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68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 省級傳承人
從藝品類:諸城派古琴
從藝年限:48年
單位及職務:濟南回民中學教師
所屬地區:諸城市
師承:張育瑾、王鳳襄
徒弟:
瀏覽次數:8718
高培芬,山東諸城人,1954年生于青島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82年1月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本科,師承諸城派古琴藝術家張育瑾、王鳳襄先生,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山東省和濰坊市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現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濟南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山東省古琴社社長、山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琴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中國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2002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遞交《古琴藝術申報書》申報世界級文化遺產,確認了全國52位(包括港、澳、臺地區)著名琴家傳承人,高培芬名列第十三位,目前在山東濟南回民中學任教,同時兼任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古琴教師。
上世紀70年代,20歲的高培芬正式拜諸城派古琴第四代傳人張育瑾、王鳳襄為師,開始十幾年古琴學習,也由此與古琴結緣。1978年考入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并將教授古琴當成了自己終生的事業。也真正實現了她兩位老師的遺愿,接過了師傅留下的“歸鳳”古琴和大量的琴譜、日記等珍貴財富,并踐行了一生的傳承。
在跟隨老師學習期間,精心搜集、整理了諸城琴派的所有琴譜:《桐蔭山館琴譜》、《琴譜正律》、《玉鶴軒琴譜》、《梅庵琴譜》、《梅云館琴譜》等。
高培芬深受古琴,對古琴的本身也有著深刻的理解。她的每一把古琴都有命名,且與人相聯,如琴首、琴額、琴項、琴肩、琴身、琴腰等。琴面上的各部位名字又與大自然相關,如岳山、承露、龍池、鳳沼、天地柱、雁足等。七弦經岳山、龍齦以及琴底一對雁足是象征北斗七星。龍池、鳳沼象征上山下澤,天圓地方。十三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它把奧妙無限的自然與現實的人聯為一體,似乎囊括了整個天與地,一個小宇宙。古琴作為一件用于演奏的樂器本身就是一件無上的藝術品。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高培芬,1954年生,師承諸城派古琴第四代嫡傳大師張育瑾、王鳳襄學琴十九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琴會常務理事、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山東博物館高培芬古琴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古琴演奏家、琴學家、古琴教育家。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
高培芬操琴近五十載,在七、八十年代山東幾乎無人彈琴的困境下依然堅持。1984年成立文革后山東第一個琴社“山東古琴社”,擔任社長至今。歷年來舉辦多期古琴傳習班和古琴專場音樂會及講座,并在大學、中學開設古琴課,傳授諸城派古琴弟子千余名,發表琴學論文百余篇。
1992年由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個人古琴專輯《諸城琴韻.古琴名曲》。2002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遞交《古琴藝術申請書》申報世界級非遺,確認了全國52位(含港、澳、臺地區)著名琴家傳承人,高培芬名列第十三位。2011年應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邀請在巴黎舉行古琴專場音樂會。2013年中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應北京古宮博物院“大師進故宮”活動邀請在故宮內舉行古琴專場音樂會。
高培芬幾十年來還一直致力于古曲的整理發掘,打譜復活已近失傳的千年古曲《碣石調.幽蘭》、《韶》樂等二十余首琴曲,并堅持現代新琴曲的創作。2013年底由中華書局出版《高培芬古琴打譜集》,采用古琴專用減字譜與簡譜雙行對照,并附打譜文字后記、雙CD音響。這是我國第一本以個人專著形式出版的古琴打譜集,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2007年6月第一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986年應邀參加上海今虞琴社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參加山東省《泉城之秋》大型文藝匯演古琴獨奏獲創作、表演一等獎。
1991年舉辦“高培芬古琴專場音樂會”,得到政府及社會名家贈送的書畫和詩詞。
1992年出版古琴磁帶專輯《古琴名曲》,參加全國駐省會城市電臺優秀節目展播個人專長一個小時古琴獨奏節目;。
1995年至今三次參加成都國際古琴藝術交流會任學術委員,應邀參加北京中國名琴名曲國際鑒賞會、人民大會堂、國家圖書館南北琴家古琴音樂會。
2001年全國第四次打譜會議音樂會、紀念張子謙先生(揚州)誕辰一百周年音樂會、紀念吳景略先生(北京)誕辰一百周年音樂會、首屆江蘇古琴學術研討音樂會、蘇州慶祝吳門琴社成立十周年音樂會。
2003古琴松江行音樂會、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音樂會、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成就展。
2006年8月應邀代表中國音樂教育專家團出訪歐洲六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演出。
2007年6月被山東省評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應澳大利亞、新西蘭政府邀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演出。
2008年省政府授予《高培芬古琴藝術工作室》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諸城派古琴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同年入選世界級非遺項目。
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暨頒獎晚會、世界青田人大會劉伯溫誕辰七百周年紀念大會。
2011年在山東博物館舉行館藏千年唐琴之韻?諸城派古琴品鑒會;參加第十七屆黃河(三門峽)國際旅游節;應法國巴黎文化中心邀請在巴黎舉行了個人專場音樂會、第三屆中國古琴藝術節暨《松弦館琴譜》打譜會、全國第一屆古琴藝術節杭州紀念徐元白古琴名家音樂會、中國古琴學會(揚州)琴藝峰會、中國國際西湖琴會峰會音樂會。
2012年參加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諸城派古琴大明湖畔傳雅韻。
2013年4月29日由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和山東博物館共同舉辦了“古琴詠春品鑒會——暨山東博物館高培芬古琴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由原山東省副省長、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會長張建國、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揭牌;同年6月8日應故宮博物院之邀率弟子在故宮為慶祝國家第八個文化遺產日舉行了“中國文化遺產日——賞七弦雅韻,品古琴藝術”專場音樂會。
從1986年至今打譜挖掘古譜十余首琴曲。
從八十年代至今為中央省市電視專題片和連續劇創作、錄制、演奏古琴音樂。
幾十年來培養了300多名古琴學生,其中多人考入北大、清華、人大、中央音樂學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在大學舉辦20余期諸城派古琴藝術傳習班。高培芬在傳承和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先后被國內外許多媒體報導。
高山流水覓知音—諸城派古琴
來源:濰坊市文化館 2018-01-02
諸城古琴稱“山東諸城派古琴”,又稱“瑯琊派古琴”,出自“虞山”派,形成于19世紀中葉,歷經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發展,形成了具有諸城特點、風格、技巧和特有曲目傳譜的古琴流派。
諸城市博物館館藏諸城古琴
諸城古琴的立調體系是以三弦為宮而以律呂命調之法,形成了諸城派古琴特有的立調體系。即:三弦為宮的稱“黃鐘調”(F調〉,一弦為宮的稱“林鐘調”(C調),二弦為宮的稱“無射調”(bE調〉,四弦為宮的稱“太簇調”(G調),五弦為宮的稱“仲呂調”(bB調)。
諸城古琴的藝術風格大體歸結為:細致、含蓄、質樸、流暢。含蓄性、概括性大,重內在不務外表華麗,緩急有變,剛柔兼備;節奏固定,標準統一,可數琴齊奏,劃分節奏并附有簡譜。右手彈弦剛勁有力、干凈利落,力度強;是中國首次列入大學的專業課程,開古琴進入高等學府之先河。
諸城古琴以《長門怨》、《秋風詞》、《關山月》為獨有曲操,琴譜有《琴譜正律》、《桐蔭山館琴譜》、《玉鶴軒琴譜》、《梅庵琴譜》等。著名代表人有王溥長(既甫)、王雩門(冷泉)、王作禎(心源)、王露(心葵)、王賓魯(燕卿),人稱“諸城琴史五杰”。
來源: 發布時間:2016-12-23 10:00
高培芬,女,1954年2月生于青島市,祖籍諸城縣,1982年1月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本科,獲文學學士學位。
現任濟南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濟南回民中學高級教師,山東古琴社社長。中國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琴學會常務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2007年6月9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評選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008年2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 立項代表,其專著研究課題《中國諸城派古琴藝術研究及演奏》2007年5月被山東省文化廳批準立項為《2007年度全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2002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報送《中國古琴申遺報告書》全國包括港澳在內的54位傳承人,高培芬名列第十三名。2007年11月在濟南成立了《高培芬古琴藝術工作室》。
高培芬自七十年代正是拜中國著名諸城派古琴第四代嫡傳張育瑾、王鳳襄先生學習古琴,經多年之苦功,熟聆久練,得諸城派琴韻之道真傳,成為中國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人。
1986年參加山東省“泉城之秋”古琴獨奏或表演一等獎1990年、1995年應邀作為諸城派古琴專家,出席成都中國古琴國際交流會任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1992年齊魯音像出版社發行了高培芬古琴專輯立體聲盒帶《古琴名曲》。1991年在山東省藝術學院舉行了“高培芬古琴專場音樂會”2001年由文化部主辦全國第四次打譜會議發表古曲《關睢》《廣寒秋》2003年應邀在北京舉行“南北琴家音樂會”受到高度評價。2007年5月應文化部邀請高培芬還打出千年古曲《韶樂》23段樂曲,在國內影響很大,參加中國第一屆古琴藝術節專家示范演奏(山東唯一代表)。
高培芬還為多部電影電視連續劇錄制大量的古琴音樂,如《孫子》、《黃河萬里覓知音》等,2004年為濟南京劇院彈奏六幕現代京劇《李清照》。在上海參加中國第四屆京劇藝術節獲銀獎、伴奏金獎。在國家發表古琴學術論文30余篇,其事跡被國內幾十家報刊報道。
高培芬培養了百余名古琴弟子,先后考入北大等幾十所音樂院校,其中多數人留在大學教授諸城派古琴藝術。
高培芬的古琴演奏,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藝術界前輩的贊揚,先后給她題字、贈書的有、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中國書協主席啟功、著名詩人臧克家,愛新覺羅傅杰,中國音協主席呂驥,文博專家王世襄,著名書畫家董壽平、于希寧、黑伯龍、武中奇、魏啟后等先生。
高培芬: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
作者:濰坊文藝 來源:中國文化藝術網
高培芬,山東諸城人,1954年生于青島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82年1月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本科,師承諸城派古琴藝術家張育瑾、王鳳襄先生,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承人。
現為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濟南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山東省古琴社社長、山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琴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中國古琴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2002年中國政府向聯合國遞交《古琴藝術申報書》申報世界級文化遺產,確認了全國52位(包括港、澳、臺地區)著名琴家傳承人,高培芬名列第十三位,目前在山東濟南回民中學任教,同時兼任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古琴教師。
1986年應邀參加上海今虞琴社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參加山東省《泉城之秋》大型文藝匯演古琴獨奏獲創作、表演一等獎;1991年舉辦“高培芬古琴專場音樂會”,得到許多政府及社會名家贈送的書畫和詩詞,其中有王世襄、臧克家、賀敬之、啟功、愛新覺羅?溥杰、董壽平、呂驥、吳景略、張子謙、張育瑾、王銓吾、于希寧、黑伯龍、蔣維崧、魏啟后、弭菊田、劉寶純、吳澤浩、陳左黃、王仲武、莊超、高小巖、李德倫、趙沨、鄭珉中、唐中六、高仲鈞等;1992年出版古琴磁帶專輯《古琴名曲》,參加全國駐省會城市電臺優秀節目展播個人專長一個小時古琴獨奏節目;1995年至今三次參加成都國際古琴藝術交流會任學術委員,應邀參加北京中國名琴名曲國際鑒賞會、人民大會堂、國家圖書館南北琴家古琴音樂會、2001年全國第四次打譜會議音樂會、紀念張子謙先生(揚州)誕辰一百周年音樂會、紀念吳景略先生(北京)誕辰一百周年音樂會、首屆江蘇古琴學術研討音樂會、蘇州慶祝吳門琴社成立十周年音樂會;2003古琴松江行音樂會、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音樂會、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成就展;2006年8月應邀代表中國音樂教育專家團出訪歐洲六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演出;2007年6月被山東省評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應澳大利亞、新西蘭政府邀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演出;2008年省政府授予《高培芬古琴藝術工作室》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諸城派古琴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同年入選世界級非遺項目;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暨頒獎晚會、世界青田人大會劉伯溫誕辰七百周年紀念大會;2011年在山東博物館舉行館藏千年唐琴之韻?諸城派古琴品鑒會;參加第十七屆黃河(三門峽)國際旅游節;應法國巴黎文化中心邀請在巴黎舉行了個人專場音樂會、第三屆中國古琴藝術節暨《松弦館琴譜》打譜會、全國第一屆古琴藝術節杭州紀念徐元白古琴名家音樂會、中國古琴學會(揚州)琴藝峰會、中國國際西湖琴會峰會音樂會;2012年參加情系齊魯兩岸文化聯誼行?諸城派古琴大明湖畔傳雅韻;2013年4月29日由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和山東博物館共同舉辦了“古琴詠春品鑒會——暨山東博物館高培芬古琴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由原山東省副省長、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會長張建國、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揭牌;同年6月8日應故宮博物院之邀率弟子在故宮為慶祝國家第八個文化遺產日舉行了“中國文化遺產日——賞七弦雅韻,品古琴藝術”專場音樂會。
從1986年至今打譜挖掘古譜《關雎》、《客窗夜話》、《韶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古交行》、《易安吟》、《廣寒秋》、《琴歌?憶清照》、《碣石調?幽蘭》、《宋玉悲秋》、《南熏歌》??????等十余首琴曲。
從八十年代至今為多部電視專題片和連續劇創作、錄制、演奏古琴音樂,如《萬竹園擷趣》(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歡樂中國行》(與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董卿、影視演員唐國強合作演奏古琴)、《黃河萬里覓知音》(北京電視臺)、《孫子》、《三十六計》(山東電視臺)、《唐三彩?古琴專題》(齊魯電視臺)、《望診》(山東教育電視臺)、《尋覓泉城古琴》(濟南電視臺)、《流水》(濟南教育電視臺)、《諸城春晚》(諸城電視臺)。
幾十年來培養了300多名古琴學生,其中多人考入北大、清華、人大、中央音樂學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在大學舉辦20余期諸城派古琴藝術傳習班。高培芬在傳承和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先后被國內外許多媒體報導,有:歐洲時報、人民日報、新華社內簡報、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香港文匯報、中國建筑報、中國婦女畫報、中國旅客報、中國民樂報、琴棋書畫報、北京晚報、聯合日報、大眾日報、江蘇日報、四川日報、浙江日報、河南日報、齊魯周刊、齊魯晚報、山東僑報、青田僑報、山東生活報、山東商報、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都市女報、濰坊日報等。其成就并被收錄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音樂家詞典》、《中國音樂家名錄》、《中國政協委員風采錄》、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諸城文化志》、《天南地北諸城人》《超然臺》、諸城名人館中。
責任編輯 濰坊文藝
在2007年6月9日舉行的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儀式上,濟南回民中學教師高培芬以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入選,并成為諸城派古琴的第五代傳人。
高培芬說,諸城派古琴講究“流傳有序”,所謂傳人,貴在“傳”字。上世紀70年代,20歲的高培芬正式拜諸城派古琴第四代傳人張育瑾、王鳳襄為師,開始古琴學習。
古琴是一門難教難學的藝術,而高培芬仿佛有著天生的靈氣,再加上她肯吃苦、勤練習,別人在一個月內只能練習幾句琴曲,而她卻能練會幾首。半年之后,張育瑾先生將高培芬叫到跟前,讓她行磕頭拜師禮。
1978年,高培芬考入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張育瑾更是對她寄予厚望。張育瑾先生臨終前,把高培芬叫到床前,顫巍巍地將他收藏的一張珍貴的“歸鳳”古琴以及大量的琴譜、日記都悉數贈送給了她,先生說:“就靠你了?!边@讓高培芬將教授古琴當成了自己終生的事業。接著,她又跟著張育瑾夫人王鳳襄學習了13年,并精心搜集、整理了諸城琴派的所有琴譜:《桐蔭山館琴譜》、《琴譜正律》、《玉鶴軒琴譜》、《梅庵琴譜》、《梅云館琴譜》。
高培芬說,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時,古琴各部命名與人相仿,如琴首、琴額、琴項、琴肩、琴身、琴腰等。琴面上的各部位命名與大自然相關,如岳山、承露、龍池、鳳沼、天地柱、雁足等。七弦經岳山、龍齦以及琴底一對雁足是象征北斗七星。龍池、鳳沼象征上山下澤,天圓地方。十三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它把奧妙無限的自然與現實的人聯為一體,似乎囊括了整個天與地,一個小宇宙。古琴作為一件用于演奏的樂器本身就是一件無上的藝術品。
古琴最初是巫術法器,演奏傳承靠口傳心授,后來出現一種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記譜法——文字譜。因文字譜過于繁復,使用不便,后發展成為減字譜,一直沿用至今。
基于古琴記譜法的特殊性,“打譜”成為古琴演奏者的一項獨特工作。打譜時,演奏者以古琴曲為據,分析,考證、揣摩琴曲意境,經千百遍的彈奏試驗,才能逐步確定腔韻和句段結構,才有可能將一首久已失響的古曲展示出來。由于打譜者人生感悟、藝術修養不同,使古琴藝術變成了一種開放的系統,使琴樂成為一種活的藝術,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記譜法都無法比擬的。
高培芬介紹說:“由于古琴琴譜只有音高沒有節奏,要想彈奏這些曲譜,只能靠琴人‘打譜’,這需要琴人根據樂曲的意境和多年彈奏的心得經驗進行二次創作,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一年’之說。中國現存的琴譜有3000多首,但是能彈奏的只有100首左右?!?/p>
任何一首琴曲,最終都要通過演奏者來實現,聽者才能真正體會到“星從徽里發,風來弦上吟”的意境。高培芬說:“由于古琴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含蓄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所以,古琴更適于在夜間演奏?!惫藕嵱朴?,古琴瑟瑟,是穿越千年的聲音,蒼茫而淳樸,直沁入心靈的最深處。 (攝影/張好)
山東:諸城派古琴第五代傳人
2011-07-12 07:56:56 來源:大眾日報
張 好
在2007年6月9日舉行的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儀式上,濟南回民中學教師高培芬以諸城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入選,并成為諸城派古琴的第五代傳人。
高培芬說,諸城派古琴講究“流傳有序”,所謂傳人,貴在“傳”字。上世紀70年代,20歲的高培芬正式拜諸城派古琴第四代傳人張育瑾、王鳳襄為師,開始古琴學習。
古琴是一門難教難學的藝術,而高培芬仿佛有著天生的靈氣,再加上她肯吃苦、勤練習,別人在一個月內只能練習幾句琴曲,而她卻能練會幾首。半年之后,張育瑾先生將高培芬叫到跟前,讓她行磕頭拜師禮。
1978年,高培芬考入山東師范大學藝術系,張育瑾更是對她寄予厚望。張育瑾先生臨終前,把高培芬叫到床前,顫巍巍地將他收藏的一張珍貴的“歸鳳”古琴以及大量的琴譜、日記都悉數贈送給了她,先生說:“就靠你了?!边@讓高培芬將教授古琴當成了自己終生的事業。接著,她又跟著張育瑾夫人王鳳襄學習了13年,并精心搜集、整理了諸城琴派的所有琴譜:《桐蔭山館琴譜》、《琴譜正律》、《玉鶴軒琴譜》、《梅庵琴譜》、《梅云館琴譜》。
高培芬說,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時,古琴各部命名與人相仿,如琴首、琴額、琴項、琴肩、琴身、琴腰等。琴面上的各部位命名與大自然相關,如岳山、承露、龍池、鳳沼、天地柱、雁足等。七弦經岳山、龍齦以及琴底一對雁足是象征北斗七星。龍池、鳳沼象征上山下澤,天圓地方。十三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它把奧妙無限的自然與現實的人聯為一體,似乎囊括了整個天與地,一個小宇宙。古琴作為一件用于演奏的樂器本身就是一件無上的藝術品。
古琴最初是巫術法器,演奏傳承靠口傳心授,后來出現一種用文字記述古琴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記譜法——文字譜。因文字譜過于繁復,使用不便,后發展成為減字譜,一直沿用至今。
基于古琴記譜法的特殊性,“打譜”成為古琴演奏者的一項獨特工作。打譜時,演奏者以古琴曲為據,分析,考證、揣摩琴曲意境,經千百遍的彈奏試驗,才能逐步確定腔韻和句段結構,才有可能將一首久已失響的古曲展示出來。由于打譜者人生感悟、藝術修養不同,使古琴藝術變成了一種開放的系統,使琴樂成為一種活的藝術,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記譜法都無法比擬的。
高培芬介紹說:“由于古琴琴譜只有音高沒有節奏,要想彈奏這些曲譜,只能靠琴人‘打譜’,這需要琴人根據樂曲的意境和多年彈奏的心得經驗進行二次創作,古人有‘大曲打三年,小曲打一年’之說。中國現存的琴譜有3000多首,但是能彈奏的只有100首左右?!?/p>
任何一首琴曲,最終都要通過演奏者來實現,聽者才能真正體會到“星從徽里發,風來弦上吟”的意境。高培芬說:“由于古琴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含蓄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所以,古琴更適于在夜間演奏?!惫藕嵱朴?古琴瑟瑟,是穿越千年的聲音,蒼茫而淳樸,直沁入心靈的最深處。 (攝影/張好)