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2009
作者簡介:長北,女,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博物館聘任專家,研究方向為藝術史、手工技藝史。
論手工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摘 要 】創新是手工技藝永遠的主題,而規?;a業化使手工藝品質量粗糙雷同 、技藝簡單化同質化 。作者提出,當下手工技藝的創新內涵發生了轉換:設計創新,從功能、造型到裝飾適應現代生活;回歸綠色,不應只為展覽不為民用,而應將回歸民用作為生產重點,同時制作以博物館、豪富為購買對象的高檔手工藝品;當下保護“非遺”的重點也發生了轉換,應搶救瀕危,恪守流程,確保核心,設計創新?!胺沁z”融入現代生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材料和工藝傳統,造型與功能創新。此之謂“借古開新,守正創新”。
【關鍵詞 】手工技藝;設計創新;回歸綠色;“非遺 ”傳承;搶救瀕危;恪守流程;確保核心
中國手工技藝的歷史是一部創新史,創新是手工技藝永遠的主題。在當代規?;a業化大潮面前,如何重新定位手工技藝的創新與傳承?如何使“技術遺產”能夠“遺”下去而不是在“保護”的名義下橫遭斷絕?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個人看法。
一、手工技藝的創新是永遠的主題
中國手工技藝的歷史是一部創新史,創新是手工技藝永遠的主題。以漆器制造為例。古代漆器上凡是畫白色、桃紅色花紋,往往用桐油調顏料描畫,呈色偏深的天然漆無能為力。20 世紀,鋁與鋁箔大量問世,迅即為中國漆藝家所廣泛使用。福州鄭益坤在漆坯上反復用鋁箔粉畫金魚反復罩透明漆反復研磨,箔粉有被磨露,有深藏漆下,最后推光,畫面有魚游碧潭般的深邃意境。廉價的鋁箔粉罩明研繪推廣開來,其藝術表現力足以與日本昂貴的金丸粉研繪匹敵。在型號豐富的人造磨石與水砂紙誕生之前,漆藝家是絕難用廉價材料創造出如此高難度絕技的。只有在鋁箔大量生產并且走向廉價的現代,鋁箔粉罩明研繪的技法發明和不斷豐富才具備可能性。
二、規?;a業化是手工技藝頭頂的雙刃劍
20世紀,工業化浪潮將人工、化工材料帶入了手工藝品制造行業,手控木機為電力機械所代替,勞動效率提高、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使靈活富有創新精神的手工技藝定格成為固定流水線,手工藝品定格成為統一規格、統一風格的工業制品,工人陷于流水線重復操作,手感缺失、情感缺失的結果,是手工技藝的必然倒退、作品藝術價值的必然跌落。本世紀,人們無度的消費需求則使手工產業規模膨脹,電子自控器械也進入了手工藝品制造行業,甚至參與工藝品表面裝飾,工藝產品進一步走向標準化同質化。加之金錢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推動,手工藝品行業虛熱到了膨脹,天然材料供應源出現危機甚至被用罄,人工材料機器工藝品冒充手工藝品成為普遍現象,降低了中國手工技藝的美譽度。規?;a業化使手工藝品質量粗糙化雷同化,技藝簡單化同質化,使手工時代多樣化的個人創造異化成為批量產品,浮躁的社會氛圍則使手工藝人手藝精神垮塌,在漫長悠遠歷史進程中緩慢形成的手工技藝被擠壓到了邊緣地帶,大批手工技藝失傳。仍以漆器髹飾工藝為例。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輕工業部向漆器企業大力引進機械,引進化工涂料,大大簡化了漆器髹飾工藝。漆器底胎工藝從打底布漆三道灰三遍漆減化為木胎上刮灰甚至不刮灰便髹化工涂料,偽漆器整個流程不用天然漆,甚至用化工涂料制作餐飲用具。天然漆嵌螺鈿漆器原本需要兩次覆蓋螺鈿片,兩次手工磨顯出漆面?;ね苛弦胍院?,硬螺片不再粘貼于完成灰漆的底胎而直接粘貼于膠合板,厚髹黑鋼琴漆迅速干固,用機器磨顯以后,螺片上不再用刀開紋而易為用筆畫紋,厚髹透明鋼琴漆迅速干固,用機器磨退并且拋光。由此減少了做灰漆和做灰漆前后多道繁瑣復雜的程序,兩次手工磨顯變為一次機器磨顯,手工拋光變為機器拋光,生產周期從原本三個月提速到從木工到成品只需要10天,產品售價和聲譽同時一落千丈,髹涂工序從應合自然到異化成為高污染的機械程序。漢唐宋元曾經廣為流傳、登峰造極的漆器卷木胎工藝、圈疊胎工藝、金屬釦工藝、銀參鏤帶工藝以及明代攢犀工藝、剔彩工藝,現代福州髹飾工藝中的臺彩、臺填、印錦等技藝,都面臨業已失傳或即將失傳的境地,老人亡故則技藝斷絕。
三、當下手工技藝創新和“非遺”傳承
中國手工技藝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工匠的聰明才智,許多手工藝品已經成為地方文化的特色符號。中國傳統工藝研究會創會會長華覺明先生說:“手工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是技術的又是藝術的,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當下,社會氛圍浮躁,環境嚴重污染,人們心態疲憊。手工藝品制作過程中蘊藏了工匠感情,撫慰著當下人們被荒蕪了的審美心靈,有助于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社會生態的平衡。所以,人們回轉頭來珍惜天然材料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手工藝品越使用天然材料越恪守傳統技藝,保存的歷史信息就越多,作為“非遺”的價值就越高;手工藝品越個性化,情感投注越多,藝術價值就越高,售價也就越高。沒有個性的批量化機器作品,或是展覽式、應景式手工藝品,或是只為豪富收藏的特種手工藝品,很難保持穩定的市場。因此,人們并不需要將所有的手工藝行業都做大,做到規?;a業化,造成成品庫存的積壓和資源的浪費,而應以區域性、多樣性、獨創性、差異性謀求手工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在保護“非遺”的新形勢下,當下手工技藝的創新內涵發生了轉換:不應再是發明機器提高勞動效率擴大產業規模,也不應再是發明自動程序簡化工藝流程追求標準化,更不應再是推廣人工材料化工材料,使流程快速產品廉價,而應著力于:(1)設計創新,從造型、功能到裝飾適應現代生活;(2)回歸綠色,不應只為展覽不為民用,而應將回歸民用作為生產重點,同時制作以博物館、豪富為購買對象的高檔手工藝品。在保護“非遺”的新形勢下,有必要將天然材料供應源保護提上議事日程,同時鼓勵變廢為寶,變無用為有用,開發新的天然材料制品。用無害的人造材料制造半機器低檔工藝品固然可以放行;而如果材料屬于化工系列,污染環境,危害工人健康,則宜縮小生產規模,甚至明令禁止用有毒化工涂料生產餐飲器皿?!胺沁z”融入現代生活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材料和工藝傳統,造型和功能創新。此之謂“借古開新,守正創新”。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第二條規定,被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必須是“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手工品種和技藝”,強調保護天然材料手工技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保護指采取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主要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為此,理應從保護概念、市場宣傳諸方面,將手工藝術品與人工材料電力機械甚至電子自控器械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嚴格區分開來,保護的內涵和外延都不應錯亂。如果純系人工材料電力機械制作,則不應混入手工藝品銷售,而應對顧客實話實說。
面對電力機械取代手控木機的現實,手工藝行業規避電力機械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如何使“技術遺產”能夠“遺”下去而不是橫遭斷絕?筆者以為,保護的對象應該是個體的、獨特的、瀕危的、原生態的。對于已經產業化又掛著“非遺”傳承單位牌號的手工藝品制造行業,掛牌要名實相符,要真做傳承之事,掛牌單位當下“非遺”傳承的首務應該是:搶救瀕危,恪守流程,確保核心,設計創新。具體來說有以下三點:(1)每一項“非遺”項目都應有專門傳承經費,有專人嚴格按照傳統工藝的全套流程在制作天然材料手工藝品;(2)每一項史已有名、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都應有專門搶救經費,有專人搶救瀕危技藝;(3)面上已經進入機械流程的工藝品種,除了原材料處理與產品初始階段的機械加工之外,應盡量減少機器對核心工序的介入,減少機器對最后成品裝飾的介入。
四、運動式保護非遺的弊端
當下中國,保護“非遺”形成運動,自上而下遠離作品,遠離手藝人,遠離手藝現場,以行政程序作“非遺”,申請人自己填表,自己投資做視頻,專家看表看視頻而不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整批整囤批準“非遺傳人”,評審太猛太急,部分手藝人與部分評審專家達成利益共享,將功夫下在了“非遺”之外,媒體炒作更助長相互攀比、奔逐名利的風氣,加速“非遺”的空殼化和形式化。走形式的盛大展演過多過猛,耗費大量資金,而“非遺”作為“技術遺產”的價值,恰恰不在展演讓手工藝人奔趨難以心定,而在營造手工藝人沉潛鉆研手工技藝的社會氛圍。
各機構頻繁設獎,“大師”“名人”稱號疊床架屋,有國“大師”,有省“大師”,有市“大師”,還有企業外認定的“大師”、企業內認定的“大師”,甚至一地一廠“大師”“名人”就有數十名之多,全因金錢趨動。標有大師名字的作品常常由他人制作,甚至從其他作坊買來,“大師”名氣越大,越奔忙于評比、開幕等出場活動。急功近利運動式的“保護”,使手工技藝異化雷同化,缺少超越歷史的獨創,手工藝品雷同化粗糙化,審美浮華化趨同化,手工技藝的聲譽卻在膨脹。正如華覺明先生所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甚少大師卻盛產大師的時代”。
事物的生成發展自有其規律,莊稼是不可以揠苗助長的,孩子不是吹吹就能夠長大的,文化不是違背規律就能夠真正繁榮的。欲速則不達。手工技藝傳承的先決條件,常常并非物質待遇,而在于受傳者自身的興趣和悟性。無數創造者的創新鑄就了一部手工技藝史,當上“傳人”的人不一定能夠將手藝傳下去,沒當上“傳人”的人照樣能夠練得一身絕技。因喜歡手工而無師自通、自創一門手藝的人代有人在??梢?,創與不創、傳與不傳由內因決定,與外力打造沒有關系。外力打造往往“過猶不及”甚至適得其反,樹起了一個,打擊了一批?!坝行脑曰ɑú话l,無意插柳柳成蔭”,是前人總結的千真萬確的人才成長規律。
以上可見,運動式“保護非遺”使手工技藝異化、手工藝品異化,更使文化異化、手藝人異化。筆者呼吁:以過細調查取代運動式保護,喚醒掛牌單位“非遺”傳承的責任感,喚醒手工藝行業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嚴謹、敬業的精神理念。它代表著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誠實守信的職業倫理精神和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筆者切望:讓手藝回到平實的合規律成長常態,像對待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對待苗圃中的花木一樣,默默澆水施肥,過細除蟲,不求功不顯擺地靜靜等待其成長壯大。保護“非遺”的基金應該向搶救瀕危、恪守流程、保留核心、設計創新等有實質意義的事情傾斜,向個體的、獨特的、瀕危的、原生態的手工技藝傾斜,而不是用在廣撒津貼、廣評大師、廣辦培訓班、廣搞大型活動、廣開大型展覽等門面好看而無實質推進作用的事情上。真大師往往生前沉潛,身后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尊敬,真正有權命名大師的,是歷史,不是當下?!胺沁z”評委理應匿名隨機,逐年更換;化工材料機器產品理應剔出“非遺”保護范圍,任由市場優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