮元,潘祖蔭曾收過假器。二是真器偽銘,在真器物上加刻銘文,使無名器物更有價值,好多售銀兩。還有改刻銘文,嵌真銘于假器,拼湊器物添刻銘文等等。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青銅器的仿造和偽造》指“出民國以后···山東每仿制簋齋藏器出售,形制銘文均后,所見孔鼎、陳侯鼎、口伯鬲、大豐簋·····都是濰縣產品,制作形似,收藏家未見真器,每為所欺”。
就濰縣所制銅器大多為傳統翻砂工藝,而書載清年間,胥倫制璽印 ,獨創“拔蠟翻砂法”其實是失蠟法,即用蠟做模,外敷以耐火材料包裹、焙烤、去蠟,澆鑄銅液成型,其優點是表現力強,善制工藝極為繁縟器型,一次成型,不用焊接。這種工藝至今流傳廣泛使用。
仿古青銅器
濰坊仿古青銅器始于清代。最早采用撥蠟翻砂法,仿制者是金石學家陳介祺與城南大胥家農民胥倫。仿古銅產品主要有各種爵、鼎、卣、爐、佛像、禽獸、人物等。
解放后,黨和政府重視仿古銅的研制,建立了專門的車間,產品有馬踏飛燕、長信宮燈和內鑄有銘文497字的毛公鼎等,使古代珍貴文物再現于世。
仿古銅制品觀音菩薩、笑面臥佛像,小巧精致,暢銷日本和東南亞諸國。1979年試制成功浮雕古銅器與紅木漆器相結合的屏風、掛屏,開辟了新的應用途徑。四扇博古掛屏在山東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設計創新一等獎。
我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尊青銅鑄的“世紀寶鼎”。選用青銅材質鑄鼎有何用意呢?
青銅鑄鼎,遠在商周時代就已出現。迄今為止,我國已發現有文字和花紋的七千余種青銅文物。這些文字和花紋經過三千余年的風雨侵蝕仍清晰可辨。
科學家揭開了其中的奧妙:金屬和合金“熱脹冷縮”,青銅除了耐腐蝕性能好,還有冷縮率最小,結晶溫度間隔小,流動性小,不易形成縮孔,容易形成分散的微縮孔,能長久保存。
“世紀寶鼎”選用青銅材質,一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二是青銅器能保存得最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