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章追溯了山東高密聶家莊泥塑的歷史淵源,分析其藝術特色,重點闡述其造型與色彩的獨特魅力,以及其與高密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相互影響的內在聯系。聶家莊泥塑有著樸素的、直接的民間文化訴求,既是老百姓傳達民俗生活情感的載體,又是勞動人民原生態的精神家園,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和審美層面的內容。
【關鍵詞】聶家莊泥塑 造型 色彩
一、聶家莊泥塑發展探源
山東高密,古稱夷維,高密人創造了以泥塑、剪紙、撲灰年畫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這些藝術形式成為高密人尚文習藝、熱愛生活的見證,也是中國民間美術的奇葩。
高密泥塑,主要指地處山東高密西北姜莊鎮的聶家莊產的“泥玩藝兒”。歷史上,聶家莊人曾經有家家戶戶捏泥玩兒的繁榮景象。聶家莊泥塑包含了豐富的民俗精神層面的內容,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在特定的民間文化土壤中生長、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聶家莊泥塑的產生約在明朝萬歷年間,最早的雛形非常簡單、粗糙,是用泥巴做外殼,中間裝上火藥制成的一種簡易煙花,主要供人們在春節或正月十五燃放觀賞,被稱為“鍋子花”?!板佔踊ā睕]有任何顏色裝飾,造型也不講究,制售的目的只是體現制造節日氣氛的功能性,這就是聶家莊泥塑的前身。
考察高密的民間藝術可以知道,聶家莊所處的姜莊鎮周邊是高密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的發源興盛之地,而年畫的產生、發展、成熟都要早于泥塑,所以,聶家莊泥塑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中深受高密年畫尤其是撲灰年畫的影響。清康熙年間,聶家莊泥塑開始向專門供觀賞和泥玩具兩個方面發展,并開始使用顏色裝飾,但此時的泥塑還是不動、不響、不逗趣的“呆玩藝兒”。至清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才真正進入成熟期,發展到會動、會叫、會逗趣的“活玩藝兒”,聶家莊泥塑才真正發展成為聲色并茂、造型精美的民間藝術品。
二、生動傳神的造型
經過長期的實踐,聶家莊泥塑的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漸臻成熟,其造型特點與制作工藝密不可分。制作一件精美的泥塑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大致有如下特點:
1.造型大膽夸張,注重表神寫意
任何民間美術的造型都有其形成的特定文化土壤,聶家莊泥塑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由粗糙實用的“鍋子花”,到形、色、聲、動兼備的藝術品,撲灰年畫對它的影響最為深刻,直接證據就是聶家莊泥塑的許多術語和撲灰年畫是一樣的,如“粉臉”“開眉眼”“勾線”“描金”等。撲灰年畫最大的特色就是“純手繪”“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等年畫藝人的藝訣反映出撲灰年畫的寫意性和繪制速度。聶家莊泥塑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這些技法和造型特點,大膽夸張,注重表神寫意。人物的五官刻畫精致傳神,而四肢和衣飾及道具等只是塑出大致結構和形狀,代表作是兒童玩具——“搖啦猴”,其基本造型簡化成圓柱形,分上下兩部分,中間由皮革相連,設色及描繪極盡寫意性,如在圖像頭部畫一鮮紅的倒桃形,再點上兩個黑點做眼睛,口鼻略去,就成猴子臉兒了……身上再點幾筆花卉圖案進行裝飾,輕輕搖晃即可發出“唧唧呀呀”的聲音,像嬰兒咿呀學語,成為孩子最喜愛的玩具之一。
2.造型形象多樣,善于吸收姊妹藝術
民間藝術往往反映了百姓樸素的民俗觀念,高密泥塑的題材離不開“喜慶、吉祥、有趣”,這與撲灰年畫、剪紙是同源的。高密泥塑的很多造型來源于年畫、剪紙、寺觀壁畫,這種把二維的藝術形象進行三維立體化的創作方法,是高密民間藝人考察老百姓精神需求的共同反映,如武財神關公的塑像是高密家家戶戶過年要供奉的財神爺,在泥塑作品里,直接取材做成塑像,人物造型及衣飾與年畫中的形象如出一轍。
高密剪紙藝術蜚聲海內外,聶家莊泥塑同樣吸收了許多剪紙的形象,如泥老虎、搖猴、叫雞、對獅等作品的造型及裝飾,稚拙簡約,幾近于剪紙。還有一些造型形象來源于當地的民風民俗的需要,如“拴娃娃”,舊時誰家有求子的愿望,就到“娘娘廟”里去“拴娃娃”,即燒香、跪拜禱告,花錢從廟里的主持那里“請”回一個泥娃娃,回家虔誠地供奉起來。這種泥娃娃高約20厘米,借鑒年畫中的娃娃造型,紅襖綠褲,身上滿飾意筆花卉,懷抱鯉魚,面部除了鼻子呈現立體的凸出,眉眼以及嘴巴無須塑出,均是勾線染色,而這種泥娃娃也正是以“好福相”在高密民間廣為流傳。
蠟燭臺是傳統節慶日供桌上必不可少的祭祀用具,而對獅燭臺,就是兼具實用和裝飾雙重功能的代表性作品,其造型淵源來自鎮宅辟邪的石雕對獅,逢節日或喜慶場合燃燭之時,獅子頭頂大放光明,以示吉慶。這類兼具多種功能的作品總是有廣泛的民間市場,這也是聶家莊泥塑的一大特色。
3.造型構思巧妙,聲、動、趣并茂
清代中期,聶家莊泥塑的造型和裝飾已經非常成熟。今天我們看到的代表性作品,如叫虎、吉娃、對獅、叫雞等均已大量流行于市。在風格上形成了“形”“色”“聲”“動”四大特點。形,是形象多樣、造型唯美;色,色彩鮮亮、艷而不俗;聲,有叫有鼓、能響能聽;動,是設計巧妙、動作有趣。很多作品既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又是老百姓傳承百年的“綠色”玩具。
為何聶家莊泥塑在發展過程中融入更多的“聲”“動”元素?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泥塑藝人所傾向的玩具功能。在玩具功能的開發中,藝人們匠心獨具,甚至有很多“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空氣動力、彈簧、皮革、哨音等手段吸引兒童的興趣,成為數代人童年的美好記憶。
三、喜慶熱烈的色彩
在民間美術里,色彩的使用與傳統的鄉土觀念、宗教觀念、倫理觀念、道德觀念等相互交融滲透,使民藝樸素的審美內涵變得異常豐富。民間藝術的色彩設置都是以表達吉利祥瑞的觀念為主,紅火熱烈的色彩效果是聶家莊泥塑設色的重要特征。
1.重視色彩的象征性
聶家莊泥塑用色既講求對比、協調為原則的視覺效果,又重視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節日喜慶氣氛都與象征吉祥的大紅、大綠分不開,在聶家莊泥塑中,這兩種顏色是代表喜慶吉祥的最佳配色,而其他常用的色彩主要有黑、橘黃、天藍、桃紅、深紫、淺粉(用于膚色)等。黃色是富貴用色,藝人有“紅配黃,喜煞娘”的順口溜;另外還有利用金銀色裝飾人物的衣飾、器具等,以顯示豪華與富貴。重視色彩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聶家莊泥塑作品增加了其社會性和文化性內涵,體現出泥塑藝人樸素的生活態度和對藝術價值取向的理解和表達。
2.善于吸收年畫用色
聶家莊泥塑還可以被看作立體的“高密撲灰年畫”,兩者比較,它們都有追求鮮艷醒目而又柔和動人藝術效果的特點。無論年畫還是泥塑人物的面部,都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重點,它們有共同的繪制名稱——“開眉眼”,都是先刷一個潔白的粉臉,然后撲腮紅、點胭脂、畫嘴唇……其造型和設色順序均一致。聶家莊泥塑還吸收了撲灰年畫涂“明油”和“刷畫”的技法,加強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顏色過渡效果,如聶家莊泥塑的代表作——叫虎,在全部的色彩完成后,在重點部位涂明油,使作品顯得光亮、新鮮,大大提高了對老百姓眼球的吸引力。
聶家莊泥塑的設色具有“寫意性”的特點,一方面與吸收撲灰年畫的技法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也是制作玩具需要較高的生產效率決定的。
3.設色考究,艷而不俗
在聶家莊泥塑制作過程中,首先在泥胚上涂白色作為底色,稱為涂粉,并特意將泥塑的面部及正面的部分涂厚,彩繪時各種顏色先后排序流水作業,前一種顏色晾干后再繪后一種顏色;調色時,加入骨膠,調成適宜濃度,使顏色深淺恰如其分;加入骨膠的作用一是增加透明度,二是易于著色。
聶家莊泥塑大量使用主觀色彩和對比色配置,如紅綠、藍橙、黃紫等強烈的補色對比?!凹t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色彩飽滿、艷麗,形成喜慶熱鬧的裝飾氛圍。
聶家莊泥塑既注重藝術性又注重精神性,造型于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這種極具特色的造型和色彩既是觀念的、歷史的,又是現實的、審美的,不僅訴之于視覺,同時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和濃郁的民俗氣息。聶家莊泥塑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藝人謀生的手段,也是廣大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它見證了民間藝術的藝術價值及生命力,在更加注重民族文化傳統的今天,聶家莊泥塑作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會繼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引起更多世人的矚目。
參考文獻:
[1]高密縣志編纂委員會.高密縣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
[2]政協山東省高密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C].1991.
[3]孔新苗.齊魯民間造型藝術[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4]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5]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6]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