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5 14:11:20
瀕臨渤海之濱的古城濰坊(原稱老濰縣)歷史文化淵源深厚,特別是手工業的繁榮給濰坊的發展寫下了燦爛的一頁。在清代就有“南蘇州、北濰縣”和“八千繡花女,五百銅爐匠”的美譽,可見濰坊當時經濟發展之盛況。
在眾多工藝美術產品的發展和繁榮的同時,產生了工藝美術奇葩——仿古青銅器,然而真正意義上對“仿古青銅器”這一概念進行歷史定位和完善的應該肇端于舉世公認的清代大收藏家、金石家陳介祺。據濰縣史料記載,清光緒初年,濰縣有一叫胥綸的銅器工匠,生性聰敏,手藝精巧,曾鑄造假銅制漢印、仿古青銅器及古代造像售于市,當陳介祺買走并發現是假貨后并未責難,反而盡出其收藏的三代青銅器、六朝造像和印章等與他共同研討,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錄著作使胥綸仿制的青銅器內涵更加充實,工藝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顯著提高。
解放后,濰坊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仿古青銅業余制作組,1972年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重新成立并恢復了仿古青銅的研制和生產。
濰坊仿古青銅器定位高古,基本參用古法中的“立式翻沙成型”和“撥臘翻砂”法仿制,青銅原料的銅錫成份配比按照各時期器物的特點要求來操作。正宗的仿古青銅器銹斑藥液以中藥成份為原料,涂抹氧化后形成的銹斑經久不掉,隨著時間的推移,銹斑更加豐厚,色澤顯現古青銅器之韻致。
經過歷代匠師的不斷努力研究和挖掘,使青銅藝術的各種工藝得到空前的恢復和發展。例如“墨漆古”、“鎏金銀”、“錯金銀”、“嵌金銀”等已經運用自如,形成了濰坊仿古青銅藝術的獨特風格。2006年11月,該項目被推薦申報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