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6月09日 21:45:45 來源:新華網
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中華世紀壇,觀看正在這里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這是溫家寶和木版年畫制作大師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攝
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來到中華世紀壇,觀看正在這里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這是李長春在欣賞無錫工藝大師的精微繡制作。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新華網北京6月9日電(記者 李斌) 6月9日是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今天分別來到中華世紀壇,觀看正在這里舉行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
由文化部主辦、6月8日開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分為年畫、剪紙、皮影、木偶、染織5個專題,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覽通過展板、實物、現場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成果。
上午10時30分,溫家寶來到中華世紀壇。走進年畫和剪紙的制作表演廳,他和天津楊柳青年畫、漳州年畫、樂清細紋刻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人親切交談,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情況。在山東濰縣年畫傳人張殿英的展臺前,溫家寶駐足停留,拿起刻刀仔細端詳:“這是您的工具?”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溫家寶說,《詩經》中有句話:“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思是說,我們做斧柄時,只要按照先人傳下來的斧柄的樣子去做,大體能像。做出來的雖然不是同一把斧柄,但是同根同源。即觀斧造斧,斧砍斧削,互為其根,互為其本,這就叫一脈相傳。面對張殿英制作的32米長的《農家樂》木版年畫,溫家寶贊揚:“構思得好?!?/span>
81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邦棟來自浙江樂清,擅長樂清細紋刻紙,聽了他的介紹后,溫家寶說,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三句話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在場的人們異口同聲說:“講得好!”大家鼓起掌來……
隨后,溫家寶來到皮影展廳和木偶戲展廳,和現場觀眾一起饒有興致地觀看了湖北皮影戲《武松打虎》和陜西木偶戲《賣水》,并為演員們的精彩表演熱情鼓掌。走進染織展廳,在一臺臺微縮織機模型前,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名錦名繡作品前,溫家寶仔細聽取專家的講解,不時詢問有關問題。溫家寶來到湘西土家族織錦的制作現場,認真觀看織錦的制作工藝,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物質性,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和物質性結合在一起。物質性就是文象,非物質性就是文脈。人之文明,無文象不生,無文脈不傳。無文象無體,無文脈無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兩者要很好地結合起來。人類文明只有代代相傳,才能不斷豐富發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參觀結束時,溫家寶對文化部門的同志們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幾百年、幾千年傳下來的,為什么能傳下來,千古不絕?就在于有靈魂,有精神。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文脈就是一個民族的魂脈。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我們不僅要保護,也要繼承、發揚和創新;不僅要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也要學習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出,不僅是一種文化教育,也是一種精神教育。
下午4時30分,李長春來到中華世紀壇,饒有興致地觀看展覽,與民間藝人親切交談,不時詢問有關情況。李長春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綿延的象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利用和創新、發展的工作,以創新發展促進保護利用,積極開拓民間藝術產品的國內外市場,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進一步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加強宣傳普及工作,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文化部等部門負責人陪同觀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