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貼吧
2012-10-02 23:58
一匹綠繡斑駁的古銅奔馬昂首揚尾,咆哮嘶鳴,三足騰空,右后蹄踏著一只飛燕,宛若騰云駕霧,萬里馳聘!這件舉世罕見的古代青銅藝術珍品,借翩翩飛燕襯托奔馬馳騁如飛的神速,又能憑飛燕為基座擴大馬蹄的著地面積,使重達八公斤的銅奔馬全部支撐力落在一蹄之上,既輕盈又穩健,真是構思奇巧,獨具匠心,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力學原理于生產、生活和工藝美術制品的高超技藝。這不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馬踏飛燕”嗎?可是,甘肅武威出土的這件東漢時代的隨葬古銅珍品,怎么會陳列在濰坊市工藝美術展室明亮的櫥窗里呢?
原來,這件藝術品是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仿古青銅器組的同志們,仿照原件復制的。這種仿制古代青銅器的工藝,被稱為仿古銅,是濰坊的特種工藝之一。復制品的形制、裝飾和色澤等,都與原出土的“馬踏飛燕”繪形繪色、判若一物。觀賞者在這件神韻如故的藝術品面前,總是交口稱贊、愛不釋手!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朝代起,奴隸工匠們就掌握了很高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他們把青銅熔液灌注在雕有花紋的陶范里,鑄造出青銅器。青銅時代標志著人類從石器時代向物質文明邁進了巨大的一步,比鐵器時代更源遠古老,頗具古文明的神秘色彩。青銅器是我國古代文化瑰光璀燦的珍寶,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和初期封建社會的物質文明,青銅器的鑄造與繪畫、雕刻、鑲嵌相結合,形成了我國古代的青銅器藝術。千古青史一瞬而過,萬代陳跡斑斑駁駁。隨著自然與社會的變遷,大批青銅器或銹蝕殘破、或流散失落,或沉埋湮沒。當今人們只能從歷史滄桑中見到青銅時代的一些風毛鱗角,或者從古代墓穴的發掘中得到一點意外收獲。
這些古香古色的青銅制品,可登大雅之堂,蔚然壯觀地陳設在豪華的賓館客廳里,也可以作為稀世珍品收藏在家室的條案幾架上,既能使人賞心悅目,又能供人博古通史,所以深受國內外有識之士垂青,也頗為考古家、鑒賞家、藝術家和古玩收藏者們珍愛。
但是,由于青銅器制品多是珍貴文物,原件稀少,非常人可陳列賞玩,尤其是那些無價可估的孤品,就更使人可望不可及。為了滿足人們對青銅文物的渴求,彌補青銅古玩的不足,仿制古代青銅器的工藝應運而生。
濰坊仿古銅出現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當時,為古玩收藏家和古玩商人修理青銅器的藝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就進行仿制一些小型青銅器的嘗試。這些小件仿古銅產品,受到古玩商的歡迎,于是,濰坊仿古銅工藝便由小到大,逐漸發展成熟起來。
濰坊仿古銅產品,仿制的是古代青銅器中的各種爵、鼎、尊、卣、鬲、斝、匜、觶、觚、盤、爐、佛像和動物、人物形象等。這些古代青銅器各有其特定的形制、紋飾和色澤,仿制時必須因器施藝,才能取得形真色似,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工藝要求的嚴密性,帶來了工藝過程的復雜性。
仿古青銅器的生產,需經過制膜、翻砂鑄造、修花整理、聯接、著色等主要工序。制模,包括制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要求造型真切,輪廓清晰,紋飾和結構特點也大體如許。翻砂鑄造,一般采用鑄造翻砂法;精細制品則要用難度較大的拔臘翻砂法。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層次有序,表面光滑,內無崎型,塊面邊緣符合規格。聯接,根據不同制品,采用不同方法,使器物成為整體。要求準確、牢固、平滑、不留痕跡,渾然一體。著色,根據原件銹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做到形真色似,給人以真假難辨的實感。僅以濰坊仿古銅表面處理而論就有出土銹、家藏銹、黑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六種技法。
解放前,仿古銅工藝掌握在獨家小戶的個體手工業者手里,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道路,發展極為緩慢。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奇花放異彩。濰坊成立了研制仿古青銅器的專門機構,組織人力大搞調查研究,為玄祖基等老藝人配備徒弟,開辦試驗室,不斷改進制作技術,迅速擴大生產規模,由屈指可數的幾個品種增加到數十種,產品質量明顯提高,而且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有了新的突破。例如前面講到的“馬踏飛燕”,按原件規格復制的銅奔馬,雖在很受歡迎,但由于體積大,份量重,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攜帶不便。為了給古代藝術插上翅膀,讓她飛的更快更遠,仿古銅小組的同志們不再拘泥于原件規格的限制,大膽革新,迅速研制出了中型和小型的銅奔馬,任憑買主選購。這一改革,使產品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數量,又滿足了買主的不同要求,所以倍受人們的歡迎。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古墓中的隨葬品——長信宮燈,是一件工藝水平很高的珍貴孤品,人們難得一見。但是,濰坊仿古銅卻巧奪天工地把它復制了出來。這是一件青銅制品,造型為一個宮女端坐持燈,器面遍體鎏金。宮女頭部、右臂以及燈座、燈盤、燈瓦皆可拆卸。內外兩片活動燈瓦,可供任意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幅度。這件青銅藝術品,通高四十八厘米,人高四十四點五厘米。其形制、裝飾和色澤等與出土原件微妙微肖,難辯真假。另外,那些小巧玲瓏,古樸精致的觀音菩薩、笑面臥佛更是價廉物美,暢銷日本和東南亞諸國。
近年來,仿古銅在跟其它姊妹藝術的結合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例如“四扇博古掛屏”,就是仿古銅工藝與木制漆器嵌銀工藝相結合的成功之作。每扇掛屏上各鑲嵌兩件仿古銅制品,共八件。這是仿照古代的八種立體銅器變形為浮雕而釷嵌的。用不同方法處理,鐘和觚呈綠銹,爵和鐳嵌銀絲,卣和鬲為鎏金,觶和甗為鍍銀。這種別開生面的藝術交融,使產品金碧輝煌,風雅古典,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并在全省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多次獲得一等獎。
當前,在祖國百花齊放的春天里,仿古銅藝術如盤根錯節之古木上綻放的奇花異卉,如深山老林里不可多見的幽蘭,是祖國古代文明晶體的再現。濰坊工藝美術藝人們巧奪天工勝千古,使青銅古器生新輝,讓這些古色古香的藝術珍品展翅飛翔、四海流芳,在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宏揚中華民族之光!
2012-10-09 20:59
仿古銅老藝人玄祖基
李銘瑞
玄祖基,字子建,出生于1911年9月29日,住濰縣城里西門里大街。幼年入私塾讀書,因家境貧寒,中途輟學,即隨家人干活謀生。
1929年經親友介紹,在西門里劉家過道跟劉茂修學徒,制做仿古銅。學徒期間,既無工錢,又不管飯,還要給師傅家干些雜務活,技術一點不教,都是偷看或從師娘那里偷學來的。三年期滿出徒回家,湊了點資金,自己在家里制作仿古銅。由于他心靈手巧,精研細作,所制仿古銅形相逼真,價格公道,深受顧客贊賞,北京、天津等地的古董商多慕名而來,登門選購。隨之家庭生活亦有所提高。
為了制作和經營方便,他在城里東門里大街路南(原大十字口與興隆街中間)租了幾間房,開設了“基古齋”商店,專營仿古銅和古玩。銷北京最多,其次是濟南、上海等地。主要批發給一些古玩商家,貨發出后,再進一些瓷器、玉器等在濰縣銷售。在此期間,他對仿古銅的研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并為他后來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2月1日(農歷正月初八日),因一個日本漢奸看上了基古齋商店的地址,想開旅館,因此以“八路嫌疑”的罪名,抓走他和父親。在獄內,嚴刑拷打,吃盡了苦頭,差點送了命。經變賣家產,托人調停,把房子讓出后,才將父子二人放出。但店鋪倒閉,生活無著,他二人只好干泥瓦匠維持九口之家的生活。
日本投降后,1946年又在城里東門大街租房,開設了“金石山房”商店,主要經營古董玩物,因為他對考古有所研究,因此許多古玩商人都前來找他鑒別真偽,特別是古銅器、古瓷器、字畫等。但是,當時因國民黨發動內戰,治安不穩,經濟衰落,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已無閑情逸致,對仿古銅、古玩無人問津,生意難于維持,而被迫停業。
濰縣解放后,凡有技術專長的都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與關懷,例如:仿古銅、核雕、木版雕刻、刺繡、風箏等老藝人,都參加了工藝美術研究所,專門從事研究和創作。在新舊社會苦樂殊異的變化中,他深感覺黨的溫暖和新社會的優越,而精神煥發地投身于他的專長——仿古銅技藝。他不管夏日酷暑和冬季嚴寒,從事于翻砂鑄銅,捏制模型。還經常外出采集資料,有時忙的廢寢忘食。他一心撲在工作上,爭取早日出精品,由于他的艱苦努力,先后制出難度較大仿古銅器50多處,滿足了古物鑒賞家和有關方面的要求。他所仿造的馬踏飛燕、長信宮燈,名聲遠揚,在廣交會上受到了外商的高度贊賞。1978年他又研制了四扇屏,集嵌銀、鎏金、仿古銅于一體,這是他的獨特創新,至今全國仍是空白,在全國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特別創新大獎,并指名他去北京參加一九七九年全國工藝品老藝人代表大會(因當年5月1日去世未能參加)。他對古玩文物的鑒賞,對古跡文物的見多識廣,在濰坊也是少有的專家。另外,他所扎制的蜈蚣風箏,鑄造的銅印,也是濰坊第一流工藝品。由于他的成績卓著,曾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表彰和獎勵,是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的連年標兵和先進工作者,已獲得仿古銅老藝人的光榮稱號。他的代表制作有“馬踏飛燕”、“長信宮燈”、“毛公鼎”等精品。
馬踏飛燕,又稱銅奔馬,原件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系東漢時期的隨葬品,這件精美的古銅器,是舉世無雙的孤品,民間能見到或多看幾回的人就很少了。他仿制的銅奔馬,昂首揚尾,三足騰空,在后蹄踏著一只飛燕,宛若騰云駕霧,馳聘飛行,這具按原件規格復制的銅奔馬,綠銹斑駁,古色古香,與原件相比,難辨真偽。據說,當時全國有幾家仿制銅奔馬的,都因重心不準,難于站立,只有他的仿制品一次成功。此品照原件尺寸仿制體積大、重量高(約重8公斤),如遠道而來的外國友人購買,確有攜帶不便之慮,為此他還研制了中型和小型的銅奔馬,為外賓購買攜帶提供了方便,使我國著名的仿古銅藝術品銷行的更加廣泛。
長信宮燈,是歷史古銅珍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仿制,他雖年逾花甲,體格不佳,還是依然去北京故宮博物院拍下了長信宮燈全貌的照片,回濰后立即投入制作。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連接、著色等復雜工藝,終于仿制出形真色實,惟妙惟肖,真贗難分的歷史文物仿制品——長信宮燈。
毛公鼎,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陜西岐山縣出土的珍貴歷史文物,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七十年代末,他根據僅有的墨拓,細心揣摩,反復試驗,制出模型,樣品還沒有拿出,他卻與世長辭 ,后經他的三位徒弟,完成了他這一宿愿。
玄祖基一生從事于仿古銅工藝,勤奮好學,苦心孤詣,取得了卓著技藝;但他從不保守,解放前他收了兩個徒弟,解放后在工藝美術研究所收徒弟五名,因工作調動,現只剩下玄興海、季傳志、武春香三人。他言傳身教,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細心關懷,并打破了仿古銅不傳女人的封建舊觀念。他去世后,他的徒弟,繼承師傅的遺志,刻苦鉆研,努力學習,勇于創新,為仿古銅事業,做出了一定的成績 。
玄祖基一生從事于仿古銅工藝,他兢兢業業為工作,常年勞累不叫苦,不幸在晚年患有心肌更塞癥,因醫治無效,于1979年5月1日與世長辭,終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