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遺忘的盛名清初篆刻流派 安丘印派
2018年06月02日 04:09 新浪網
安丘,古名渠丘,春秋時得名?!妒酚洝酚涊d漢高祖八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安丘歷來文人薈萃,名人輩出。明清時期安丘先賢在篆刻創作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成為江北地區極其重要的藝術流派——安丘印派。
篆刻流派出現于明代中后期,最早主要在江南的蘇浙皖閩等少數省份地區形成了蓬勃發展的興盛局面,而山東屬于發展比較緩慢的地區。直到明末清初安丘張氏家族印人的出現才將這一局面逐漸打破。安丘張氏家族以詩書、官宦為盛數代傳承,自明后期到清末三百余年間先后產生進士7名,舉人4名,被周亮工譽為“渠丘文獻世家”。家族內進士及第的張緒倫和其兄張嗣倫、張繼倫皆為當時的名士,被稱為“渠丘三張”。
“渠丘三張”雅好詩書篆刻,廣交才俊,并開始接觸當時的著名印人。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曾任湖廣道監察御史的張緒倫與當時的印人溫如玉、劉正宗、王之臣等人多有交往,尤其是溫如玉。溫如玉字白雪,號伯堅,姑蘇長洲人,工真、草、行、篆、八分,獨辟一家。尤工印章,臨摹古帖,知名一時。溫如玉早在萬歷中期就來到山東膠州,開始在山東從事藝術活動,在《渠亭印選》中收錄有溫如玉為張緒倫治的五方印。張緒倫三兄弟對篆刻的雅好和與印人的廣泛交往,尤其是溫如玉等在此期間的實際影響與帶動,透露出安丘印派出現的曙光。
張貞生于1637年,字起元,號杞園,別號渠亭山人。自幼天資聰穎,7歲入學,教以《養正圖說》,即能明其大義。13歲補府庠生,治舉子??滴跏荒?5歲時選為拔貢,入太學??滴跏四昱e為博學鴻儒,托母病不就。后又詔試太和門,御試第三名,授翰林院孔目,仍不赴任。
張貞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治印,而對他篆刻產生影響較早的印人也是溫如玉,受溫如玉影響張貞 19歲時治印即小有成就。而在篆刻上對張貞先后產生影響的還有兩個重要人物,即周亮工和程邃。
周亮工于明萬歷四十年即1612年,字元亮,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篆刻家、收藏家。周亮工出身書香門第,父曾任浙江諸暨縣主簿。周亮工年少隨父出游,廣交朋友。后于明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中進士,次年進入仕途,為濰縣縣令,守城有功,“舉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師”,后到浙江、福建等地為官。清康熙元年即1662年十月,周亮工以僉事起用補山東青州海防道,在此期間與張貞結識。
周亮工對篆刻的偏愛極大地促進了張貞的篆刻創作,他收藏的大量精美印章使張貞視野更加開闊,篆刻境界為之一振。此后張貞的足跡不僅在山東,還“遠游燕、趙、吳、越,訪海內名儒”。
張貞三十歲后泛舟江淮,做客吳越,所到之處便與當代賢士互相討論,與南北印人均有了廣泛的交往,其中最重要、交往時間最長的印人就是程邃。
程邃字穆倩,別號垢道人,為明清時期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他與張貞交往之時曾為其治印數方。除了溫如玉、周亮工、程邃三人之外,張貞還與不同流域、不同流派的數十名印人都有交往,還為一些印人印譜作序。學養豐厚、游歷廣泛、藏書宏厚的張貞,篆刻以先秦、兩漢印為根基,借鑒各派優點,經過大量的藝術化創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使自己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當時一流的高水平,由此進入了杰出印人的行列。
張貞的治印以平妥靜雅為貌,富有書卷氣質,用刀含蓄中和。加之與南北廣泛的篆刻交流,使其視野更廣,認識更深,吹響了安丘為清初篆刻重鎮的號角。張貞篆法精深,但是在其所輯自刻印《紀年印箋》中記載“性多偏嗜印章小道,與寄尤深”。
張貞作為一名高層文人社交圈中的佼佼者,他的文化傳播南北。而他的交游絕非僅是篆刻,更多的是在學問和詩文書畫方面,也是由于學問的支撐和詩文書畫的滋養,使他的篆刻更是不凡。
張貞的篆刻技藝所達到的高度,無疑在當時成為山東地區成為領袖,因此也影響、吸引和引導著附近的印人。在清初家學之風還非常濃厚的時代,張貞最先把篆刻技藝傳給了他的三個兒子,張在辛、張在戊、張在乙,人稱“渠丘后三張”。
張在辛是張貞的長子,生于1651年,字卯君,號柏庭,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中拔貢,晚年授觀城教諭辭不就。他少承家學,自12歲就篆刻印章,后隨父北到燕趙,南游吳越,結交了天下的名人。張在辛承家傳,篆刻、印學造詣都非常深厚,始隨父親張貞,后學周亮工,在張氏家族印人中成就最大,是清初山東篆刻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安丘城郊建起庭院,和弟在戊、在乙及諸多地方書畫家印人一起飲酒賦詩,不談名利。
與張貞相比,張在辛的篆刻數量更加巨大,品質更加精工,創作手法更加嫻熟,篆刻風格更加鮮明,篆刻創作的理性思考也更加成熟,進而將安丘印派推向了頂峰。除此之外,晚年的張在辛將平生篆刻創作的實踐進行總結,提煉成了具有印學思想的著作。
《篆印心法》撰寫自乾隆三年即1738年,全書分辨明字法、配合章法奏刀之法等六個章節,張在辛不僅將復雜的用刀過程進行精簡的概括,還對篆刻名家的刀法進行了辨析?!蹲⌒姆ā穼髞淼淖贪l展史產生了很大影響,是山東篆刻理論研究史上極為重要的開篇之作。
張在辛的兩個弟弟張在戊、張在乙受父兄的影響,在篆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張在戊書法篆刻皆工,曾集漢唐以來官私印典籍著述,著成《寶典》一書。張在乙精書法,篆刻深得家法精要,著有《蒼云書塢詩文集》。
安丘張氏家族從張緒倫、張嗣倫、張繼倫三兄弟的“渠丘三張”開始接觸篆刻,奠定家學基礎,透露出安丘印派出現的曙光。到張貞四處游歷,廣交印人,吹響安丘清初篆刻重鎮的號角。再到張在辛、張在戊、張在乙的“渠丘后三張”,提煉印學精髓,形成篆刻著述,將安丘印派推向頂峰。張氏一門篆刻技藝代代傳承形成了篆刻世家,但安丘印派又是如何發揚光大,做到影響冠絕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