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1:首屆網展序--核雕藝術源流
據傳說遠古人鬼混雜,人們不得安寧,后植桃樹劃界陰陽分離。人們佩戴桃核去災辟邪,久而成習流傳至今。后經能工巧匠琢磨和文人墨客介入,發展成為我國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形式。
在中學語文教課書中的“核舟記”描述了明朝王叔遠雕刻的蘇東坡等夜游赤壁的作品,精湛絕倫,遺憾的是沒有物證。清末皇宮中一刻佛珠藝人善此技藝,傳與一名叫張大眼(外號)的人,此人藝成回鄉(山東諸城),以此為生,后授都渭南(濰坊市人),都傳與其子都蘭桂,都蘭桂雕的“北京馬拉轎車”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等獎,其弟子考勤緒字功卿作品曾作為國禮贈前蘇聯領導人,其珍貴價值可見一斑。
核雕藝術的發展一直比較封閉,古代都為皇家貴族所擁有,改革開放后,此類作品才開始面示于廣大群眾,故知者少,見之更難。
核雕藝術是民族藝術之精華,身為一名核雕業余愛好者,雖才疏學淺、技藝不精,但愿將拙作獻丑于世,以呼喚更多的愛好者和參與者。為核雕藝術的弘揚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自心慰矣!
文章2:明不失機品有味,有緣之人一點通
《北京馬拉轎車》之品鑒
品鑒此作品,先要了解桃核這種材料,再去審視會更清楚,桃核表面紋里彎曲復雜,壁內孔洞錯縱貫通,選表面能畫出一條直線不中斷的桃核實在難求,而此作品要雕六條兩面三組平行的線條,此非全憑技能可掌控的,更多關鍵在未知機緣,了解這些因素,在把玩觀賞之余才品味到您的掌中之物是如何與眾不同,尚可雅趣自得,濃郁而有回味,奇-巧-難造就了它獨特的身泣,如果換一種材料,那也就沒味了,其因就在緣、藝無價。60年代老師生前雕的一件《北京馬拉轎車》毛主席作國禮贈于蘇聯前總統,由此也可見一斑。
桃核雕刻作品有擺件、掛件和印章,有適應不同年齡和文化素質階層相匹配的作品,各取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