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的 中華手工2019.8.4
好手藝有標準嗎?
有。
中國第一部手工藝專書《考工記》
早已提出——天時、地氣、材美、工巧,
四要素為好手藝的標準。
在此后的2000多年里,
這一標準被手藝人奉為圭臬。
當下,工藝美術行業在飛速變化的
時代背景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好手藝的評價標準是否也需要因時而變?
借由好手藝作品 為時代畫像
“當代工藝美術不能缺失價值導向,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span>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邱春林和一眾學者的推動下,2017年,首屆“中國好手藝展”率先嘗試,2019年,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再次延伸。
“希望中國好手藝展是一個小而精、樹立標準的展覽。這個時代各種喧囂,是非曲直美丑,很難有一個界限。處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格局里,新生事物增多,工藝美術品層出不窮,所以我們想有一個標準,材美、工巧、器韻、時宜?!?/span>
歷時3年,材美、工巧、器韻、時宜,成為當下好手藝新標準。
所謂“材美”,指手藝人秉持綠色、環保、和諧理念,珍惜材料,巧用材料,實現對材性之美的發掘和呈現。
所謂“工巧”,指工藝的使用有獨創性,能恰如其分地服務于形式功能和審美意圖。
所謂“器韻”,指手工藝品整體完美,宛若天成,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
所謂“時宜”,指手工藝品“制隨時變”,能適應生活方式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借由這4個標準,我們遴選‘中國好手藝’作品。借著好的作品,我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span>
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2019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開幕儀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祝東力如此說道。
▲《暗潮》
運用臺繡的傳統技法,創造出層次豐富的浮雕、肌理效果。圖案化、現代化和時尚化的當代審美需要帶動了傳統工藝技法的轉化。
作者在傳統工藝美術常見的花籃形式上加以創新,以手提包代替花籃,以百合花、太陽花等新式瓷花代替牡丹等傳統花卉。
事實上,這個由學界主導的活動,更大的意義在于“喚起社會的審美覺悟,提升公眾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
原文化部部長蔡武、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呂品田、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中國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邱運華、湖北美術學院院長許奮、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亦紛紛出席開幕儀式。
▲2019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開幕式現場
“走入當代生活”是好手藝的重要評判標準
4個標準中,最特殊的是“時宜”。這也是在中國好手藝研討會中,提及最多的話題。
▲2019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學術研討會,匯聚了專家學者、各地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工美大師、非遺傳承人等眾多群體,共同探討中國好手藝的標準是什么。
“工藝美術的發展也需要重視少數民族?!?/span>
——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常沙娜
“材美、工巧、器韻、時宜,是手工藝追求的理想目標。希望通過制度性展覽,推動工藝發展?!?/span>
——原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呂品田
“自古以來,設計都是美術品的靈魂?!?/span>
——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 唐克美
“近些年工藝美術的發展趨向多元,作品能否與當代生活結合是一個重要的考核標準?!?/span>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杭間
“好手藝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運用于生活?!?/span>
——湖北美術學院院長 許奮
“工藝的價格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span>
——尚剛 清華美院教授
“手藝人需要創新,而不是重復過去的自己?!?/span>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高公博
▲除了展覽外,入選的“中國好手藝”作品還將集結成冊。
本次展覽,歷時7個月,共收到2000余件申報作品。從中遴選出“中國好手藝”作品100件(套),作為好的標準奉獻給廣大觀眾。
▲《慎行》
作品巧妙利用了材料的俏色,將黑白分明的靈璧石雕刻成一只在冰雪上覓食的黑熊。
正如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的前言所述:
此次展覽的初衷,是遴選出思想先進、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褒優貶劣、激濁揚清,給當前工藝美術創作樹立標桿。
▲《南墻》
作品將真實羊角作為綜合材料與漆藝相結合,在回歸材質本身,發揮材質特性的美感基礎上,展現不同材料肌理質感的對比之美。
在創作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在設計存在抄襲仿古,創新行為止于半道;種種情況下,是時候,為中國好手藝尋找一個時代新標準了。
而“中國好手藝展”用優秀作品反映了時代呼聲,為全國手工藝的創作和生產起到風向標作用。
按以上二維碼,用小程序逛中國好手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