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晚報 2018-03-15 15:06
武春香在老濰縣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盼能將其傳承下去
老濰縣仿古銅技藝歷史悠久,“三千砸銅匠”也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當時老濰縣近代工業的盛況。3月8日,記者見到了家住濰城區北宮西街與永安路附近的仿古銅技藝傳人武春香,揭開了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的神秘面紗,今年63歲的武春香還向記者暢談了她通過這門技術與千年前古人進行的“穿越式交流”。
擔心噪音影響到鄰居貼心錯開時間制作
3月8日上午,伴著“叮叮當當”的聲音,武春香正在家中忙著給“長信宮燈”的面部進行修飾和打磨。當天正值周五,周圍鄰居都已出門上班,武春香怕這種噪音影響到鄰居,所以在制作仿古青銅時,都是抽鄰居不在的時間。直到中午時分,鄰居們都已回家,武春香又拿出了鑷子和玉刀給一個基本制作完畢的“長信宮燈”貼金。用金箔貼金同樣是仿古青銅制作的一個重要步驟,這時候需要周圍異常安靜,即使呼吸也要十分小心,生怕會將其貼壞。
武春香的家中擺滿了已經制作完畢的仿古銅器,由于十分逼真,讓人仿佛感覺置身在“歷史博物館”里。甪端、馬踏飛燕等一件件藝術品,不但做工精美,表層還布滿著青綠色的銅銹,透露出一份斑駁的滄桑。
為更好地創作和理解古人不斷充實自己
仿古銅器的制作十分復雜,制作時間少則一個月,長則數年。要經過造型塑模、翻沙、澆鑄、著銹、做舊等10余道工序。其中在造型塑模的時候,還分為泥模、石膏模和錫模等。在造型塑模時,人形比較復雜,需要做好鼻子、眼睛等各部位,相對來說器皿好做一些,可是器皿上面的一些花飾同樣十分麻煩。
武春香認為最為關鍵的是在沙箱里打沙型,因為不僅要均勻,還要干濕有度。此外,在做舊的時候,武春香都會采用中藥做舊的方式,可是這種方式會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同樣需要有非常多的實踐經驗。
因為這種技術需要涉及到美術、考古、鑄造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因此武春香也要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四處借書、買書、看書、實踐,已成為了她的一種習慣。武春香認為,除了讀書,最重要的還是要與古人進行“穿越式的交流”,了解當時古人的思想并表達出來,真正地與自己制作的仿古銅器產生共鳴。
羊水破裂后強忍疼痛完成制作才去醫院
武春香師從濰坊仿古銅器藝人玄祖基,她拜師時玄祖基有一位徒弟,便是如今的愛人季傳志。1972年,兩人跟著師傅一起來到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始了他們的仿古青銅器制作道路。
武春香和季傳志兩人經常搭檔一起制作仿古青銅器,兩人漸漸產生感情,并最終結為夫妻。從師兄妹到夫妻,兩人的身份產生了變化,可是對于仿古銅器技藝的執著卻并未改變。1981年,在制作毛公鼎的時候,武春香已經懷孕,由于在翻沙時需要不停地蹲下和站起,加上又沒有好好休息,出現了羊水破裂。所幸當時已經足月,武春香忍著疼痛直到完成制作后才去醫院生孩子。
隨著兩人制作技藝的不斷精進,他們沒有固守老本,而是不斷地創新,夫妻兩人在師傅教授技藝的基礎上成功做出了浮雕仿古銅與紅木嵌銀相結合的屏風和掛屏,開辟了仿古青銅器新的表達方式。
唯一一次退貨經歷讓她更注重鑄造質量
讓武春香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夫妻兩人唯一的一次退貨經歷,這讓他們更加重視鑄造的質量。
當時季傳志將一件仿古青銅器發到北京的一家文物店,而這件仿古青銅器是兩人的學員制作的,最后被對方退了回來,理由是做銹比較粗糙,能明顯地看到修補的痕跡。這給夫妻兩人敲響了“警鐘”,從此以后,兩人更加重視仿古青銅器質量,嚴把質量關,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從此再沒出過任何質量問題。
對于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的特點,武春香用了兩個詞形容:“逼真”“準確”,不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之前,兩人修復的唐代銅鏡,連北京專家都沒有鑒定出修復的痕跡。此外,兩人在全國獲得的各種獎項充分印證了濰坊仿古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將文物販子拒之門外,希望技藝得到傳承
在武春香的家中,一件甪端(獨角獸)作品是夫妻兩人最喜歡的作品,雖然近40年了,可是表面仍然非常光滑,十分逼真精致?!斑@是我丈夫最喜歡的一件作品,已成為我們家中的鎮宅之寶?!蔽浯合阏f,2016年丈夫因病去世,她對這件作品更加的珍惜。
由于仿古銅技藝十分逼真,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因此之前經常有文物販子登門,但是都被夫妻兩人拒之門外,因為兩人很明白,這些人的目的都是不純的。
對于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的傳承,武春香坦言,雖然與在流水線上批量加工的仿古銅不一樣,并且已經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是這項技藝仍然很難傳承。一些年輕人不愿吃苦,加上功利心較重,不愿再學習這門技術了,如今只有她和弟弟還有女兒在堅守著。
武春香表示,不管怎樣,她都會按照傳統工藝繼續制作仿古銅器,不斷發展創新,她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學習這門技藝,將其傳承下去。
人物檔案
武春香,女,1955年出生,濰坊仿古青銅器第四代傳人,現為工藝美術師、濰坊仿古青銅技藝非遺項目濰坊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級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非遺檔案
作為中國四大仿古銅產地之一,老濰縣的仿古銅技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揚名國內外的手工藝。1916年至1936年是老濰縣仿古銅的鼎盛時期,產品多至300多種,銷往上海、天津等地以及日本、歐洲諸國,之后逐漸衰亡?!拔母铩敝?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重新恢復仿古銅的研究生產。2007年,濰坊仿古青銅器制作工藝成功入選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濰坊仿古青銅鑄造技藝成功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