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聶家莊泥塑被稱為高密四絕之一,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作為山東省高密市聶家莊生產的泥玩具。相傳始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據聶氏家譜記載,從明朝萬歷初年聶福來制作"鍋子花"的焰火(一種以泥巴做外衣,中間裝火藥,頂部留空,外形極似反扣鍋底的玩藝,可點放禮花)進行銷售謀生開始,將裝火藥的泥墩做成娃娃之類,放完焰火后可將泥娃娃當作玩具或擺設品。便有人跟著仿效。到康熙后期,東西聶家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捏泥玩,而且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家庭觀賞品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后有一些專供欣賞的"條子人"如仕女、戲文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聶家莊泥塑
批準時間:2012年
非遺級別:國家級
申報地區:山東高密
遺產編號:Ⅶ-47
遺產類型:傳統美術
目錄:1歷史源流 2泥塑取材 3傳承意義 4制作過程 5主要產地 6藝術特征 7保護計劃
一、歷史源流
據聶氏家譜記載,聶家莊泥塑的藝祖叫聶福來,老家是河北省泊鎮。明朝萬歷初年,河北泊鎮連年遭災歉收,聶福來在那里實在熬不下去了,便攜帶全家逃荒來到了聶家莊。
聶福來全家來到此地后,人生地疏、日子也不好過。為了一家人填飽肚子,聰明的聶福來便試著用當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間裝上藥、頂部留有小孔,制成一種"鍋子花",走鄉串集銷售,以供人們在春節或正月十五晚上點燃,放花觀賞。捏這種泥玩藝,可不是消遣娛玩,而是謀生的需要。換回的錢可以買成糧食,以彌補生活上的不足。"鍋子花"的外形象反扣的鍋底,剛開始生產的這種"鍋子花",外皮并不加任何顏色裝飾,而且也很粗糙,這種"鍋子花"就是聶家莊泥塑的前身。
清康熙年間,聶家莊的藝人們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禽、獸、蟲、魚等供家庭觀賞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在外皮裝飾上,由有顏色代替無顏色。但這一時期的泥玩具,基本上都是不會動、不會叫、不會斗趣的"呆"玩藝。
清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才進入成熟期,逐漸由靜發展到會動、會叫、會斗趣的活玩藝。此時的聶家莊泥塑已經成為聲色并茂、形象較為完美的藝術品了。
民間藝人們為了增加銷售,為了加強對人們的吸引力,提高競爭力,逐步想出一些絕招,例如拴娃娃。這種泥坐娃約八寸高,紅襖綠褲,雙肩雙臂上共繪著四朵被綠葉環繞的粉紅花,懷里抱著一只紅嘴桃,胭脂染到耳朵邊,耳輪和下腭也各抹一筆淺玫紅,眉心一朵小小的紅色四瓣花,看那眉眼、臉龐、神態,活象一尊小小的彌勒佛,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好福相"。而這種泥娃娃也正是以"好福相"在民間活了百多年。在舊時誰家娶了媳婦兩年不生孩子,可急壞公婆,于是就在正月十五這天由婆婆領著兒媳到"娘娘廟"里拴娃娃。"娘娘廟"里的尼姑們也早已在"送子娘娘"坐像面前擺好了多種泥娃娃,由前來拴者選擇自己喜愛的泥娃娃,把穿著古銅錢的紅線拴于泥娃娃的脖子上,然后懷著虔誠的心燒上三柱香,跪拜禱告,祈求送子娘娘大發慈悲送個胖兒子。之后,便把拴上紅線的泥娃娃罩塊紅布,極其神秘地抱回家來,藏在新媳婦房內的壁龕里,一日三時供上飯,晚間還燒香。如果新媳婦一但真個生了兒子,那泥娃娃就成了活娃娃的化身,把它小心翼翼地封進龕內,意思是押住它讓孩子"長命百歲"。
聰明的聶家莊藝人們多么善于把握人們的心理愿望啊!不僅泥娃娃就派上"拴娃娃"的用場,那泥玩"麒麟送子"不也可以滿足人們祈求早添貴子的愿望嗎?
獅子,本是獸中之王,可是,不知從何年起,這種兇獸競成了人們崇拜的偶像。過去的富家豪紳們,不惜錢財也要請手藝精良的石匠做兩只大石獅子安放在自家門口兩側,以借助這獸中之王的雄威,去鎮守門第,去兇迎吉,以示立家的尊嚴高尚。
各種型號的對獅,在聶家莊比比皆是。節日或喜事場合上獅子便成了別致的蠟燭臺,獅子頭頂便大放光明,以此表示吉慶,然后又成為案頭清供佳品。泥塑大小叫獅、繡球獅子等等,既是節日的裝飾品,又被當做吉祥物來對待。
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對民間藝術進行了新的定位和重視,高密市文化部門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開始了對聶家莊泥塑進行挖掘、搶救、整理工作,為傳承民間藝術做出了積極貢獻。
1984年6月,在中國美協和高密人民的努力下,聶家莊泥塑,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山東高密縣民間藝術展",受到了首都觀眾及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部分作品被中國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高密市文化局還積極整理出版了《高密民間藝術三絕精品選》畫冊,進一步向國內外宣傳了聶家莊泥塑。標志著聶家莊泥塑真正進入了一個盛興發展時期。
二、泥塑取材
有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悟空與八戒;還有"躺躺孩"、"坐孩"(坐在蓮花上抱魚、抱桃、抱石榴)、"響孩"(帶哨音的)、"叭噠孩"(手搖啪啪響);以及老虎、對獅、鳴雞、搖猴、金魚、青蛙、秋蟬、騎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水果、桃、杏、柿等。彩繪多用大紅、桃紅、綠、黃、紫等點染,再以墨、金勾點,鮮艷響亮。
聶家莊泥塑無論是創作題材的選擇,還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運用,都受到高密撲灰年畫和剪紙藝術的深刻影響,撲灰年畫和剪紙表現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鳥獸蟲魚等,都可以在聶家莊泥塑中找到。在藝術造型上,聶家莊泥塑向剪紙靠攏,大膽夸張,注重寫意神似,力求簡約概括,似于不似,與天津"泥人張"注重寫真的藝術手法大異其趣。色彩運用,聶家莊泥塑追求鮮明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紅和大綠兩種基本顏色為主,卻能把動物和人的神情襯托得恰到好處,又不失濃郁的民間情調,在這一點上,聶家莊泥塑與撲灰年畫是一致的。聶家莊泥塑還吸收了撲灰年畫上"明油"和"涮畫"的技法,加強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暈化效果。
三、傳承意義
高密姜莊鎮聶家莊的泥塑造型憨樸,著色濃艷,在全國泥塑中別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靜有動,并多能斗趣、發聲。不少作品動靜結合,形聲俱備,雅拙中透精巧,憨樸中顯靈秀,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叫虎",豎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掛桃紅大花,額涂朱筆大"王",既威風凜凜,又嬌艷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嘯聲發出。一物在手,平添無窮樂趣,實屬國內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聶家莊泥塑作為供人玩賞和某種希冀的寄托物,曾經輝煌幾百年,作為一個藝術品類,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但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它已被五彩繽紛的現代化玩具所替代,失去了在市場經濟中競爭的能力。
在聶家莊泥塑的傳承過程中,民間藝人們做出了不可磨來的貢獻,他們是聶希偉、聶玉慶、聶希平、聶玉德、張清先、聶傳香、聶佩成、聶佩勝、聶佩斗、聶玉忠、聶玉堯、聶希山等等。聶家莊泥塑輩輩相傳,使這門古老的藝術發揚光大。
如今,聶家莊泥塑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村民們在泥塑的色彩、品種、制作工藝上進行大膽創新。梁山一百單八將、文武財神、十八羅漢、金陵十二釵等等越來越多的人物、動物造型從村民們的手中誕生。聶家莊泥塑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內外許多地方參加展出并獲獎,并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借鑒和收藏。
概述:聶家莊泥塑具有聲、型、動、趣的獨特風格,是中國現存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品。它具有自己獨具一格的工藝制作過程和藝術特色。
1.取土:取土,是取當地的黃粘土,晾干、砸碎過篩,按粘土2、沙性土1的比例進行調土。
2.合泥:合泥,將調好的土加水泡1-2天,藝人稱之為"燜土"。兩天后將泡好的土用腳反復踩細,泥的軟硬根據制作泥玩具的大小和種類而定。
3.制模:同期聲:制模,首先創作坯胎,再將坯胎修好晾干,用備好的泥制模,然后修好、晾干、燒熟。
4.磕坯:磕坯,先將薄土均勻地撒在模具內,再將備好的泥塞入模具中,修好、磕出晾曬。
5.修坯:修坯,待泥坯晾至4-5成干時進行。將磕坯形成的毛翅修去、摳出哨子眼兒等。
6.按哨:按哨,首先選取蘆葦桿,截成4-5公分的哨體,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將哨子按在修好的泥坯的哨子眼兒中。
7.粘接:粘接,將按好哨子的泥坯,用薄羊皮首尾粘接起來,粘接時先粘尾部,后粘頭部。
8.涂粉:涂粉,用化石粉加十分之一的膠,再加適量的水調均涂在泥坯上。
9.著色:著色,按民間藝人的一般操作規程,先涮紅色、依次再涮蘭色、綠色、黃色、紫色,最后摸黑色。
10.貼毛:貼毛,在叫虎的頭頂和耳部貼上白毛加以裝飾。
經過大大小小的十多道工序后,一件泥塑作品就完成了。它造型大膽夸張,注重表神寫意,力求似與不似,手法簡約概括。色彩鮮艷,艷而不俗,用色少而精,卻把動物和人物的神情襯托得維妙維肖,恰到好處。
五、主要產地
所謂聶家莊泥塑,顧名思義是聶家莊產的泥玩藝。聶家莊又分東聶家莊、西聶家莊,現同屬高密市的姜莊鎮管轄。東西聶家莊人多屬聶姓,過去幾乎家家戶戶在閑暇時間捏這種泥玩藝,所以曾有段民謠廣為流傳: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
為弘揚民間藝術,高密市文化局特在民藝館設聶家莊泥塑展廳,供國內外專家及學者研究觀賞。
六、藝術特征
在藝術造型上,聶家莊泥塑大膽夸張,注重表神寫意,力求似與不似,手法簡約概括。象老虎、搖猴、叫雞、對獅等類的大動態,幾乎近于剪紙造型。為了便于小孩能握住搖動,把一對猴子設計的特別細長?;顒硬糠仲N上薄羊皮,空心加一根彈簧,這樣搖動時既能復原,又不會碰破接頭邊緣。雙猴周身也夸張成兩條并在一起的人腿,擬人手法用得恰到好處。
在色彩的運用上,聶家莊泥塑與撲灰年畫極相吻合,它們都追求鮮艷醒目而又柔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用色少而精,色彩對比協調,卻把動物和人物的神情襯托得惟妙惟肖,恰到好處。例如:豬八戒北媳婦,更是好玩,黑黑的老豬,黑嘴巴、黑裙子,背著一個滿身紅的俊媳婦,還會嘿嘿地傻笑呢!
七、保護計劃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聶家莊泥塑雖然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仍然制約著它的發展壯大,它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是生產局限在聶家莊一個村;二是業戶分散生產,沒有形成規?;a業;三是傳承人員中年輕藝人偏少,出現后繼乏人現象。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當地經濟發展沒有達到文化發展的需求,經濟投入偏少。
高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對民間藝術聶家莊泥塑的保護工作,主要是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組織民間藝人外出參加各類展銷活動;請有關專家到本地講課,加強信息交流;市長還親自在姜莊鎮駐地召開有關部門和民間藝人座談會,提出加快發展要求。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聶家莊泥塑將會煥發出更加旺盛的勃勃生機,以其獨有的魅力,譽滿全球。
據介紹,高密聶家莊泥塑始于明代萬歷初年,泥玩具分為首尾兩部分,中間用皮革或牛皮紙連接,內裝鋼絲彈簧、哨子,用手搖動或撥動就會發出鳴叫聲,受到中外顧客歡迎。
叫虎、叫雞、搖猴、仕女、羅漢……院子和房間里,到處是已經完工和尚未完工的泥塑作品。 5月 21日,記者走進姜莊鎮聶家莊村聶希蔚的家中時, 71歲的老藝人正與老伴一起制作"麒麟送子"。
聶希蔚是聶家莊泥塑第 20代傳人。據聶氏家譜記載,明朝萬歷初年,聶福來靠制作"鍋子花"(又稱"泥墩子",是一種以泥巴做外衣,中間裝火藥,可點放煙花)謀生,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煙花放過之后可再當玩具。到清朝康熙后期,聶家莊人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方向發展,主要用來供兒童玩耍,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而"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的說法,正反映出當時泥塑生產興盛景象。清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又有新發展,由不會動、不會叫演變為會動、會叫、會斗趣的"活"玩藝兒,出現了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泥塑作品。新中國成立初期,聶家莊泥塑有50多個品種,行銷全國。
聶希蔚從事泥塑制作50年,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泥塑作品造型優美,色彩鮮艷,很受人喜愛。他擁有"中國民間杰出文化傳承人"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兩個稱號。
"'麒麟送子'目 前只有我自己能做。"聶希蔚自豪地對記者說。據記者觀察,聶家莊泥塑既鮮艷醒目又柔和動人,以桃紅和大綠兩種基本顏色為主。它還吸收了當地撲灰年畫"明油"和"涮畫"的技法,加強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暈化效果。
2012年12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共8人入選,高密市申報的泥塑(聶家莊泥塑)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非遺項目,姜莊鎮聶家莊泥塑第二十代傳承人聶希蔚成為濰坊市第六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隨著五彩繽紛的現代玩具的出現,聶家莊泥塑已經失去了作為玩具的意義,主要用于收藏和擺設。"盡管眼下做泥塑效益還不錯,但現在的年輕人寧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做,覺得捏泥人沒出息。我有3個兒子,只有大兒子從事泥塑行當。"聶希蔚說:"不過泥塑這東西不難做,大部分人都會,等他們老到不能打工的時候,或許就會回來捏泥人的。"
450戶人家的聶家莊只有四五十戶從事泥塑制作,藝人大都60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