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新聞網
高密新聞網 2008-11-26 16:26:15
剪紙是中華民族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作為一種原生態民間藝術,較之其它諸如民歌、民樂、民間書畫等藝術門類,它似乎從末受到歷代文人的關注而被加工改造過,故其藝術形式和藝術特色相對保持著長時間穩定性、純真性和傳承性。剪紙藝術是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漫長的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各地人民無不植根于自己的地理環境、風土民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剪紙藝術,忠實地展示了彼此不一的使用價值、寄情價值和觀賞價值。在五彩繽紛的剪紙藝術天地里,高密剪紙獨具一格,以其在藝術處理中所體現出來的“金石韻味”,尤為世人矚目。
“金石”之義,辭書解釋有二:一是具象,指金器(辭書上專指青銅器)上的圖文和石刻上的圖文。這里的圖文主要對造型和線條而言(當然也還有型體本身的觀賞效果)。金器上的造型古樸稚拙、夸張豪放、大氣磅礴。線條多渾厚嚴整,雄健圓勁;石刻上的造型飄灑雅致收放自由,簡潔明快,線條則多挺拔鋒利,飛動流暢。(我總有種感覺,就其藝術風格論,金作似可比《詩》之“雅”,石刻則可方《詩》之“風”。)二是指堅實、貞固。這除了金石本身質地特點外,似還給人以更多的審美引申空間,如我們通常說的“金石之言”、“金石之聲”、“金石之交”等即其引申之義??傊?,金石般的美品總是為人所珍愛而與世長存的。這也間接地給我們許多寶貴的創作啟示。至于“金石味”,雖不曾從現有的辭書中查閱到確切的解釋,但從上述對金石藝術視覺感覺中的描述闡發,已可初步意識到,所謂“金石味”,也就是指作品創造的藝術“品味”了。關于這一點,我們可從高密民間剪紙中找到具體的印證。
民間歡度春節,在農家“影壁墻”掛的紙糊方燈上的大型“?!弊謭D案是高密傳統剪紙中的名品?!案!弊贮c畫內中面積用挺拔細線剪成“席編”條形圖案鏤空,與“?!弊滞庋販喓駡A勁的粗線連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精致的剪紙“?!弊?,但這個圖案尚有內輕外重、平直單薄之感,且要貼到燈紙上去也因中間線條太細而比較困難。為了彌補這些缺憾,剪紙藝人便匠心獨運地在“?!弊种行脑鎏砹艘粋€以色塊為主的“合和二仙”(也有其他圖案如“十二生肖”等等)。這一創意大大豐富和改觀了原先“?!弊謭D案的內容含量和表現形式,它巧妙地把塊與線、輕與重、疏與密、動與靜揉合在一起,使之彼此間相互襯托,對比強烈,粗獷中蘊清秀,謹嚴中見雅致,濃淡合度,虛實相發,極富韻律感,使整個“?!弊秩缤鹗窨贪愕男蹨?、穩重、大氣、富態,觀之美不勝收,堪稱“金石之作”。
再舉一件為例,“籠中蟈蟈”也是高密剪紙藝術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蟈蟈一般是從田間捉來放在草編籠子里養的,而藝人則別出心裁地把它放出籠外,讓它一雙堅硬有力的后腿緊緊勾在下邊籠子上,二目圓睜,雙須前伸,欲振翼長鳴?;\子線條粗細不一,形狀不方不圓,隨意剪來又不失其真,蟈蟈則剪的精細逼真,形神兼備。整個圖案工寫結合,動靜互應,渾然一體,意趣盎然,這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金石篆刻中那種筆走龍蛇,意出神隨,粗不臃腫,瘦不力弱,雄健灑脫,收放自如的藝術風采。作品把舊時女子渴望自由,爭取解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通過******的想像夸張,強烈地表現出來,很好地收到了“作者寄情、觀者稱情”的藝術效果。據傳原創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她選取了生活中熟悉的蟈蟈作為創作題材,這較之傳統文藝作品中常用的“鳥出樊籠”、“鷹脫羈絆”等興、比意象,更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情愫。想不到普通的民間剪紙,竟能產生出如此高品位的藝術作品,著實令人驚嘆!大文豪郭沫若曾在《剪紙選勝》中贊道:“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郭老是金石研究的專家,他對剪紙如此的贊美,也許與“金石”的審美意蘊不無聯系吧。
從上述兩件作品的賞析中,我們已不難領會到,所謂“金石味”,即在剪紙圖案中,通過線與塊的錯綜開合,粗細交織,剛柔相濟,陰陽互化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質感美,這種質感美具體傳遞給我們的是古樸、雄渾、粗獷、稚拙、挺拔、堅實、豪放、明快等多元意境,這既是對高密風土民情的謳歌,也是對我們整個民族面貌的寫照。質言之:“金石味”就是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蘊,這正是高密剪紙藝術獨具魅力之所在。如果我們同一些地區的造型逼真、線條柔媚和只具形體、不求韻致的剪紙作比較,高密剪紙的這一特點,便會搶眼般地凸現出來。
金石生產制作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應用前景日漸廣闊,到明清之際,除金屬制作外,各種石雕、磚雕、木雕等傳統工藝漸從殿宇廟堂走向民用建筑裝飾。 這些雕刻圖案因多喜慶吉祥為人們喜聞樂見。從而被廣泛地引進到剪紙中來,尤其許多圖案表現出“借物諧音”的巧思。如“三陽(羊)開泰”、“六合(鹿鶴)同春”、“掛印封侯(蜂猴)”、“連(蓮)年有余(魚)”等,更受到普遍歡迎。這種新穎的表現手法,的確為剪紙創作注入了新的藝術活力,為其創新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各地剪紙藝人大都喜用這一表現形式,借以豐富和提高剪紙創作。高密剪紙更在學習借鑒中繼承了這些優良傳統,并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引申變化,充分發揮,如分別用蝙蝠、梅花鹿、仙桃、喜鵲寓以“福祿壽禧”等,進一步豐富了剪紙作品“金石意趣”的表現,從而使作品更加清勁大方、雅俗共賞。
剪紙始于何時,實在難以索考。就一般情理推論,總得在紙發明后而廣為民間應用吧。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已經有了布帛剪裁工藝。據宋人筆記《愛日齋叢鈔》載引:“南齊昏帝東昏侯好鬼神之術,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笨芍艏埰鹪瓷踉?,至唐宋時已被廣泛使用于民俗之中了。那么,以此溯源高密剪紙的歷史,時間當不會太短,這從對“金石意韻”的體味中,也能感到民間剪紙實與長期的傳統文化積淀息息相關。
高密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古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較早的剪紙多盛產于西南方濰河流域的大部地區(至今仍是富產之地)。西漢時期在這里封王建國,是當時名重海內的文化勝地。今從高密國都城陰城遺址勘探得知,這里交通方便,作坊眾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在高密王國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周邊有許多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畫像石及各類文物,長期在這里繁衍生息的民眾較早較多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從高密剪紙流變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較早的剪紙也多以古拙、粗放、雄渾見長。像據民間寓言剪作的《老鼠娶親》就是一件有名的剪紙長卷。圖中神態各異的百余只老鼠組成民間結婚儀仗隊,擎旗撐蓋,敲鑼打鼓,前呼后擁,浩蕩前進,場面極為隆重壯觀,熱鬧非凡。原先的老鼠造型,除眉眼透剪外,大都是剪紙具形而已,但其動態卻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詼諧幽默,稚趣雋永,實與畫像石上的構圖造型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石畫像形態純真樸拙,不求細節真實等),后來隨著工藝的改進,藝人在老鼠及儀仗道具上加線剔空處理,使塊形剪影漸變的制作工細、精巧美觀。但線塊相間相變,造型稚趣夸張,依然保持了原創固有的神采。
在傳統文化積淀的影響下,高密剪紙也同其他民間藝術門類一樣,與時俱進,表現出良好的兼容性,藝術品位也隨之不斷提升。高密土沃物豐,氣候溫和,民風淳樸,是個宜居宜處、宜室宜家的好地方。自明初以來,從全國各地不斷向山東移民。大批移民漸入高密。這些來自國內四面八方的移民,自然帶來了他們的生活習俗和民間藝術。在長時間的生活實踐交流中,日趨融合、同化。高密剪紙藝術也便集各種風格、熔為一爐。從而形成了兼采南北風格的藝術特色??少F的是在學習借鑒、兼收并蓄中,高密剪紙從未丟失自身固有的傳統審美,而是廣吸營養,為己所用。試以高密剪紙作品《八仙圖》為例:八仙造型或靜或動,或單或雙或一起,意興所至,構圖不具成法。那挺拔精細的像魚紋、網紋一樣的服飾,那濃重飛動的衣帶,那黑黑的神采各異的面部情態,配上腳下那飄逸的云朵,清雄豪放,不拘一格;工寫結合,濃淡有致,極富“金石”意趣。這既不同江南一帶《八仙圖》的玲瓏剔透,純以輕柔細線手繪式的表現形式,也不同河北等地《八仙》那樣只求整體輪廓而無細部的刻畫,更不同山西《八仙》那樣粗豪的揮灑,然而它們中的秀潤、渾厚、粗放等藝術韻味皆能涵蘊其中,這樣的廣學善化,更使高密剪紙藝術本固枝榮。
為使高密剪紙鮮明的藝術風格和鄉土特色傳承下去,高密文化部門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上世紀70年代末,即對民間剪紙藝術進行了系統地搶救、挖掘、整理,搜集到一大批傳統剪紙精品,發現了很多很有才藝的民間藝人。這些剪紙藝人和剪紙精品成為后來培訓剪紙新人的指導老師和教學范本。80年代初,縣文化館連續長達兩年舉辦了民間剪紙藝術培訓班,造就了一大批剪紙新人,這些人已成為當今高密剪紙陣營中的中堅力量,當中不少人已是國內知名的剪紙能手。為了代不乏人,目前剪紙藝術已普及到少年兒童,城鄉不少學校開設了剪紙教學課,成為鄉土文化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高密剪紙聲馨之強,隊伍之大,人才之多,舉世為之驚羨,而在高密早已成為全民的藝術了。不但男女老幼皆能把剪,還涌現出像范祚信這樣遠近聞名的“剪紙世家”。正是由于較多地堅持了這種家承、世承、師承的授藝傳統,才使高密剪紙相對持續穩定地保留了“一脈相傳”的地方藝術特色。
高密剪紙風格的成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磨合實踐過程——從粗淺到工致,從簡單到繁復,從繼承到創新,從駁雜到統一,最終凝結成以“金石意蘊”為主要特色的藝術風格。高密剪紙以其鮮活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品位,早已蜚聲國內外。與號稱“中國一絕”的撲灰年畫、全國“著名土特名產”的聶家莊泥塑、婉轉悠揚的高密茂腔一起,被譽為“民藝四寶”,并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民族藝園里一顆燦爛明珠。
鄒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