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30 風箏緣99
歷史資料記載,中國風箏的四大產地是: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近代以“濰坊風箏”最著名并聲譽海內外,2006年“濰坊風箏”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風箏制作技藝》項目之首。
一、“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
追溯“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即:濰坊地理環境的特定自然因素、濰坊歷史人文因素和“濰坊風箏”材質、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特征。
(一)濰坊的地理環境,為“濰坊風箏”的發展創造了特定的自然因素
濰坊地處山東半島中部“膠萊平原”的邊緣,“膠萊平原”又地處魯沂山脈(魯山海拔1108、沂山海拔1132)和膠東半島丘陵地區的中間;東南—西北方向的“膠萊平原”,南北一直延伸到廣闊的渤海和黃海;魯沂山脈和膠東半島丘陵地區中間的“膠萊平原”就成了半島性氣候和渤海、黃海季風的天然風道。濰坊一年四季風力資源豐富,特別是每年春季,春風浩蕩,濰坊及周邊地區都是良好的風箏放飛場地。大自然賦予了“濰坊風箏”得以長久發展的自然地理條件,這是濰坊特定區域環境發展風箏的自然因素。
(二)濰坊的歷史人文因素,使濰坊成為中國風箏的發祥地
中國風箏的誕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中國風箏起源于山東省,更確切地說起源于濰坊市。濰坊與風箏有不解之緣的主要原因是:有史以來,中國風箏發展的關鍵人物與濰坊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風箏最早的雛形:“嫘祖始蠶”。黃帝元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嫘女是世界上蠶桑絲綢的偉大發明家,這一發明澤被中華,惠及全球,在中華和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篇章。到夏代,傳說夏代寒浞的后裔在濰坊寒亭一帶養蠶時,從樹葉迎風起落得到啟發,而“以竹簚為骨,綴以鳥羽,形如鷂鷹,迎風送入空中以驅鳥雀護蠶。”這是風箏最早的雛形。
中國歷史上第一只風箏:據史料文字記載,中國歷史上第一只風箏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墨子與魯班相繼研制而成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35年-公元前86年)在《史記》—《韓非子·外儲說》中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西南)“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至于“飛一日而敗”的原因,這里暫且擱置不議)?!赌?。魯問篇》中記載:“公輸子(魯班)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與魯班都是東周魯國人,居住在魯山。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魯山即現在濰坊市青州西南的魯山山脈。濰坊是中國風箏的故鄉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記載了。
“膠萊平原”民間放風箏習俗對韓信的影響:韓信是歷史上將風箏用于實踐的較早者。西漢初(公元前202年)韓信困項羽于垓下,用風箏“四面楚歌”瓦解楚軍和用風箏測量未央宮距離的故事,在國內外風箏界是人所共知的。劉邦于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封韓信為齊王,在此以前,韓信曾在臨淄、濰坊、高密一帶平息當時齊國的征戰有兩年之久?!澳z萊平原”民間放風箏的習俗對韓信將風箏用于軍事和測量未央宮距離之舉是有一定影響的。
濰坊歷史上文人墨客與濰坊風箏:風箏在唐代已入詩,宋初已入畫,元代已入戲。明清代時代已入小說。翻開中國文學歷史的畫卷,瀏覽那浩如煙海的文化藝術寶庫,從漢賦唐詩宋詞,到元曲明畫清代小說,以風箏為題材者不計其數。濰坊歷史上文人墨客與濰坊風箏都有不解之緣。僅舉國內外較著名的幾例:
北宋時代,濰坊諸城籍的張擇端在中國著名的風俗畫卷《清明上河圖》中,就將東京汴梁兒童引線放風箏的情景畫在了自己這一著名的傳世作品上。給我們后代留下了研究風箏的寶貴資料。同時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的風箏造型可以看出,北宋時代的風箏藝人已從單一的鳥類造型向多種類型發展。
宋代的濰坊高密人侯蒙(1054——1121)《臨江仙。風鳶》詞:“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苯栾L箏表達自己的崇高志向。
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是我國的“風箏大師”和“風箏圣人”。曹學芹的祖母就是濰坊昌邑人。據說曹雪芹在幼年(七歲前),曾多次(有說曾三次)跟隨祖母來濰坊昌邑省親。從《紅樓夢》這部巨著來看,全書有許多章節都涉及到風箏。其中,對風箏名稱、種類、造型、色彩的描述,幾乎完全與現在的“濰坊風箏”一致。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在濰縣即現在的濰城區做過七年的知縣,在《懷濰縣二首》之二里,曾用“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的詩句來形容濰縣春天風箏活動的盛況。在《罷官作》詩二首中寫道:“老困烏紗十二年,游魚此日縱深淵。春風蕩蕩春城闊,閑逐兒童放紙鳶?!庇纱丝梢姰敃r濰城春天放風箏已成習俗。
濰坊近代歷史上最早的風箏賽會和最早的風箏展覽:濰坊最早的風箏比賽于1933年春。當時民國濰縣縣政府根據民眾要求,決定從此每兩年舉辦一次風箏賽會。,首屆濰縣風箏賽會在縣衙大堂開幕。來自全縣的80只風箏參加了比賽。1935年清明節的第二屆濰縣風箏賽會在縣城南關操場舉行,篩選60多只風箏參加了比賽,場外有上萬人觀看。1937年清明節,第三屆濰縣風箏賽會在縣城中心的白浪河沙灘舉行。參加比賽的90多只風箏多達60多個品種?!短旖蝻L箏魏》的創始人“魏元泰”等許多外地的風箏名人和愛好者參加了這次風箏賽賽會。1937年日本大舉侵華,1938年濰縣淪陷。至此,濰縣的風箏賽會停辦。
濰坊最早的風箏展是1941年4月在濰縣縣立中學舉辦的“郭蘭村創作風箏展覽”,展出各種歷史人物、禽鳥、草蟲風箏百余件,造型優美,色彩鮮明,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濰坊畫家郭蘭村的風箏不僅是放飛的娛樂品,又是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對濰坊風箏藝術的發展頗有貢獻。
濰坊之所以成為當今的“世界風箏都”,除近代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外,這里還有上述人文歷史的淵源。濰坊人也因此感到了自豪和驕傲。人文歷史的沿革和民間傳統習俗的承傳,是“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發展的人文因素。
(三)“濰坊風箏”材質、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特征是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因素
1、“濰坊風箏”材質特征的歷史淵源
“濰坊風箏”的面料主要以輕薄的絲織材料為主,也用纖維較長韌性較好而輕薄的紙質材料;骨架以質輕、挺拔、有韌性和彈性的竹材為主。以上材質的兩點是“濰坊風箏”材質的兩個特征。
由于歷史和民俗的沿革與承傳,風箏在濰坊已是民間普及的工藝品。因此,“濰坊風箏”制作的取材也趨于濰坊區域民間的特有和方便?!盀H坊風箏”面料之所以用絲織材料為主,其原因是:從夏代寒浞時代起,濰坊一帶就是養蠶抽絲的基地,清代初期,濰坊就是全國著名的絲綢產地。濰坊昌邑的絲綢在清代中業就遠銷南洋地區了。
“濰坊風箏”骨架材料以竹材為主,除了歷史上的“公輸子(魯班)削竹木為鵲”外,清代濰坊的手工業極為發達,素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清代著名的“揚州八怪”鄭板橋稱“濰洲即是小蘇州”。當時濰坊的竹編業很發達,所以風箏骨架采用竹材制作,也是獲取用材比較方便的緣故。
2、“濰坊風箏”民間文化藝術內涵的特征
歷史上,“濰坊風箏”分“細貨”、“粗貨”兩大類?!凹氊洝敝笧H縣(即濰城區)風箏藝人為官宦達貴、文人墨客賞玩的精品:“粗貨”指以楊家埠為代表農村制作的供民間百姓娛樂的商品,兩大類風箏各有特色。精品風箏從骨架到繪畫細膩考究,體裁豐富、品種繁多、造型逼真,面料一般用絲絹,繪畫多采用工筆畫法,精品風箏不但適用于放飛,也是室內裝飾陳設玩賞的高檔工藝品。商品風箏粗放價廉,面料一般采用年畫紙,繪畫多采用楊家埠木版年畫手法,一般用年畫“品色”繪畫,年畫畫法的色澤鮮艷、對比強烈,“品色”圖案風箏在空中放飛的展示效果好。
“濰坊風箏”的題材內容極為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活潑,具有與中華民族傳統歷史文化相呼應的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以物抒情,“濰坊風箏”可表現各種人物歷史故事、天地鬼神傳說、人間器品文物、山水魚鳥花草等等。我們專業委員會有一副自己的對聯:“竹絲紙絹演乾坤萬物;扎糊繪放抒人間情懷”(“竹絲紙絹”是“濰坊風箏”的四種材料,“扎糊繪放”是制作“濰坊風箏”的四種技藝)。這副對聯概括了“濰坊風箏”特有的民間文化藝術內涵特征。如歷代少年兒童所喜愛的風箏多是動物、飛禽、魚蝦和“劉海戲金蟾”、“和合二仙”、“童子愛蓮”、“百子圖”等兒童圖案風箏。社會各階層不同的市民商人等則喜愛“吉慶有余”“蓮生貴子”、“鴛鴦戲荷”、“吉祥如意”、“五谷豐登”、“五子奪魁”、“財神增?!钡葓D案的風箏。文人墨客則喜愛“歲寒三友”、“功名富貴”、“風戲牡丹”、“連升三級”等圖案風箏。而老年人則喜愛“鶴壽延年”、“八仙過?!?、“福祿壽”、“老壽星”等圖案的風箏。而達官貴族則喜歡象征權勢的“龍鳳呈祥”、“天官賜?!?、“龍紋”、“鳳紋”圖案的風箏?!褒垺笔侵腥A民族的象征,濰坊風箏的代表作——“龍頭蜈蚣”風箏在國內獨樹一幟。
風箏是民間文化藝術的良好載體,正因為“濰坊風箏”具有民間文化藝術內涵豐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等特征,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承載力、傳播力、親和力而久經不衰,因而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深受歷代人民歡迎。
二、“濰坊風箏”的宣傳載體的巨大作用
(一)“濰坊風箏”提高了濰坊的知名度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金量
“濰坊風箏”在國內外國際風箏及工藝品博覽會和國際風箏大賽活動中,成績優異,榮獲大獎和金獎不計其數。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曾經作“濰坊風箏”專場展出。1958年在春季廣交會上,200只濰坊老鷹風箏被外商搶購一空。從此,“濰坊風箏”開始走上國際舞臺。1960年,“濰坊風箏”藝人胡敬珠的“龍頭蜈蚣”傳到了南美洲,并轟動了墨西哥城。1980年,“濰坊風箏”代表中國參加在加拿大蒙利特島舉辦的“世界展覽會”。1981年夏,“濰坊風箏”參加了法國巴黎福爾耐圖書館舉辦的“中國傳統藝術品展覽會”。1982年1月,“濰坊風箏”在名古屋展出,轟動了全日本。1983年3月,濰坊的“龍頭蜈蚣”、“鳳凰”等風箏參加了聯邦德國萊比錫博覽會。1986年在荷蘭的國際風箏博覽會中榮獲“特別獎”。1990年“濰坊風箏”分別在意大利和法國的國際風箏博覽會中榮獲“金風箏獎”和 “特別獎”。1982年“濰坊風箏”在國家輕工部組織“第一次全國風箏評比”中,濰坊風箏代表隊僅以0.8分之差落后東道主天津而居全國第二名;“濰坊風箏”在第一屆至第五屆“全國風箏邀請賽”中連續榮獲團體第一名,每屆榮獲的單項金獎都在六塊以上;在第一屆至第三屆“國際風箏邀請賽”中,兩次榮獲團體第一名和多塊單項金獎?!盀H坊風箏”在國內受到了高度的評價。1984年在全國首開先河組織了國際性的“濰坊國際風箏會”。自1984年以來,已連續成功的舉辦了二十八屆國際風箏會;1988年,濰坊被眾多的國家薦舉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世界各國風箏組織在這里召開了國際風聯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濰坊由此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風箏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中心。我們中國人在國外一亮風箏,外國人就會豎起大拇指說:“weifang.kite”(濰坊風箏)。有時跟外省市的風箏朋友在一起,我們真有點不好意思?!盀H坊風箏”在國內外的聲譽提高了濰坊的知名度,也提高了“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金量,所以2006年“濰坊風箏”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風箏制作技藝》項目的第一位。
(二)“濰坊風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
濰坊以“濰坊風箏”為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載體對外宣傳聯誼,“文化打臺,經濟唱戲”促進了濰坊市的招商引資和改革開放,在濰坊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積極地作用。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說:“這幾年,各地利用文化和經濟活動結合進行對外宣傳,如濰坊的國際風箏會,自貢的恐龍燈會等,也是成功的?!?/span>
濰坊是全國著名的手工業城市,素有“二百鐵匠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萬臺織布機”的美稱。除風箏外,濰坊的嵌銀硬木制品,仿古銅器、木板年畫、字畫拓片、布玩具、核雕、絨繡、刺繡、花絲首飾、泥玩具、撲灰畫、剪紙、面塑等等、等等的工藝品都有著悠久的歷史。2003年我們做過一次社會調查:濰坊市工藝美術的品種占全省工藝美術品種的53.6 %。這一些工藝美術品都可以與“濰坊風箏”有機地結合起來,開發成與風箏文化藝術相關的工藝品。我國早在金代就把放風箏活動和風箏不同的優美造型圖案鑄制到“西京官造”的銅鏡上,做為皇室貴族的高檔用品。宋代磁州窯燒制的瓷枕也繪有“嬰戲風箏”的圖案。明代也將“雙童戲風箏”圖案燒制在青花碗瓷器上。由于放風箏這一活動被歷代人們所喜愛,這一題材也極容易被社會所接受。我們的先輩已這樣做過,我們完全可以仿照古人的做法,將優美的風箏造型和放風箏的美術工藝題材移植到其它相關的工藝品上。這樣的工藝品不但能夠被市場所接收,同時也更加豐富了我省工藝美術和民間文化藝術題材的內容與生命。
“濰坊風箏”特定的地理環境自然因素和歷史人文因素;“濰坊風箏”的材質和民間文化藝術內涵的特征;“濰坊風箏”在國內外的聲譽,促成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誕生和這一“國際性品牌活動”的長足發展。使濰坊由此聲譽世界,促進了濰坊市的全面發展。由此也證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進作用。
本文撰稿:
陳玉林—中國黃河風箏協作區副主席
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風箏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
濰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濰坊市濰城區風箏藝術研究交流協會會長
2011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