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武強年畫是河北省武強縣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武強年畫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其構圖豐滿,線刻粗獷,設色鮮亮,裝飾夸張,節俗特色濃厚,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武強年畫除大量民間題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時代變革,以表達人們對國事的關心,對人生的美好期望。
武強年畫經過歷代藝人的苦心經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流派,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曾被人們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間民俗、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而享譽國內,馳名海外。
中文名稱:武強年畫
產生時間:宋末元初
常見作品:《喜鵲登梅》、《春牛圖》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調: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
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
目錄:1簡介 2溯源 3藝術特色 4傳承意義
武強縣是著名的民間年畫之鄉,地處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屬衡水市管轄。武強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其豐富的內容是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武強年畫在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一帶很有影響,是春節期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個畫種。武強年畫的制作工藝是先把圖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紙上,再點染上各種顏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畫。武強年畫最早印制灶王爺、天地神、門神較多。
2006年12月24日,武強年畫參加了在西安舉辦的“首屆中國木版年畫聯展”。此次展覽是年畫實物作品展示,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陜西省文化廳聯合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美術研究中心承辦。
武強年畫最早可上溯到元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達到了鼎盛。近年來,武強年畫在不斷傳承以往創作精髓的同時不斷創新,2005年總銷量近1000萬張,受到廣泛稱贊。
聯展中,武強年畫館相關專家及衡水市兩名從事刻板、印刷的著名傳承人共帶去參展作品60多幅、年畫老版2套,用于向國內同行操作表演武強年畫的大概制作流程。參加此次活動的還有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江蘇的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福建的漳州木版年畫等16個傳統木版產地的精美年畫。
二、溯源
據現存資料考證,武強年畫產生于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相傳,明永樂年間,山西省洪桐縣藝人到此以后,促進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起初是民間畫家親筆畫,逐漸發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時人煙稠密的武強南關,便是"家家點染,戶戶丹青",形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畫產地之一。到了清乾隆、嘉慶時進入全盛時期,當時,全縣各種年畫生產廠家和作坊達到近千個,從業者萬余人。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被稱為年畫之鄉的南關,擁有144家畫店,周圍40多個村莊數以千計的農戶有年畫作坊,其中規模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設有160多處批發店,行銷河北、山西、陜西、內蒙古、遼寧等十幾個省。 后因地理交通狀況的變化而逐漸衰微,民國時期的戰亂導致武強年畫業迅速萎縮,僅有四十余家畫坊開門經營。20世紀40年代初,武強年畫藝人與晉察冀邊區的美術工作者一同創辦“冀中年畫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石家莊大眾美術社”,武強年畫由此得以復興并有所創新。1949年后,武強縣40家畫業作坊合并為武強畫廠。武強年畫幾經滄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強年畫社”,武強年畫得以正式出版發行。它對武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過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楊柳青年畫的細膩繁復、富麗多彩相比,武強年畫更有農村氣息,風格粗狂,色彩簡單濃烈,頗受歡迎。1985年,建立了武強年畫博物館。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伴隨著民俗文化的發展歷史,映照出燕趙文化的蹤跡。河北農村歷來有"鬧春"的習俗,每逢春節,慶?;顒訌呐D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是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盛大的民間藝術節。臘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家家戶戶清掃、粉刷庭院房屋,然后人們把從集市買回來的武強年畫貼在門上、室內、灶房、倉房、水井、馬廄,把土地爺的神像貼在神龕上,既寄托人們祈福禳災的美好愿望,又為平日清貧冷淡的農家小院增添了節日的喜慶。
三、藝術特色
武強年畫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完全手工制作,手傳口授,世代沿襲,經久不衰。因受其原料及工藝制約,在形式上提煉概括,在色彩上歸納夸張,在構圖上勻稱飽滿,在內容上從人們喜聞樂見出發,以現實為根據夸張變形,大膽取舍,著重突出主要部分,色調鮮明,對比強烈,局部服從整體,每幅畫都有一個主色調,更具有農村氣息,風格粗獷,色彩簡單濃烈,頗受歡迎。武強年畫最早全用手工描繪,叫生筆畫,產量較少,價格較高。隨著木版印刷術的發展,便采用半印半畫以至全部套印了,但要經過繪、刻、印三道工序來完成。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有門畫、窗畫、炕畫、斗方、條屏、貢箋、燈畫、對聯、中堂畫、年歷畫等幾十個品種,有單幅、對幅和多幅連環畫等不同形式。內容大致可以分為驅兇辟邪、祈福迎祥、戲曲傳說、喜慶裝飾、生活風俗五大門類,根據勞動人民祈求人壽年豐、大吉大利的心理,通過四季花木、時鮮果品、動物形象等組合的畫面來表現吉祥的喜慶氣氛,采取象征、比擬、夸張、雙關等表現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譽為中國農耕社會的縮影、農民藝術的象征。
武強年畫一般在春節前上市,以滿足人們貼年畫的民俗需要。內容主要有六神(天、地、灶、倉、財神及弼馬溫)圖像,為敬神活動所用,以祈求來年幸??堤?;祝福祈祥圖,如《吉慶有余》 、 《劉海戲金蟾》等;鎮妖辟邪圖,如《鐘馗》、《門神》等;反映世俗風情的,教人勤勞善良,修養品德的,如《女十忙》、《男十忙》、《漁樂圖》、《打圍郎》等,表現了男耕女織、捕魚打獵的農耕社會民俗;有諷刺不良品行的,如《愛錢鉆錢眼》、《扶上桿兒掇梯子》等等。一些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戲曲故事也進入武強年畫的題材內容,如《三國演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傳》、《嫦娥奔月》等。 傳統的武強年畫,其題材多為氣氛熱烈,符合勞動人民祈求人壽年豐、大吉大利的心理,表達的是人們熱切的希冀和愿望,像"五谷豐登"、"福祿壽"、"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強年畫的主要內容。它采取象征、比擬、雙關等手法,表達出民間藝術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畫一只喜鵲站在梅花枝上,則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畫一條金絲鯉魚,就取名"連(蓮)年有余(魚)"等等,都是通過畫面上的事物來象征寓意吉祥的內涵。
武強年畫更多的是采用十連環畫形式,即一張紙印多幅畫,表達一個故事。此類作品常取材于傳統的戲曲故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楊家將”、“呼家將”等。這種畫人物突出,眉目清秀,體態傳神,不僅給人以藝術享受,而且使人從完整的故事中受到啟示和教益。
從刻版上來說,武強年畫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發揮出木刻刀韻的效果。在著色上,以大紅大綠為主,色彩強烈、鮮明,風格獨特。在歷次鑒賞會上,國內外美術界無不認為,武強年畫主題突出,結構嚴謹,畫面清晰,線條粗獷,人物形象健美,舉止體態傳神,堪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江蘇桃花塢年畫、四川綿竹年畫、河南朱仙鎮年畫相媲美,是中國年畫中一支絢麗多彩的花朵。
四、傳承意義
武強年畫藝人和美術工作者,在繼承傳統木版年畫的同時,創作了許多新年畫。有些年畫改為絲絹印線、人工敷色和宣紙木版套印的高檔產品,有的還鑲綾邊托裱成畫片和軸畫。這些精制的年畫古樸美觀,是中國木版年畫中一枝絢麗的花朵。1979年,武強年畫被命名為河北省名牌產品,發行范圍遍及中國,有的還遠銷國外。
隨著時代的變遷,審美意識的嬗變和其它藝術形式的影響,新一代武強年畫藝人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大批新作。另外,美國、奧地利、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專家、學者也來到武強縣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F在,武強年畫還走向世界,遠銷日本、美國、法國和東南亞各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博物館、日本大和文化館都珍藏著大批的武強年畫。
河北武強縣年畫博物館的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中,年畫無處不在:院門有門神,家門有財神,堂屋有中堂,墻上有墻畫,床上有床畫,灶上有灶王爺的畫,牛廊馬廄都不能落下。各類年畫各就各位,絕不含糊。然而,現在的農家,已鮮見這種情景,即使在年畫產地,也很少能在農家看到年畫的蹤跡。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武強縣的馬習欽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