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2014-05-05
濰坊風箏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生活情味,向以扎、糊、畫、放聞名全國,享譽世界。濰坊于1988年4月1日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
濰坊風箏早在明代,就已普及民間。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藝術同中國傳統畫技熔于一爐。
濰坊風箏,曾有城鄉兩大派系,城區風箏有文人畫家參與,主張精巧細致;鄉間風箏價廉多產。
城區風箏藝人有清代同治年間的陳啞巴(佚名),明末清初有王福齋,唐洪亮兄弟,后有胡景珠,郭蘭村兄弟等。陳啞巴專扎制“人”風箏,精扎善畫,起飛高穩。王福齋是畫家,他創作的風箏色彩淡雅,形象生動。唐家風箏色彩濃艷。郭蘭是著名畫家,其風箏重寫實,講畫工,形象逼真。胡家風箏和孫家風箏,主要是用圖案和花紋式,色彩醒目鮮明。此外,還有孫德昭、康萬香、韓連溪、陳宣、楊萬善、于道南、裴心泉、楊樹禮等多人。
鄉間風箏以楊家埠、三里莊、南胡住村等村為主,楊家埠(今屬寒亭區)風箏最著名。楊家埠是我國三大木版年畫產地之一,是濰坊風箏的主要產地。其風箏特點是色彩強烈,裝飾性強,風格與年畫相似。每年產量很高,占濰坊風箏銷售量的第一。產品以“人”風箏為主,印畫結合。楊家埠風箏藝人有楊萬慶、楊萬東,后有楊同科。
三里莊風箏善風色紙,以“燕子”居多。箏身骨架僅用三根竹條,一豎二橫。南胡住村吳家產的風箏最多,產品是“軟翅燕子”,色彩扎法很簡單。
建國后,濰坊城鄉各家風箏在題材、造型、色彩等方面相互借鑒,使濰坊風箏發展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形成了工藝精巧、造型大方、形象美觀、起飛高穩、內容新穎、式樣繁多的地方特點。
濰坊風箏,在扎制結構上,可分串式、筒式、硬翅式、軟翅式、板子式五大類。舉凡人物、花卉、飛禽、走獸、昆蟲、水族以及天上人間各種器物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