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銘俊 考明杰 考名揚整理
2018年1月16日
考功卿,名勤緒,以字行。1910年7月11日出生于濰縣大考家村的一戶貧農家中,1999年4月30日去世,濰坊核雕第四代傳承人。他1925年從南倫村私塾學堂下學后,即回家務農一年,1927年至1930年在都家村,隨師父都蘭桂學藝。他“出徒”后離開都家,到濰縣一家叫做“聚昌”的賃鋪找了份司賬的差事。1935年,我祖父經人介紹,來到青島市即墨路25號,在“扣雅齋”“刻核章、牙石篆刻,并刻少數展品”,在青島他待了不到三年。1937年發生了‘七七事變”,家鄉濰縣抗日英雄考斌之奮起抗敵,成為了抗日名將于學忠屬下的“濰縣獨立團”團長。慣稱考團,1938年我祖父毫不猶豫回到家鄉參加了抗日隊伍,在考團修械所里當了一名吃少尉軍餉的“買辦”??紙F后來改編為蘇魯戰區第二縱隊第四支隊,厲文禮為第二縱隊司令,考斌之任第四支隊隊長,1941年秋考斌之在荊科村被日偽軍重兵包圍,不幸中彈英勇犧牲,1943年3月厲文禮率部投降日偽軍,我祖父憤而離開部隊,悄悄潛回了老家。隨之而來的日偽軍追捕清剿了我家,我祖父拿槍奮起抗敵,敵人不敢靠近祖父才抽身從后窗逃走,隱居在濰縣城與陳玉干、宋佃元織毛巾,濰縣解放后,我祖父回家務農。聽我父親講團部有時駐扎在我家,祖父還秘密為濰北八路軍第七支隊送武器和彈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5年春天,濰坊市政府召開老藝人座談會,嗣后建立起了“嵌銀業生產合作社”,將嵌銀、仿古銅、鑄銅印、風箏、核雕等各方面的著名藝人聚到一起,我祖父被吸收為該社的“掛名社員”,1956年則成為了“正式社員”。1962年6月濰坊市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我祖父即被調入研究所內,直到1989年退休。
我祖父的核雕創作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這一階段中,有文字可查的材料證明,我祖父的第一批核雕作品,應是1955至1957年的核雕作品。我祖父的《簡歷》中這樣寫道:1955年5月山東省手工業管理局魏云科長及濰坊市文化館郭稼生館長派人找到都蘭桂和我,說周恩來總理來信要桃核雕刻、仿古銅、嵌銀三樣禮品帶著出國,作為外交禮品用,并指示在四個月內完成七件核雕作品,并把我安排到濰坊市嵌銀廠【當時是嵌銀合作社】掛名社員,1956年為正式社員,我當時就刻了《西廂》《紅樓》《許仙游湖》《八駿圖》《鹿鶴同春》《壽星》《嫦娥奔月》七件禮品送中央。為了提早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我不辭勞苦,晝夜操作,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趕做了核雕7枚。周總理看了很滿意,隨后有關部門寄來人民幣80元,以資鼓勵。我祖父用這些錢買了一頭牛、面粉,增添了一些衣物,而且還有剩余。年底市文化館館長郭稼生的提議下又要我雕刻四樣禮品,送給毛主席作紀念品。我隨后刻了《馬拉轎車》《松鶴延年》《嫦娥奔月》《壽星》四件核雕作品,后中央文化部來表揚信和40元獎金,并指示:此種藝術在祖國有保留價值,要帶好學員把核雕技藝代代傳下去,為祖國民間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把核雕藝術傳授給青年一代,1956年濰坊市政府把都蘭桂的孫子都傳恭安排在濰坊市嵌銀合作社,1957年我祖父的二兒子考振勤也安排在嵌銀合作社學習桃核雕刻,1960年因生活困難二人下發回家務農。
1956年羅馬尼亞文化部長來華訪問,到濰坊參觀,當地政府將我祖父雕刻的兩件作品《十美采蓮船》和《松鶴延年》贈送外賓,外賓則回饋他紀念章一枚、書籍一部,并同他合影留念。爾后又為前蘇聯國家元首伏羅希洛夫和烏也沃金上將雕刻了核舟和西廂等五件禮品,對當時中蘇友好做出了貢獻。
1957年以濰坊市共青團委的名義,敬獻給毛主席的的那只紅木手杖。那其實是幾位濰坊藝人聯合制作的禮品。按照統一設計,嵌銀藝人負責在手杖上嵌上金絲的松鶴圖案,我祖父則負責以桃核雕刻九條龍,然后再將核雕鑲于象牙上,最后安裝在手杖的頂部。他接受任務后,破天荒地一遍遍畫草圖、打腹稿,其間還查閱參考了他所能接觸到的關于龍的資料。當聽說這件心血之作得到了毛主席的賞識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不能自已。此作品至今擺放在毛主席紀念堂。
進入到六十年代,濰坊市為了發展工藝美術事業,于1962年6月成立了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著名畫家徐培基先生任所長,我祖父隨即從嵌銀生產合作社調入研究所。1963年與徒弟王緒德合作創作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當時王緒德在新華書店里看到董希文的油畫【百萬雄師過大江】當時心中一振這題材雕刻核舟再好不過了,便和師傅考功卿商議雕刻了【百萬雄師過大江】,在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師徒二人各雕刻了兩只【百萬雄師過大江】核雕作品,雕刻好后請市領導觀看,市領導看后非常滿意,當時的市委書記鄭偉民指示把它拍成照片放大,在市區顯眼的窗口陳列,讓全市人民都看到它,這才出現了桃核雕刻【百萬雄師過大江】轟動一時的局面。隨即又雕刻了《洪湖赤衛隊》、《社員暮歸》等展品。歌頌了廣大勞動人民在各條戰線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革命精神。這些展品展出后,受到了廣大人民贊揚。
如果把這一階段視為第二階段的話,那么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則是他核雕藝術的第三階段。這時期也是政治的原因吧,我祖父別無選擇地用其雕刀去執行“宣傳”任務,題材則重點轉向了時代英雄、新事物以及“樣板戲”的舞臺。于是他刻出了《歐陽?!?、《劉英俊》、《農業大豐收》、《學毛選》、《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等核雕作品。
1970年二輕部來信要濰坊嵌銀廠鼻煙壺,所雕刻圖案完全要我國的傳統故事,我祖父雕刻了兩件鼻煙壺,都是以紅木為胎,壺的兩面用桃核刻有“西廂”“西游”等故事,頂部刻有山水人物,兩側刻虎頭,刻好后鑲在壺上,送交國家做禮品,圓滿完成了任務,受到了上級的表揚和肯定。
我祖父創作道路的第四階段,是指“文革”基本結束之后的七、八十年代直至1999年逝世。1979年我祖父在中學語文課本上看到了《核舟記》一文,經過五十多天的努力才雕刻完成《赤壁夜游》,再現了明代核雕藝人王叔遠所雕刻的“核舟”形象。1982年又重新雕刻了一只《赤壁夜游》。1979年雕刻的《赤壁夜游》和《九美龍舟》,經濰坊市政協送交國務院,1980年8月21日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回信說,你給國務院的信和送的兩枚核雕作品,因國務院領導不能接受任何禮物,這兩枚核雕作品已轉來我公司陳列展覽,并責成我公司向你致以深切的謝意,并指示“把高超的技藝傳授給青年一代,讓核雕藝術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輝”。1982年,山東省工藝美術界負責人、著名篆刻家石可來信,轉達省委副書記高啟云意思,要我祖父為宋慶齡紀念堂雕刻紀念品,他便立即刻了《嘉興南湖革命紀念船》一只,另有核章兩方:一方的上端是“松鶴延年”,下端印底是“國之瑰寶”;另一方上端刻有宋慶齡遺像及各族兒童九人,印底則刻著“中國杰出的婦女”字樣。他的這些核雕作品,一直存放在宋慶齡紀念館里,時時供人瞻仰。難能可貴的是,1986年當我國南疆發生戰事的時候,我祖父為慰勞前方浴血奮戰的解放軍戰士,晝夜苦干雕刻了《岳母刺字》和《木蘭從軍》,連同石刻兩方寄往老山前線。此事影響極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即報道,表揚了這位老藝人的愛國情懷。
我祖父從1956年起在濰坊市政協二屆一次會議上被選為政協委員,一直到七屆三次會議。1964年山東省手工業局授予他“山東省老藝人”稱號;1989年1月被任命為高級工藝師;1990年3月國家輕工業部頒發榮譽證書,評價他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濰坊日報》《大眾日報》《羊城晚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當地四川晚報》《文摘報》以及中央電視臺、中央國際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等都先后報道過他的藝術成就,2011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還特做專題,對祖父一生的藝術之路進行了回顧。
2008年6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濰坊核雕》,200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發,命名王緒德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核雕”代表性傳承人,核雕大師王緒德真正成為了濰坊核雕第五代傳承人。
參考資料【考功卿簡歷】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