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2 來源:鳳凰網山東綜合整理
高密三絕之撲灰年畫
高密三絕之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山東高密地區漢族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從現有的資料看,現在中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三十多個村莊。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后在重點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高密三絕之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以色代墨,著色濃重,色彩艷麗,形象追求動感,結條豪放流暢,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在豐滿圓潤中不失雋秀感。撲灰年畫揮豪放、推拙粗獷、古樸、典雅,兼工重寫是它的精髓。題材有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仕女娃娃等,把年畫與年俗活動緊密結合,深受民間歡迎。
撲灰年畫的制作工藝相當復雜。藝人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這樣,一張畫稿可以撲成數張。“撲灰”之名便由此而來。起稿、撲灰后,再加手繪,經落墨(勾線)、粉臉(粉手)、開臉(圈臉)、熏臉、涮臉手、烏眼(點睛)、開眉眼、立眼(粉眼)、點嘴、絲發(耙頭發)、上色、涮道(染道)、涮花、磕花、描粉畫金、耙胡子(摟胡子)、罩明油、刷邊裁邊等一整套20多道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
高密三絕之剪紙
高密三絕之剪紙
高密剪紙是山東省高密市漢族民間藝術三絕之一。高密剪紙包括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它的流傳同高密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 高密剪紙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象征性強,造型樸實夸張,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1994年高密被評為“全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其剪紙已被日本、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及國內諸多民間藝術愛好者所收藏。
高密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根據剪紙的寓意,還可以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在高密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新年的氣氛就出來了。喜花是結婚時張貼在新房室內家具和器物上的。壽花和喪花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墻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墻上和屋頂上的?;邮且路?、鞋、帽、兜肚、枕、床帳、門簾等繡制圖樣時所依據的范樣。剪紙藝人們每剪成一個圖形,就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熏烤,烤黑,然后把剪紙圖形取下,然后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底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繡之用了。這樣,圖樣就一代代傳承珍存下來了。
高密剪紙的內容也是很有講究的。吉祥圖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是農民熟悉的對象,也是他們表現的主要內容。
高密剪紙表現的題材范圍非常寬泛,歷史傳說、神話、故事、戲曲人物、花鳥草蟲無所不包,并廣泛服務于當地風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被譽為“高密三絕”之一,并在全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高密三絕之泥塑
高密三絕之泥塑
高密泥塑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工藝品。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高密三絕之泥塑
山東高密聶家莊是中國的泥塑發源地之一,作品樸拙、雅俗、艷麗、大氣,富有濃郁的地方氣息,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欣賞水平的提高,聶家莊的藝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大膽借用“撲灰年畫”的色彩,在題材和內容上不斷創新,順應了當地民俗的需要,受到人們的歡迎。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歷年間,這里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后,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后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發展,并且涂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 題材豐富,有“孫悟空”“牛郎織女”等傳奇故事。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