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5
聶家莊高密泥塑代表產品—叫虎
高密泥塑的歷史
高密泥塑產自山東高密聶家莊,起源于明代萬歷初年,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梢姰敃r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后,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后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孫悟空”、“牛郎織女”等傳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
高密泥塑實際上是姜莊鎮聶家莊泥塑,它的發源地在東、西聶家莊,后因民間藝人的流動,在鄰近的高家莊及仁和、夏莊等地也有同樣個體小型的生產活動。
據聶氏家譜記載和老藝人的回憶,他們的先祖是在明代初年,從河北省泊鎮遷來定居的。約在明代隆慶年間,因生活困難,一個叫聶福來的村民,為混口飯吃,便做起“鍋子花”來。用泥土磕出的泥托,形似覆扣的鐵鍋。中間放火藥,頂部留一小孔放置燃芯,以供節日期間人們燃放煙花。后來在外型上逐漸增添了幾個品種,并且稍加粉飾,形象簡略,少有色彩,燃放完后還可留看一時。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在原來“鍋子花”的基礎上,民間藝人已向做泥娃、泥獅、泥虎、泥猴等各種動物方面發展,基本上形成了泥塑。到清代嘉慶年間,即進入成熟期。這時的泥塑由靜態變成動態,由無聲變成有聲。如叫虎、叫雞等等。
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使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
經過本莊藝人們世代相傳,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使其由粗到細,由簡單造型到復雜結構的生產演變,民間藝人們將工藝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泥塑開始向著多樣化發展。發展成為現在的形、色、聲、動俱佳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品有“叫虎”、“搖猴”、“搖蟬”、“叫雞”、“座獅”、“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與祝英臺”、“劉海戲金蟾”、“八仙”等70多個品種。
近些年來,由于聶家莊泥塑藝術的不斷提高,逐漸贏得了人們的贊賞和認可。這些產品自進入市場以來,久銷不衰,供不應求。高密泥塑,粗獷豪放,構圖完整,色彩艷麗,獨具一格。因此,在參加全國舉辦的民間工藝美術展覽中連連獲獎,被收入《中國民間工藝大典》,曾到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1984年在北京展出期間,聶家莊泥塑中的關公、關平、周倉組合,被評為“中國一絕”。1987年赴日本展出時,受到日本觀眾的一致好評。聶家莊泥塑還被宋慶齡基金會收藏,并作為禮品贈給外國貴賓。
聶家莊泥塑圖片欣賞
高密泥塑的風格特點
高密姜莊鎮聶家莊的泥塑造型憨樸,著色濃艷,分成手工捏塑和模具磕制兩種,在全國泥塑中別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靜有動,并多能斗趣、發聲。不少作品動靜結合,形聲俱備,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叫虎”豎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掛桃紅大花,額涂朱筆“王”,既威風凜凜,又嬌艷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嘯聲發出。一物在手,平添無窮樂趣,實屬國內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高密泥塑用來打底的白粉和彩繪的顏色都要均摻水膠,這是為了加強顏色的附著力,然后上色很麻煩,要先在品色里放入適量的魚眼膠溶解,并且將碗放入一個鐵鍋中,鐵鍋里加少許水,加熱。等到碗內色料的溫度達到一個恒溫時才能開始上色,你需要什么顏色就烤什么顏色,這樣子是為了保持泥塑長時間不褪色。而且為防止顏料亂流,一般多選擇天氣比較冷的時候來畫,這樣畫出的紋線,才不走樣,易凝固。然后按工序一道道渲漆點染,這種做法有點特別??赡苁且驗椴馁|或其他一些原因。上色的步驟一般來說是是先大后小,先廣后狹,先粗后細。 還有不要忘了,涂完顏色過后要往上面涂一層明油(雞蛋清兌水或者是松香也可以),這個叫罩膠,是為了保護顏色長時間不脫落的。
聶家莊高密泥塑圖片欣賞
聶家莊泥塑制作工藝
聶家莊泥塑在題材上注重了兩個方面。一是借鑒了年畫中的有關吉祥如意的題材,如對獅、麒麟送子等等。二是適應兒童玩趣的心理,借取有關內容進行創作。如豬八戒背媳婦、搖猴、七品芝麻官等??傊?聶家莊泥塑一是觀賞類,二是玩耍類。此外,也有個別民俗供奉品。如關公像、廟會上的拴孩等。聶家莊泥塑在向多樣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形、色、聲、動、趣”特點。
形,因題材而多形,造型拙樸而優美。聶家莊泥塑抓住物象的主要特點加以夸張,使其在似與不似之間具有意的體現。如泥叫虎的造型就是頭大、嘴大、腿粗、身小。
色,因受高密年畫的影響,色彩艷麗而不俗,大紫、桃紅巧借用,總的看來色彩是以大紅、大黃、大紫、桃紅、大白、大黑及綠的和諧組合為主。并且用色概括簡約,有的幾乎不能再省筆,在著色時借鑒了民間年畫中的涮花和局部涂金和敷膠上明油的方法,從而顯得在色彩上既有暈化效果又有貴重之感。
聲,因有哨設鼓能出響,推拉搖吹即發聲。在有關塑品中,凡是能活動的地方都是兩部分組成,上面連貼著羊皮或厚皮紙,體腔內空心處安裝能發響的葦哨,這樣推拉搖動即能叫能響,如叫虎。再如有一種搖孩是身部貼有紙鼓,只要用手搖動即可發聲。
動,因在有關塑品中,藝人們巧妙地利用了彈簧和皮筋的特性,有意將它一動,塑品就會擺動起來。如近似不倒翁的“芝麻官”,在它的脖部和帽翅上都裝有彈簧。又如,有一種搖猴在挺棒處按有皮筋,也能產生擺動作用。
趣,在動的前提下產生的一種特殊效果,如:“芝麻官”正因為它不倒且不停地動,再加上五官描得眉開眼笑,以此逗人發笑,耐人尋味。再如“盒子孩”是一個有哨的小泥孩,連著盒底上的彈簧,關在盒內,當打開盒蓋時,小泥孩會蹦出來叫響一聲,令人趣味橫生。
聶家莊泥塑,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這與它的具體制作程序是分不開的。以泥孩和泥叫虎為例,其制作工藝流程大體如下:
選土。將地下尺深處處的粘土挖出,再加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黃土混拌,然后灑水潤透。
搓揉泥團。將混拌的泥土加適量水后,放在木板上用腳蹬搓,或用木棒多次敲砸,以增強粘性,用手揉到粘貼度合適后備用。
備細干土。民間藝人常用隨風刮起又落到路邊的細干土,此土顆粒極細。
做泥餅。將泥團中的泥分別用手掌壓成泥餅,可邊壓邊用,厚度要適宜。
上模做胚。在事先做好的模具上均勻地布滿一層細干土,以便用來脫模。隨后將泥餅放在模具中用手指遍按。尤其是凸部要按出來。在另一面的模具上同樣按泥,按好后將兩面模具對起來,再用手指伸到兩模對起的空洞里,將對接的泥縫按好,用手指控制厚薄度,處理好泥縫后,在泥孩的底部或泥虎的接體處,將做好的泥餅按上。泥餅按好后,用竹片刮平,在泥叫虎腹中的葦吸處要留好氣孔,最后脫模晾干。
修整泥胚。在泥胚晾曬到半干時,用薄刀片修去多余的泥,等干到一定程度用砂紙打磨,使其圓滑。
做葦哨。用較細的蘆葦桿分段割出,然后在一端用刀削成有一定斜度的口,再用薄膜或油紙隨著斜度的口按好,如單響可在一端,如雙響可在兩端按好。
按哨。將做好的葦哨用膠固定在叫虎腹中留出的氣孔上。越嚴越好,以防過夏因潮漏氣。
上皮紙。用厚皮紙剪成條,先在叫虎的頭腰部用水膠圍一圈貼好,留好接口,將尾部上去后,再合皮紙接縫,身和尾泥胚的距離大約留有2厘米左右。
刷粉。在火鍋中將土粉子或利得粉加上水膠熬成湯狀,邊熬邊用,把泥胚全部刷白,加膠要適量,如果膠多了干后會起皮。
著色。多用品色,先淺后深,根據自己的想像著上色,在此注意涮花的運用。
貼毛。在叫虎的頭頂和耳部貼上白毛加以裝飾。
目前,市場上雖然各類玩具頗多,但聶家莊泥塑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人們的歡迎。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支持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下,民間藝人不斷研制和開發新品種,使聶家莊泥塑逐步從玩具向收藏品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