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德源:濰坊文化藝術網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
濰坊袖珍風箏
一、鳶都濰坊
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
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
二、寓意象征
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
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托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志,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煉,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里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30余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里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F在的濰坊風箏,由于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鐘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制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龍頭蜈蚣風箏
三、主要特點
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采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
濰坊風箏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夸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四、體系流派
今日的濰坊風 箏藝術品種繁多,由于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1、傳統民間派
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其特點是:
(1)民間風箏的制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
(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 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2、傳統藝匠派
由于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制乃至設計制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現代創新派
近年來,由于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F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蝴蝶風箏
五、風箏歷史
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于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后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云端?!薄扒迕?,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耙话偎娜招『?,冶游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憋L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新中國建立后,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志。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六、制作方法
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1、扎
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扎成,扎骨架的工序有: 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后,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鰲l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托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冕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2、糊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托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涂漿糊后,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干了之后,用刀把多余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制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后繪,也可以先繪后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后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干,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后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后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3、繪
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采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藍三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艷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后,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睘H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盡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郁的特點。
4、放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游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游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七、主要類型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 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弊?、“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鐘、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濰坊藝人扎的“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扎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發放時,必須先將尾部和身部逐漸放起,再靠身部幾十節圓方形風箏將沉重的龍頭提升到空中。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龍頭蜈蚣風箏
八、著名藝人
1、楊長嶺
男,1945年1月出生于濰坊楊家埠。受祖傳技藝的熏陶,從事楊家埠風箏扎制藝術四十余年,善于博采眾長創新發展。探索研制出“集浮雕立體、巨型板翅”為一體的創新巨型風箏。其特點是面積大但起飛平穩;用料考究扎糊精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堪稱濰坊楊家埠創新風箏的代表人物。 1988年4月, 串式風箏《天鵝》獲第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三等獎,被濰坊風箏博物館收藏。1989年4 月 ,大型軟翅風箏《降龍伏虎》獲第六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一等獎,被濰坊風箏博物館收藏。大型自由體風箏《飛向太空》獲濰坊一等獎和創新獎。1990年4 月,中型立體風箏《奔向未來》獲第七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世界風箏十絕獎,被濰坊風箏博物館收藏。出訪日本比賽,其作品《龍頭蜈蚣》 獲世界風箏大賽七佳獎被日本收藏。1991年.4 月,立體筒式風箏《巨龍騰飛》獲第八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獲優秀作品獎 。1992年4 月,超大型立體風箏《天鵝》(復線式)獲第九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優秀作品獎 。1993年4月, 串式風箏《二龍戲珠》獲第九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特別創新獎1994年4月,38平方米風箏《鷹王》獲第十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特別獎,收入《濰坊風箏全集》1995年4 月, 66平方米《龍騰虎躍》獲第十二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世界最大風箏獎。1996年4 月,67.5平方米《龍鳳呈祥》獲第十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最大風箏獎。1997年4月,44.12平方米《 吹簫引鳳》獲第十四濰坊國際風箏會全國最大風箏二等獎。1998年4 月, 36.16平方米串式《虎虎生威》獲第十五濰坊國際風箏會獲創新風箏二等獎。 1999年4月,巨型風箏《天鵝》獲第十六濰坊國際風箏會獲濰坊最大風箏獎 。1999年10月,風箏《世紀騰飛》獲濰坊慶國慶“宏源杯”風箏創新大獎賽民族文化獎第六名。 2000年4月,立體軟翅《世紀飛龍》獲中國首屆風箏創新作品大獎賽銅獎。
2、張效東
字道一,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人。自幼跟爺爺學習雕刻,繪畫,風箏扎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眾長。創新扎制了聲,光,電一體的動態風箏,堪稱風箏一絕。其本人在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多次獲獎,先后被授予“濰坊風箏明星”“濰坊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199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風箏專家”稱號。2003年被編入寒亭區志大詞典,濰坊美術名人錄。曾多次應邀前往塞舌爾,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國講學,傳承風箏技藝,文化藝術交流。并受到愛新覺羅毓巖,書法家啟功,歐陽中石,董壽平等人的贊譽題詞。其扎制的風箏作品“金雞報曉”被國家郵政部選中并作為郵票發行。國內外新聞媒體多次采訪報導,稱其為“風箏怪才”是當今風箏界的一代宗師,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為民間文化傳播和風箏創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其部分作品被國內外各大風箏博物館收藏。
3、陳善庭
即陳扎彩,俗名陳啞巴(1822~1874年),是同治年間有名的風箏藝人。陳善庭擅長人物風箏。他把擅長的人物風箏改扎家禽走獸,制作了各式各樣的為群眾所熟知、寄托了勞動人民質樸深厚感情的“十二生肖”風箏。
4、張衍祿
張衍祿風箏手藝一般,他得以躋身于十一家風箏世家,是受惠于他所開的風箏鋪。他20歲是就開了風箏鋪子,有趣的是他邊賣風箏,邊介紹風箏典故,講授扎制手法,顧客是先聽再看后買,所以大家都很熟悉他,信任他。
5、牟秀蘭
濰坊民間藝人牟恒幫之女,代表作是桶形風箏。其中彩繪牡丹是她的拿手好戲,故人們送她綽號“牟丹”。她制作的“牡丹仙子”,是依照她已彩繪好的畫稿設計造型的,實際上是一種合線風箏,也叫做合放風箏。造型是根據人物和實物的形狀扎制,加已工筆彩繪。風箏骨架是人物和盛滿牡丹的花籃。
6、郭遒馨
(1902.12.20~1978.3.4),字蘭村,以字行。國畫家、工藝美術家, 濰城區城里人。 他出身于書香之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愛美術。1919年12月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上學回濰后,與同學好友赫保真、傅柳坪組成研究國畫的“益社”,并拜濰縣著名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為師,又參加了上海美專的函授學習。1922年在 “益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濰縣同志畫社”,他為主要成員之一。
7、胡敬珠
(1893~1964年)。濰坊著名的風箏藝人,11歲起學扎風箏。他扎的第一只風箏就是龍頭蜈蚣式樣,形態美,工藝精巧,彩繪鮮明。他的拿手杰作是串式風箏,腰節,用料,大小,厚薄都十分講究。他講究竹節對稱,以保證起飛效果,再加上蒙面時松緊適度,放飛易起。據天津風箏藝人回憶,胡敬珠串式風箏的制作方法,曾被一風箏藝人用記錄本抄寫在風箏愛好者手中廣為流傳。胡敬珠中年在扎制濰坊龍燈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且是一名“快手”。
8、楊同科
楊同科是今楊家埠風箏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同科繼承和發展了濰坊楊家埠風箏的創作方法。一方面詳細研究了楊家埠年畫和風箏的有關資料,總結了老式木版三色風箏的民間傳統精華,保持了楊家埠木版三色風箏的傳統,又創新發展了風箏的題材和品種。
9、楊萬善
曾用名華南,達善,濰坊市人。人們曾把他與楊家埠的風箏區分為:楊家埠的風箏為“婆婆鞋風箏”,楊萬善的風箏稱“萬善風箏”。他制作風箏,多屬于象形類,以板子,桶式為主。楊萬善的一大貢獻是,創新和發展了“濰坊風箏碰”的制作技藝。他曾家藏北方的和南方的風箏碰二十幾種,他制作的碰是在舊式框架結構基礎上,用竹條綁扎,能上天撒花,還能返回地面。
10、韓連溪
濰坊城區人,出身手工藝家庭。從未拜過師,卻很會“偷師”。他受牟家風箏技藝的影響,憑者自小掌握的首飾制作技藝,集當時各家之長,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他扎制的硬翅風箏,構圖奇特,代表作是“八仙飄?!薄疤K武牧羊”“鐘馗捉鬼”“李逵探母”“仙鶴童子”等。在1993年春天濰坊的一次風箏大賽中,他制作的硬翅風箏,扎制別致,起飛平穩,轟動了會場。
11、康萬香
(1899~1964年)。濰坊市東關后門街人。他能創作出各種造型不同,色彩不同的龍頭,不少民間藝人贊揚他創作設計的龍頭“構思獨到,色彩相宜”。他制作的風箏大多是龍串。從他扎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造型和色彩上,似乎可見民間風箏大色塊,重彩的工夫,又有濰坊風箏高手們的寫實風格,被人們稱為“康派”。
12、孫永春
1924年生,祖父孫文彩是扎彩藝人,靠做畫匠,學銅匠過日子,父親孫德紹,字舉信,生于1883年,是濰坊當代很有影響的一位民間風箏藝人。1928年,全家在濰坊東關鎮武閣外開了“慶春風箏鋪”。孫永春12歲開始跟父親學扎風箏,以串式最拿手。其作品取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