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鐔德山 王春明
版面設計:寇 炫 鄭 剛
封面設計:李法明
濰坊市志
濰坊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北京1740信箱)
北京地質印刷廠排版 山東新華印刷廠濰坊廠印刷
787×1092㎜
1/16 122.75印張 3200千字
1995年1月濰坊第1版 1995年1月濰坊第1次印刷
印數 1—10000套(上、下)
ISBN 7—5073—0247—4/Z.2 定價:162.00元(套)
406 濰坊市志
第二節 核 雕
濰坊核雕,源于諸城。清末,諸城有藝人“張大眼”在北京學習核雕,藝成回鄉,以此養家糊口,并收濰縣藝人都渭南為徒,都渭南傳其子都蘭桂,后都蘭桂又收考功卿為弟子。1962年考功卿又收王緒德為藝徒。濰坊核雕流傳至今。已是第五代,有100余年的歷史。多雕刻山水、花鳥、人物及車船、首飾等。藝人們根據果核的自然形狀和麻紋,雕刻成各種生動的景物,精致典雅,玲瓏剔透。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銷會,受到好評。
1949年,濰坊市婦聯將裝有核雕的嵌銀印章盒獻給毛澤東主席。1955年,都蘭桂與考功卿創作《八馬圖》等7件雕刻藝術珍品,作為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贈送外國人的禮品。1956年,曾給前來訪問濰坊的羅馬尼亞文化代表團客人兩件核雕藝品。1957年,蘇聯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華,76歲高齡的都蘭桂與考功卿趕雕5件藝術品贈給蘇聯貴賓。為此,中央有關單位曾來信祝賀并指示:“此種特藝,在我國很有保留價值?!薄度嗣袢請蟆愤€發表了“七十藝人都蘭桂”的專題報道。同年,都蘭桂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老藝人”的光榮稱號,并當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脊η涞拇碜鳛榉从橙嗣窠夥艖馉帟r期渡江戰役的《百萬雄師過大江》,借助高倍放大鏡,可以看到:一艘風帆高揚的船只正破浪前進;虎目圓睜的老艄公奮力劃槳;飄揚的紅旗下有18名解放軍指戰員,構成了一幅情態各異而渾然一體的英雄群象。在長不到3.0厘米、高不到2.5厘米的桃核上,塑造如此眾多的生動形象,顯示了他的高超的微雕技藝。
1962年,考功卿調到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核雕技藝研究。他與徒弟王緒德刻苦切磋技藝,吸收其他藝術之長,創作了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作品。如《西廂記》、《十八羅漢斗悟空》、《十二生肖圖》、《洪湖赤衛隊》、《嘉興南湖紀念船》、《赤壁夜游》等,其中《赤壁夜游》刻著:黃魯直在船頭展卷吟誦,蘇東坡和佛印和尚談笑風生,艄公把檐抽煙,書童執扇燒爐,守著煮水的茶爐倦倦欲睡,船舷左右有窗四扇,開合靈巧,窗上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16字,門上刻著“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24字,船蓬下有一橫匾,上刻“赤壁夜游”4字,船底刻有作者姓名及刻制年月等60余字。筆劃剛勁,字跡清晰。較明代王叔遠的《核舟》又有發展。80年代后期,濰坊核雕藝人又創作出核雕鑲嵌鼻煙壺、核雕鼻煙壺、核桃戒指、核雕鑲嵌小屏風等產品,核雕成為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特種工藝品。
第三節 金銀首飾
濰坊首飾生產起于清代,傳自開封。20世紀初為鼎盛時期。多以白銀加工,大的經營商號(又稱銀樓)有吉祥樓、成寶樓、云寶樓等10座;銅匠(銅首飾藝人)800人,分布于濰縣城三關及附近農村,多為家庭小作坊;金銀首飾為銀樓所制,銅首飾為家庭小作坊作成半成品,由銀樓收購,再經加工、鍍色而為成品。除銷本地外,遠銷開封、西安、沈陽或少數民族地區。年營業額30萬元左右。解放初,首飾為個體生產。1956年合作化高潮時,由個體生產變為集體生產,并成立首鋼生產合作社。生產開始穩定發展,花色品種不斷增加。產品逐漸由低檔轉為中高檔。之后,因金銀屬國家統管物資,原料難以解決,生產中斷。1976年,濰坊色紙廠曾為北京首飾公司加工花絲首飾,后因任務不足,經濟效益低而中止。1979年,高密縣無線電元件廠與北京首飾公司達成加工協議,設立車間以生產鍍金、鍍銀首飾為主,年產值10萬元左右。1984年,首飾車間分出,成立高密首飾晶體材料廠。1988年有職工60人,首飾產值完成167萬元,花色達4000多個。1985年國家拿出部分黃金加工首飾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