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2日 20:46 濰坊大眾網
葫蘆,因外形美觀,又與“福祿”諧音,故在民間成為吉祥的象征。由此,葫蘆雕刻、彩繪作品深受大眾喜愛。今年47歲的譚小村是我市一位熱衷于葫蘆雕刻的民間藝人。十年的堅持,讓他對葫蘆雕刻從當初的一竅不通到現在的自學成才,因了這份熱愛,他堅持到現在并終有所成。
譚小村是一名退伍軍人。當兵期間,曾自學書畫,還專門拜師學習刻瓷藝術。退伍后,在我市一家單位上班,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日子。期間,他一直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利用閑暇時間創作了大量刻瓷作品,這也讓他練就了扎實的繪畫雕刻基本功。2008年,譚小村失業,家中經濟捉襟見肘。譚小村告訴記者:“當時,孩子讀小學,父母年紀大,老的小的都需要供養,靠妻子一個人的工資維持不了生活。那時刻瓷也不流行了,我就想另尋出路,便開始摸索著在葫蘆上雕刻繪畫?!?/p>
為減少成本,家住醴泉街道西關新五村的譚小村先是利用自家院子種植葫蘆。等到秋天,把收獲的葫蘆晾曬成型,再挑選適宜創作的葫蘆,在上面雕刻、彩繪。譚小村告訴記者:“一開始也沒有老師指點,全憑以前學到的刻瓷技術,一點點在葫蘆上摸索。由于葫蘆是圓形的立體軟面,在上面創作需要注意刀功和技法,稍有不慎,一個葫蘆便會報廢。再加上葫蘆雕刻很費時間,十年前銷路也不好,根本養不了家。妻子反對,嫌我在家瞎鼓搗,不去上個正經班。最后,我便在村子里開了熟食店,這樣既能掙錢養家,也能兼顧自己的愛好?!?/p>
記者了解到,十年間,無論春夏秋冬,譚小村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要起床,到大菜市挑選食材,帶回店里一樣樣打理。中午和晚上是小店的經營時間,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守在店里。即使這樣,他也會忙里偷閑在葫蘆上構圖描畫。晚上關門回家后,才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學習創作時間。譚小村的創作室非常簡陋,就是在平房前的廊沿下支起一張大大的桌子。他告訴記者:“每天都是忙到深夜,像這個紅色的‘百福葫蘆’就是我最早創作的作品。到現在,有人給到700元想收藏,我都不舍得,這里面承載了我太多的心血與記憶?!?/p>
生活的艱辛并沒有磨滅譚小村對葫蘆雕刻的熾熱情感。十年來,他一邊開店,一邊學習,創作出大量的作品,力求讓每件作品都兼具“靈氣”與“血肉”。他的作品內容寬泛,有大件的人物、生肖、風景以及抽象物件,還有生活小創意。其中,一對大件《火龍噴火百業興旺》葫蘆在文展會上受到與會者大加贊賞,并被業內人士高價收藏,創作的葫蘆雕刻《韻》和《希望》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留校收藏,創作的《三賢》彩繪葫蘆被我市收藏。
2016年年底,譚小村作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刻傳承人被推薦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深造學習。這次學習,他大開眼界,也懂得了怎樣讓葫蘆創作融入現代生活、融入市場經濟,讓更多人喜歡上這門藝術。這次學習,也讓他真切地感受到民間藝術創作的春天終于來到了,這么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去年,譚小村選到退伍軍人公益安置崗位重新就業。他告訴記者:“有了新的就業崗位,生活便有了保障,我就能全身心地去研究、傳承葫蘆雕刻。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愛好,我會一直堅持下去。我會創作出更多具有高密特色的作品,相信今后的路會越走越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