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濰坊,是一個風箏大都市。風箏,古稱“鳶”,濰坊又稱濰都,鳶都,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漢族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風箏,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檔絲絹蒙面,手工繪畫。工藝與美術的結合,體現了風箏的玩賞價值,隨著國際風箏交流的逐漸頻繁,風箏這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在新形勢下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品。其種類有軟翅類,硬翅類,龍頭串式類板子類和立體桶子類等。它不僅被廣泛用于放飛、比賽、娛樂,而且已經成為美化人們生活的時尚裝飾品。風箏是濰坊的象征,每年的風箏節是濰坊以風箏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活動。濰坊風箏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逐漸形成了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傳統風格與藝術特色,和京式風箏、津式風箏等交相輝映,鼎足而立。寓意象征濰坊制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于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托著人們的理想和愿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娛樂品。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托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志,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皆宜的娛樂,健身活動。在陽光明媚的春天,人們手牽引線,或在春山,或在平原,或在白沙無際的海灘前后奔跑,臂、腿肌肉得到了鍛煉,眼睛得到調整,氣血為之暢達,這對人的生命是多么有益啊。伴隨著風箏的興盛,濰坊風箏又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的家庭成員,以商品的形式進入流通,糊制風箏成為一種職業,是一種重要生計。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濰縣城里的風箏作坊和店鋪就有 30 余家,清明時節在集市上攤的有數十戶,外地客商在這里絡繹不絕,生意十分興隆。濰坊風箏,由于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鐘愛,伴隨著國際濰坊風箏節的連續舉辦,已成為當代濰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過海。聯結起了與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成為濰坊市經濟騰飛的巨大杠桿。濰坊風箏的制作,也走上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新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進入了風箏發展的新時期。
特點。濰坊風箏具有濃郁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采眾家之長,特別在風箏的造型結構和繪畫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畫的工藝移植到風箏上,把國畫的傳統技法,運用到風箏的繪制上,形成了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風箏的一個重要流派。濰坊風箏的藝術造型特點和風格: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品種繁多、起飛靈活。在中國的風箏家族中,濰坊風箏歷史悠久,題材豐富、廣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選用,設計的夸張變形,畫工的年畫技法,以及放飛的巧用力學原理,構成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神韻,蜚聲古今中外。
體系流派。今日的濰坊風箏藝術品種繁多,由于風箏藝人和各行各業的風箏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的知識結構,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體有如下三種:
1.傳統民間派。濰坊民間風箏,從歷史上看,是相對宮廷風箏和藝匠風箏而言的:在現代,則是相對現代新式風箏而言的。其特點是:(1)民間風箏的制作者,多數是農民和手工藝人,一般地說,在藝術上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他們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直觀感受和審美習慣,無拘無束地表達理想和愿望。他們的風箏,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風格,都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2)民間風箏大都是結合清明、重陽節這些傳統節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題是有選擇的,形式講究裝飾性。(3)民間風箏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紙糊,不甚講究,但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4)民間風箏受地域性文化、經濟、風俗習慣的影響,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觀摩、磋商,加之祖傳、世襲的因素,所以,民間風箏帶有古老傳統的色 彩,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創作。
2.傳統藝匠派。由于出現了賣風箏的生意,專職風箏藝匠也就應運而生。在濰坊歷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畫家也參與風箏的繪制乃至設計制作,使濰坊風箏中出現了十分考究的精品。當然,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買不起,而買這些風箏的有錢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藝人訂作,這就是那句流傳下來的諺語所說的情況“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舊朝代更換期間,一些宮廷風箏藝人流落民間,也促進了藝匠派風箏的發展和提高,使其帶有宮廷風箏莊重、華貴的特點。傳統藝匠派對濰坊風箏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使濰坊風箏從一般的玩具,上升為有價值的工藝品,成為濰坊漢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現代創新派。由于廣大專業美術工作者、科技人員、工人、城鎮居民踴躍參加風箏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在繼承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嶄新的現代風箏?,F代風箏的主要特點是重視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造型簡潔、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風箏的悠久歷史。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于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后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據《濰縣志稿》載:“本邑每逢寒食,東門外,沙灘上??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云端?!薄扒迕?,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曾做過七年濰縣縣令的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懷念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 蝶斗春歸”,把濰縣的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耙话偎娜招『?,冶游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濰縣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寒食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濰縣成了國內外聞名的風箏產地和市場,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市場的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憋L箏飄洋過海,被帶到美國、日本當作藝術珍品館藏起來。新中國建立后,濰坊風箏作為濰坊市的象征,更加受到當地人民的珍愛和重視。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志。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濰坊風箏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濰坊國際風箏節的意義。濰坊國際風箏會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并有眾多海外人士參與的大型地方節會。自1984年起至2013年已成功舉辦30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國際風箏會的舉辦,讓世界了 解了濰坊,也使濰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為了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節會牌、唱好節會戲的新路子,從第16屆開始,嘗試市場化運作的辦會模式,使風箏會越辦越好,吸引了眾多游客,風箏會期間還同時舉辦了魯臺貿洽會、壽光菜博會、濰坊工業產品展銷會、昌樂珠寶展銷訂貨會、臨朐奇石展銷會等經貿活動。據不完全統計,風箏會期間,前來濰坊進行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經貿洽談、觀光旅游、對外交流、理論研討、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