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趣萬千鑄銅印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定位高古手法各有千秋
早在清代咸豐至光緒年間,濰坊銅印就已獨樹一幟,聞名華夏。據老濰縣資料記載,當時濰城城南胥家莊胥倫,性喜文物,探求傳統鑄印之法,研習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文學家、收藏家陳介祺對胥倫十分器重,將自己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古印墨等與他共同探討、觀摩、反復探索,并悉心授于青銅器、鑄銅印的有關歷史和工藝知識,提供了大量相關文史資料及圖錄著作。并教其書法,使胥倫成為了一位能雕善刻會鑄的人才。從此開拓了眼界,對中國銅印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胥倫在此基礎上又琢磨出自己的訣竅:刻硬沙模鑄造工藝,實現了印鈕透空靈巧,印文壁陡底平,經久耐用,為古代翻砂撥蠟鑄造法所不及。
胥倫對銅印工藝的創造性繼承,算得上是銅印史上光輝的一頁。滿白體,便是濰坊銅印中有代表性的一種字體,古味濃厚,端莊得體,而朱文小篆又工整秀麗,超脫飄逸,這些印文字體章法在胥倫的研究改進下都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解放后,僅有于樹千從事研磨這一工藝。1962年開始,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開始請于樹千帶徒學藝,邊研究邊生產,精益求精,一時間聲名遠揚,前來參觀定購者絡繹不絕。王昌年和龐希文正是此時成為于樹千的徒弟,成為濰坊銅印鑄造的傳人。幾十年來,他們在生產中學習提高,潛心研究周、秦、漢、魏、晉、唐各時期的篆刻特點,取各家所長,形成了一套科學的鑄造工藝,創造了獨具風格的濰坊銅印藝術。
濰坊銅印獨一無二
印章的制作原料很多,濰坊銅印基本采用銅為原材料,作為印鈕的龜、獅子、十二屬相等,玲瓏剔透,形象動人,讓其不但實用,更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愛好者追捧的藝術品。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也與眾不同,別的印章也許手刻,也許整體鑄造,而濰坊銅印則是雕刻藝術與冶煉藝術的有機完美結合,實現了印座和印鈕之間的“留白”,更顯藝術品的輕巧空靈。
濰坊銅印的制作工藝經過制模、刻字、冶煉、澆鑄、制鈕、印身修整、字面磨平等70多道工序。銅印以質地上乘的黃銅或者紫銅、純金銀為原料,用優質泥土、細沙篩選,加膠粘合制成泥坯,用木箱加沙固定后加注液銅鑄成印鈕。印鈕黃銅全身,金光閃耀,明亮光滑,中間中空,大氣精美。
幾種尺寸的銅印在燈光下閃耀著銅器特有的光澤,獅子銅鈕更是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威嚴雄渾之氣。作為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完美結合的濰坊鑄銅印,折射于方寸之間的是濰坊傳統文化的燦爛精妙——
記者孫曉芳通訊員馮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