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2 16:10:42 來源: 新華網山東頻道
聶希蔚在創作中
聶希蔚在創作中
聶希蔚,山東省高密縣姜莊鎮聶家莊西村人,1938年出生,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聶家莊泥塑傳承人。
華君武的來信和焦巖峰的焦慮
畫了一輩子,華君武最喜歡《磨好刀再殺》,漫畫中的蔣介石,穿著美國大兵的服裝,太陽穴上,還貼著一塊膏藥。有美國援助,卻天天打敗仗,蔣介石不能不頭疼。他畫風的“簡單明快”,是丁聰下的結論,丁聰自謙自己笨,越畫越復雜。
聶家莊泥塑,風格上正是簡約的。風格的相似,讓華君武關注聶家莊泥塑。
今年,聶希蔚已經77歲。但1977年,聶家莊泥塑研究中心成立時,他在里面,年齡是較小的。這個時候,華君武兩次寫信來,信寄到公社文化站,被人們反復地看。
“華君武在信中說,必須不失傳統特色,要粗中帶細,柔中帶剛?!?span lang="EN-US">
聶希蔚忘不了的,還有一個人,那個高密當地人,那個高密文展館美術組的組長焦巖峰。兩年來,焦巖峰騎著破自行車,在縣城和聶家莊之間,風里雨里,來來回回。
“他出樣子,我們制作。成立這個中心,就是他的意思。他走了以后,不到半年,聶家莊泥塑研究中心就垮掉了?!?span lang="EN-US">
華君武,焦巖峰,和聶希蔚,都犀利、率直。
華君武因為“漫畫”蔣介石,曾被列入國民黨的暗殺名單。焦巖峰為了聶家莊泥塑,和文展館的人,和上邊的人,有了分歧,起了爭執。焦巖峰說,以后,聶家莊泥塑能響遍中國,叫響世界,高密地方戲只能是在高密演。但是能左右局勢的人,并不這樣看,也不會按他的意思去做。就這樣,焦巖峰離開聶家莊,回到高密文展館去了。
“我們幾個人也跟他進了文展館,雖然是選出來的,但還是農民身份,干了兩年,就趕上晉京展覽了?!?span> 1979年,焦巖峰組織了聶家莊泥塑展,在高密歷史上,這是第一次給泥塑辦展。1980年,他又帶隊參加山東民間美展,之后把聶家莊泥塑帶到了北京。 “這些,我都參與了,他預言對了?!?span lang="EN-US">
其實,在聶家莊泥塑研究中心的這段時間,各地來了不少參觀學習的人,聶希蔚他們也出去學習,交流的多,收獲也很大。
“為什么挑這幾個人進聶家莊泥塑研究中心,別人進不去?” 聶希蔚感到了光榮。從十幾個到幾十個,他的泥塑品種在增多,造型、畫法,從單純的拙樸、夸張,開始變得簡約、流暢?!霸谒婆c不似之間,大膽創作?!?span lang="EN-US">
又是兩年過去,焦巖峰離開高密文展館,去了濰坊。 “沒有這個人,不知道會怎樣。他走后,我們又回到聶家莊?!?span lang="EN-US">
泥塑的簡約和泥塑人生的繁復
上學和學做泥塑,幾乎同步。上學時,聶希蔚已經10歲,但他連跳兩級,六年的高小,他4年半就上完了。
地里缺人手,他就不能上學了,開始幫父親種地。他和姐姐,常常一起推土,篩土,合泥,制模,做泥塑。
“‘黃皮子’(當地的土匪)、‘游擊隊’(國民黨的散兵游勇)鬧得兇,商販不敢帶錢,常帶著糧食來兌換泥塑。聶家莊的藝人也愿意要這種‘硬通貨’,缺吃少喝,還有什么能趕上糧食的價值更大?” 旺季坐上門,淡季走出去。為了打吃食,他也推著“叫虎”“財神爺”“十八羅漢”,出去叫賣。他到過萊陽、諸城、五蓮,出去一趟,來回需要十幾天。就這樣,聶希蔚“亦農亦工”,忙活了一年。
一年后,村里實行互助組,名義是互助,實際上,都是當天結算,你給我干我給你錢,我給你干你給我錢。他發現,這給沒勞力的農戶,帶來很大的壓力。
“55年入社,先是低級社,后是高級社,從外觀上看,人力物力都很好。這時,我開始在村里做文書。勞力歸了集體,泥塑的活兒,做的少了,販的也少了,沖淡了?!?span lang="EN-US">
1957年,聶家莊的一個大隊變成了三個小隊,這時,開始成立人民公社,之后就是大煉鋼鐵。 “都八月十五(中秋節)了,還去高密拉煤,大車小輛,來來往往,看上去熱鬧,其實是一種形式主義。家里的笊籬都拿出去了,過年都沒鍋下餃子了。到大集體吃食堂時,開始沒東西吃,開始餓死人了?!?span lang="EN-US">
都做泥塑,成分不同,對待的政策也有區別,貧農是個別談話,中農就是大喇叭喊,對地富,則是戴上高帽游街。抓商販,砸模具,打擊制作人,把畫板都劈了,燒了。
“不干不行,我偷著干,白天不行,就晚上做。那時的錢好使,掙點,就能貼補家用。家庭需要,還要多做幾個?!?span lang="EN-US">
10歲開始,到現在,近70年過去了。70年來,他的生活沒離開過泥巴。這,正是他的犀利和率真。他的泥塑處處透著簡約,正是華君武希望的“粗中帶細”和“柔中有剛”。
“泥塑有一百多個品種,仔細研究的人不多?!梓胨妥印?,現在只有我能做得了?!?span lang="EN-US">
2005年,聶希蔚成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2006年開始,兩年一次,國家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2年,聶希蔚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聶希蔚19歲結婚,媳婦泥塑手藝也很好,一直給他做助手。他們有3個兒子,兩個女兒,只有大兒子在搞泥塑。兒子用模具生產,一年能做三四萬件,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客戶。但聶希蔚還是用手工來制作,一般不用模具。 “總結我這一生,多虧了聶家莊的這個手藝,這條道,覺著不坎坷,是直路,為什么不走?”(作者:張延慶)
聶希蔚泥塑作品
武財神
金玉滿堂之一
金玉滿堂之二
十八羅漢之一
十八羅漢之二
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