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苑利: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原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分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會民族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
民間藝術:一筆不可再生的國寶
從原生程度看,藝術可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人類在歷史上創造并以活態形式原汁原味傳承至今的民間草根藝術;一類是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改造加工或是由藝術家自己創作出來的文人精英藝術。我們將前者稱之為“原生藝術”,而把后者稱之為“次生藝術”。由于原生藝術產自民間,難免有些“土氣”,再加之歷時久遠,難免會有些違背時尚的地方,故在當今社會中,除了那些真心喜歡傳統的人群,更多的人似乎更喜歡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更符合當代審美的精英藝術。
但令人不解的是,無論哪個國家,一旦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期,都會特別關注那些源自民間的草根藝術,并將其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特別保護。日本是這樣,韓國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為什么放著受人追捧的時尚藝術不去保護,而專門挑些“土掉了渣”的民間藝術并實施特別保護呢?
鳳翔泥塑
首先,保護“民間藝術”是保護民族藝術DNA 的需要。民間藝術是典型的“草根藝術”,即被廣大民間社會所接受、認同的最典型的藝術。就像聽到《沂蒙小調》就知道自己到了山東,聽到《信天游》就知道自己到了陜北一樣,這些作為地域標志性文化的民間藝術已經與中華大地上的山山水水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所以,即或中國藝術命懸一線,只要保存好這袋救命的“臍帶血”,中華民族的本土藝術同樣能起死回生。所以,保護好“民間藝術”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苗繡
其次,保護“民間藝術”是保護藝術多樣性的需要。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再加之山水阻隔、族源差異,中華藝術本身便會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特點。但是,隨著大工業革命的到來,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保護“民間藝術”已是迫在眉睫。
皮影
第三,保護“民間藝術”是確保本國藝術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藝術是一國國民重要的精神食糧。政府的工作就是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足夠的精神產品,以滿足社會日益發展的對于精神產品的需求。如何讓國民的藝術需求永不“斷頓兒”,便是各國政府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解決藝術“供給側”改革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要保護好那些能傳之久遠的傳統“民間藝術”,這是民間社會日常消費中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也是確保民間社會精神食糧永不“斷頓兒”的最簡單最保底的做法。不要小覷這些產自民間的“草根藝術”,也不要一聽到“草根藝術”就覺得民間藝術有多么粗糙。我們可以拿出任何一部老戲與當代新創劇目相比,看看那詞、那曲,是多么精致,多么講究,多么精益求精!作為草根藝術的“民間藝術”可以做到演出幾百年長盛不衰,當代劇目有多少敢與它叫板?!這種既“現成”又“管飽”,同時還是百年磨一劍的精神食糧,我們根本沒有理由不去繼承、保護和弘揚。二是在傳統“民間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創作出更新、更好、更符合當代人口味的新作品。這做法和農家既備臘肉以解不時之需,同時又會時不時地殺只小雞打打“牙祭”的生活哲學不謀而合。
但是,也許是整個社會對遺產價值認識不足,對遺產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認識還很不夠,總覺得一些民族的藝術這不好那有問題。那么,我們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目標是否還有機會實現?我們會不會因為自身的淺薄,破壞了我們的民族文化,成為這個民族的罪人?費孝通先生生前有句名言。他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彼囊馑际钦f,各民族人民在保護好本民族認為美好的東西的同時,也應學會欣賞其他民族認為美好的東西,只有把所有美好的東西都保護下來,天下大同的理想才能真正實現。
平定黑釉刻花瓷
把這句話放在這里,與各位遺產保護工作者共勉。
審核:孫偉
編輯: 劉晨 周林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報/2016 年/4 月/6 日/第001 版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